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初中作文教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ming_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于此,初中作文教学也就提出了新要求,即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之间的联系等。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部分,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即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教师应突破原有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善于思考的习惯,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与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基于核心素养理念,革新作文教学方法
   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教师教学的重难点,而在目前的初中作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第一,教学模式单一化,教师主导课堂。初中写作课堂多以教师为主导,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失去了话语权、主动权,导致教学气氛僵化,学生无法发挥主体地位,失去写作兴趣;此外,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空间的缩小亦会导致课堂张力的不足。然而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的是在教學中体现学生的主人公地位,教师则扮演引导者角色。第二,作文教学应试化,学生写作创新能力被扼杀。基于当前统考统改作文的大环境,初中语文教师往往过于明确作文教学的目的性,以中考和得分技巧作为作文教学方向及重点。这种应试化的作文教学使得初中作文教学陷入了程序化式的套路误区中,扼杀了学生的写作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使其失去写作灵感。 第三,学生盲目模仿、背诵,作文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当前的初中作文教学中,出现了学生写作内容空洞、乏味的现象,究其原因为学生无话可说、盲目模仿及背诵他人作品,但有灵魂的文章往往来源于写作者丰富的生活、情感体验。
   初中语文教师想要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首先需要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充实,对新课改的教学观念进行深入研读,了解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发展所做出的具体要求,并基于核心素养的观点,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完善与创新。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写作教学的改革应该是自上而下的,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虽然能够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有秩序地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写作,但是他们在教学模式方面依旧采用传统的方式,导致学生对写作课堂的兴致不高。另外,一些年轻的教师具备一些新的教育理念,也具有极强的创新意识,但是他们在工作能力与教学经验方面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无法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型的教育观念与意识,往往只是流于形式,这样也无法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具体分析自身在写作教学中的优势与劣势,并对好的工作方法加之保持,对落后的教学方式进行完善,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积极参与到写作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之下进行创作,鼓励学生通过写作来记录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使学生在核心素养的塑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故乡》这篇文章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阅读,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蕴藏的情感,展开阅读理解的同时,笔者就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关于写作的知识与技巧。在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主旨情感后,笔者引导学生根据文本中的内容,进行写作训练,譬如,笔者对学生说:“同学们,相信你们在学习完《故乡》后,文中一定有一些令你印象深刻之处,抓住文中给你留下最深印象或最深感触的点展开写作,题目自拟,形式不限。”通过这样的写作训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写作的灵感,并帮助学生在将阅读中获得的感想与知识,用写作的方式进行运用与表达,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
   二、将作文教学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写作灵感
   生活中蕴藏着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语文教师在开展作文教学的时候,应重视核心素养理念中关于要求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部分,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在进行写作的时候加以运用,这样一来不仅能够通过语文课堂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能够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来拓展自身的文化常识,使学生在书籍中积累多种多样的作文素材。因此,初中教师开展基于素养发展与生活实践融合的写作教学,首先应使学生学会发现生活,并在生活中收获创作动机与写作素材,这样一来学生的文章才能够具有真实的情感。例如,在带领学生训练关于人物描写的作文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做这样一个课堂活动,请一位同学上台,对讲台下的某一位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描述。在学生进行描述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比如说一说这位学生的外貌,他留什么样的发型?她的五官有什么样的特点?他的体型是什么样的?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他平时在自己心里有什么样的特别之处,并说出这位同学的性格是什么样的。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对人物描写的技法进行学习。在学生实际开展描写人物的时候,就能够想起教师在课堂中所教授的要点,并结合自身的所想所感,从而使学生写出的人物更加鲜活真实。
