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的潘怡如

来源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fj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潘怡如,名康时,字怡如。一九四四年三月二十九日,《新华日报》曾以《辛亥革命老前辈潘怡如先生病逝》为题,报导了其生平革命事迹。同年三月,董必武写了《哭潘怡如》一诗(见注(44))。
其他文献
我国是苹果(M. pumila Mill.)生产与加工大国,并且加工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1]。苹果加工工艺的完善与改进及其残渣的综合利用是关系到苹果加工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和
【正】 1886年 3月5日(农历正月三十日),出身于湖北省黄安县城南街(今红安县城南正街)一个穷教员家里。董必武乳名乐益,学名贤琮,又名用威,字洁畲,号璧伍,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利用气质联用仪及红外光谱仪分析甲酯型生物柴油的组成与结构,采用高频往复试验机法(HFRR)考察蓖麻籽油生物柴油、菜籽油生物柴油及玉米油生物柴油对超低硫柴油润滑性的改善
<正> 贾谊《过秦论》云:“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对此,司马贞《史记索隐》、李
研究了田间大豆及盆栽大豆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等生理指标的日变化情况,并分析了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日变化对光合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大豆及盆栽大豆的光合都能产
“动机很可能是最常用于解释几乎所有行为成败的重要因素(Brown1980:112)。“在英语学习和教育领域,许多研究也表明动机是语言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动机水平高的学习者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