恩格斯《论住宅问题》中文版流传考

来源 :党政干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binf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论住宅问题》是恩格斯批判蒲鲁东主义住宅观念并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住宅思想的力作,长久以来被视为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的“姊妹篇”。该文本在中国住宅改革的重要时期均曾引起人们的重视,迄今有周建人和周晔译本、曹葆华和关其侗译本、贾植芳译本、莫斯科中文本、中央编译局译本等多个中译本。梳理这些版本的流变,探究国内学界研究该文本的角度和立意,确认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分析蒲鲁东主义者解决住宅问题的诸方法之有限性或不可能性,有益于从中获得促进当今中国住宅问题改观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论住宅问题》;流传考;国内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A8;B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7-0012-07
  
  从古至今,住宅状况始终都是关涉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参数,拥有舒适的住宅几乎是千百年来人们的共同梦想。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至今为人们吟诵,这所为秋风所破的茅屋不仅是重要的旅游景观,也是理解中国人住宅梦想的重要文化场所。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城市住宅问题因部分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工厂而凸显,蒲鲁东主义解决住宅问题的方案引起人们的热议,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这种方案的严厉批判者。恩格斯的《论住宅问题》正是这种批判的力作,长久以来被视为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的“姊妹篇”,其中蕴涵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力透纸背。随着该文本在中国的出版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住宅观念得到深入阐释并获得时代内容,梳理这些版本的流变,确认该文本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探究国内学界研究该文本的角度和立意,分析蒲鲁东主义者改善住宅问题的诸方法之有限性或不可能性,有益于从中获得促进当今中国住宅问题改观的现实启示。
  