   三、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因此初中教师在展开作文教学的时候,也应结合学生的兴趣来对作文课堂进行设计。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作文课要求学生能够更多的展现出自身鲜明的个性与独特性。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作文课的时候,应尽量减少对学生写作方面的限制,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写作环境。有利于学生在作文创作的时候充分抒发自身思想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使学生明白,自由展开写作并不代表着跑题,教师应教授学生正确进行作文题目立意的方法,同时,在选择作文素材的时候,也应该提升学生所选的例证与作文主题的符合程度,这样才能有秩序地开展写作教学工作,促进中学生写作能力的不断提升。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作文互评,将作文评判的权利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自主批改自己或别的学生的文章,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他人文章的时候,发现别人写作中的优点并进行学习。假如只采用教师批改的方式,就会导致学生不能对自己的文章水平进行整体评价和定位,而且还会为教师带来更多的教学负担,难以获得良好语文写作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升写作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以“翅膀”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的时候,首先为学生科学划分了学习小组,并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作文互评,让学生互相交换文章进行浏览,并为小组成员的文章自己的评语和修改建议。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收获组内各位成员的评语,学生在评价的时候看法与角度互不相同,每位学生都能够收获来自组内成员的角度各异的修改意见,从而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写作这方面需要完善的之处,小组合作、生生互评等教学手段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都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与素养。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开展基于素养发展与生活实践融合的写作教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需要引导初中生对作文展开全面的学习,同时在课堂中向学生不断渗透关于核心素养的知识,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2]邓彤.写作教学密码[R].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石海霞.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J].考试周刊,2018(56).
   [4]吴爱苹.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策略[J].新课程·下旬,2019(4).
   [5]李梦阳.培养初中生写作兴趣的有效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9(9).
  甘义锋,湖北省枣阳市琚湾镇第二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我国西南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岩溶较为发育,桥梁基础基底的地勘、施工受现场条件限制处理较为困难,论文以新建黔张常铁路(代建段)阿蓬江特大桥墩身基底处理为例,对西南地区铁
在初中教学中,记叙文写作是十分重要的部分,而目前很多学生在写作上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教师。现在很多学生排斥写作,写作能力弱,文章缺乏真情实意。尤其是在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中华民族语言长河中的璀璨明珠。作为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较大篇幅,但是由于教法僵化、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年代严重脱离,导致学生难以全面深入准确地把握文本内涵,无法产生情感共鸣,许多学生难以对文言文心生兴趣,甚至产生了厌恶之情。钱梦龙先生也曾感叹道:“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对于这只阻碍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拦路虎”,我们在日常
词类活用作为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法现象,在文言文教学中是很难绕过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词类活用”这一说法的科学性一直饱受争议,也有部分学者提出在课堂中停止使用这一术语。然而时至今日,我们的语文课堂依然在教词类活用,这不能不说明词类活用教学是实用的,也是学生可以接受的。学生可以接受并非代表没有难度。事实上,词类活用是让不少师生都头疼的事。对于词类活用教学这一问题,不少一线教师都有其独到的见
中职阶段语文教学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语文课本中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
全国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平台”)自2021年5月15日起正式启用,旨在构建一体化的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平台,覆盖建筑施工安全监管
朱熹在《论读书诗》中提出:“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涵咏”指的是在阅读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中,通过反复体会的方式领悟其中的滋味。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不少散文作品,散文的特点是语言优美、意境深邃,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由于散文结构形式比较灵活,语言风格也比较多样化,有不少隐晦的语义,所以给学生的阅读造成了不少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采用涵咏品读的方法,进入到文本情境中,获得个性化的
语境指的是赋予词语句子意义的语言环境,狭义的语境就是上下文形成的语言环境,而广义的语境指语言表达时的某个特定的场合或环境。在散文阅读中,若教师能集中引导学生围绕散文的语境展开思考,尝试把握住语篇语境、情境语境、语言语境、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展开探究,那么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散文的特点,展开深入赏析,提升赏析效果。   一、语篇语境,联系上下文   语境的狭义定义就是一个词句的上下文环境,也就是文章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日常教学时,教师应当认识到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学科特性入手,遵从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合理渗透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围绕着传统文化
盾构掘进是目前地铁施工中的重要方式,其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地铁盾构施工还可以减少对城市地面交通的影响,因此在地铁工程的建设中得到了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