  一、《论住宅问题》中文版流传考
  
  较之《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论住宅问题》传入中国的时间较晚,但一经传入中国便屡屡引来研究者的目光。迄今为止,该文本有周建人和周晔译本、曹葆华和关其侗译本、贾植芳译本、莫斯科中文本、中央编译局译本等多个中译本,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都能看到该文本的全景。下面详细述之。
  1.周建人和周晔译本。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论住宅问题》的第一个中译文出现在周建人翻译的《新哲学手册》中。出版于1948年8月的《新哲学手册》是32开的竖排平装本,全书为繁体字,共147页,是周建人根据英国人朋司(E.Burns)选辑的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著作集翻译的。该书封皮的正中位置竖写“新哲学手册”五个红字,左右两边分别写有“大用圖書公司出版”和“英·E·朋司選輯周建人譯”。出现在《新哲学手册》中的《论住宅问题》书名被译为“居住问题”,它是《新哲学手册》7篇译文中的第6篇,位于该书第117-125页。恩格斯被译作“恩格尔斯”。在该译本的开头,译者简略介绍了《居住问题》的写作背景及主旨。译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题目是“蒲鲁东如何解决居住问题”,第二部分题目是“资产阶级如何解决居住问题”。这两部分译出的只是《论住宅问题》第一篇和第二篇的部分段落,主要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文版第3卷第250-254、264、275-276、280-281、299页的内容。为什么不译全文呢?这可以在附于该书末页的《译者短记》中得到答案:朋司在选辑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时主要把可以直接反映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内涵(即“新哲学的道理”)的文字摘录出来,而把直接反驳对方的话删掉了,因而《居住问题》乃至全书呈现的就是这种样貌。周建人认为,这样可以减轻读者的阅读负担,有利于读者明白书中的道理。此外,周建人还在《译者短记》中说明,自己在抗战时期着手翻译《新哲学手册》,之后因为一些事情耽搁下来。后来是由自己的女儿周晔翻译完成了《新哲学手册》的后两篇文章,《居住问题》便是其中的一篇,周建人对译文进行了校订。[1]因而,该文本的第一个中文版的译者是周建人和周晔。
  2.曹葆华和关其侗译本。《论住宅问题》的完整中译本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出现的,第一个完整的中译本是由曹葆华和关其侗完成的。1951年8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曹葆华、关其侗翻译的书名为《论住宅问题》单行本,该单行本为32开竖排平装本,全书为繁体字,共157页。包括恩格斯的3篇文章及序言,页底有脚注,书尾有译后记。该书主要是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俄文本和英文本翻译的,与俄文本、英文本不一致的地方,则参考德文本译出。[2]这个版本的《论住宅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初曾由人民出版社重印多次,1951年初版是白色封皮,四周印有雕刻效果的黄色花纹,中间空白位置处竖写“論住宅問題”,“論住宅問題”左右两边分别是“人民出版社出版”和“恩格斯著”,一下一上错落竖排。之后,1953年5月第2次印刷,1953年10月第3次印刷的《论住宅问题》则改为白色封皮,封皮中央是红色的五角星,封皮正上方是横排的两行字“恩格斯”和“論住宅問題”,分别用红色和金黄色印刷。
  3.贾植芳译本。1951年11月,贾植芳根据日本岩波文库出版的加田哲二的日译文翻译的《住宅问题》由上海泥土社出版,该书为32开竖排平装本,全书为繁体字,共174页。其中前言6页、正文167页、编后1页,白色封皮,封皮的顶部和底部分别是红底白字的德文“FRIEDRICH ENGELS”和“ZUR WOHNUNGSFRAGS”,封皮右上角是恩格斯的头像,封皮中间横写“住宅問題”和“恩格斯著賈植芳譯”。该书包括写于1949年8月1日的《译者前言》、恩格斯的原序、恩格斯的3篇正文以及写于1951年10月30日的《出版者言》。译者在《译者前言》中简要介绍了该书的内容及翻译的版本,提到加田哲二是根据“1887年刊行的订正版第二版,作为社会民主主义文库(Sozial de mokratische Bibliothek)的第13册而出版的本子”[3]翻译的。据《出版者言》介绍,该书即将出版时,恰逢曹葆华和关其侗的同书译本刚出版不久,本不打算重复出版,但是经过仔细对比发现,两书“颇有出入之处,故仍印行”,[4]以供读者参考。此外,该书正文中第三篇的标题与其他版本的标题略有不同,篇名为《关于蒲鲁东及住宅问题的补遗》,其他版本则多为《再论蒲鲁东和住宅问题》。
  4.莫斯科中文本。1954年,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出版的繁体横排的红布面精装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第1卷第526-610页收录了《论住宅问题》,它包括恩格斯的3篇文章以及序言,页底有脚注。此卷由苏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院集体编译,由国立政治书籍出版局出版,值得提及的是,谢唯真作了校订工作。1958年1月,人民出版社将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出版、谢唯真校订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重印出版。
  5.中央编译局译本。1964年10月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233-321页和1965年9月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72-382页中分别收录了《论住宅问题》的3篇文章和序言,并且在第一篇文章之前附上了该文本的扉页图片。此外,在第18卷卷末有35条相关注释,在第21卷卷末有12条相关注释。这三篇文章及其序言是以《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莫斯科中文版为基础校订而成的。后来出现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72年5月版)第2卷第459-550页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6月版)第3卷第131-223页的《论住宅问题》都选自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和第21卷。2009年,《论住宅问题》的3篇文章及序言又载于《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235-334页。而且在第一篇文章之前附加了当时该文本扉页图片,在第二篇文末附加了恩格斯手稿第一页图片,在书后附有22条相关注释。与以前不同的是,这四篇文章译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第一部分第24、31卷,参考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第18、21卷以及我国以前的译本,因而更具完整性和权威性。正因为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012年9月版)第3卷第179-273页中收录的《论住宅问题》便来源于2009年12月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不过其注释与《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稍有不同,增加了对文章中出现的某些杂志名称的注释。
其他文献
[摘 要]目前,辽宁省对外贸易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对主导市场过于依赖,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同国内其他沿海省份相比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强。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辽宁省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应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以及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等政策建议,应对目前辽宁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对外贸易;贸易条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 要]欲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国的文化土壤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近年来,很多学者都对中国的文化土壤问题进行过一些探讨,也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研究成果。但以往学者对中国文化土壤的研究视线基本上都停留在甚至可以说局限在中国儒家身上,思路远远没有打开。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土壤绝不限于儒家,其他流派的思想文化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例如中国的墨家思想即是如此。选取
期刊
[摘 要]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发展的首要任务仍然是经济发展。但是,强调经济发展绝不能忽视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社会本身是人的生活和实践及其各种要素的有机统一整体。在这里,人是根本、主体、中心、出发点和目的,物则属于人,是为人的生存和发展而服务的;人为自身目的而从事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各种对象、关系、规范、制度则是人的活动赖以进行的条件、方式和形式;经济活动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政治、文化、科
期刊
[摘 要]处理好就业问题特别是城镇困难群体就业可持续难题,是缓解城镇收入差距的重要思路,进而为促进经济增长提供条件。本文从辽宁城镇困难群体就业可持续性角度展开分析,在具体分析城镇困难群体就业难题及原因基础上,从法律体系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校企合作、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建立就业与收入分配良性互动关系的具体思路,这是实现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收入分配;城镇困难群体;可持续
期刊
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本身都有一个能否持续发展的问题。它不仅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甚至是涉及人类本身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如果说在社会发展中人们先后认识到经济发展、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那么,只有在发展理念先后经历了这些不同认识阶段,特别是遇到了各种现实矛盾和生存困境问题之后,人类才可能提出所谓可持续发展问题。实际上,所谓“可持续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
期刊
[摘要]十六大以来的十年,中国共产党坚持基本路线,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治国理政的经验越来越丰富。成就和经验启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开辟出的一条正确道路,是植根中国基本国情、顺应时代发
期刊
[摘 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监督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成为公共管理和民主政治研究的重点。伴随着一些因网络监督而走进人们视线的社会热点,可以说网络监督本身聚焦了全社会的目光。本文从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主要参与者——公务员入手,以安徽省委党校和安徽行政学院培训的公务员为调查对象,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公务员对网络监督的认知和判断,指出问题的同时,就优化和深入推进网络监督提出了建设性的发展策略。 
期刊
[摘要]文化是属人的,有了人类才有了文化。文化在我国语言系统中是古已有之的词汇。其他各民族语言系统中也多有与文化对应的词汇。就概念分析而言,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泛指人类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之总和,统称文明。狭义文化特指人类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之总和,包括人文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两大类。文化对客观存在具有依存性、相对独立性。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旨在增
期刊
[摘 要]中国共产党处理不同阶级、阶层和群体的利益诉求遵循着帕累托改进,以共享式增长和共同富裕为价值前导,力图让发展的成果普遍惠及,这是中国长期保持快速稳步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重要秘密,具体方式可以概括为:把握变迁中的中国社会结构,引导与迎合的双重回应向度,依托制度、机制和方法存量,超越利益集团的改革塑造。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社会结构变迁;利益诉求;包容性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进入到一个矛盾凸显期,党群关系面临着新的挑战,亟待重视和应对。党代表联系党员群众,不仅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完善党的科学民主决策的必然要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本文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党代表联系党员群众的新途径、新举措。  [关键词]党代表;群众工作;国外经验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