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培养青少年的创造能力、不断追求的探索精神是关键;并且高质量的生活方式需要我们的孩子具备较高的科学素质;了解并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生存的能力、发展的能力和竞争的能力。因此做好农村小学科学的启蒙教学就非常重要。
一、 热爱科学、懂科学、不断学习、扎实科学基本功
热爱科学是做好农村小学科学启蒙教学的前提。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为此,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教师必须懂科学、热爱科学,加大研究科学的兴趣,不断学习科学知识,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学会用陌生的眼光去看熟悉的事物。如:“苹果里的星星,企鹅生活在很冷的地方,地球的相对转动,植物为什么会有生命?”等问题的研究学习,就应该用陌生的眼光去不断深入研究——“什么、为什么、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么做、谁、有多少?”多问几个为什么,科学总结原因、深入发现奥秘、不断应用实践,从而热爱科学。
二、科学课堂不搞形式、把科学教学落到实处
首先,必须备好课,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备好科学课呢?就是要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充分认识科技教育在青少年的初等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其次,组织好课堂内外的活动,如何组织好呢?就是把生硬的科学课堂变成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如教他们如何观察事物的特性,如何做实验,分那几步做?记录他们在观察和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引导他们如何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何制定实验方案,在实验中如何做,如何检测实验结果,如何报告结果、反思等……不仅要教教材上的,而且还要教教材外生活中的;不仅要做课内的,还要做课外的实验。因此,精心设计活动、实验,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合理开展课内外实验,适时记录、总结、反思是科学课堂必须抓好的几大环节。
吃透科学教材,备,上好课是重点,更多的是走出书本了解学生此情此境会想什么,会做什么,喜欢做什么,是否有效创设学习情境,是否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所帮助,是否符合小学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是否能成功组织课堂、实验、活动。这样,科学课就不再是搞形式了,而是落到在课堂、实验、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生存,学会和别人共同生活;培养学生科学观的实处,这样,既符合我国当前教育形势,又能促进盐津素质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
孩子天性好奇,兴趣是他们最好的老师,所以孩子们刚接触科学课时兴趣非常浓烈,他们有太多的为什么,这些问题来源于他们的戏耍天地,来源于他们单纯幼稚的心灵;来源于他们生活的周围,正确引导他们提出、分析、解决、反思身边的问题,从而激发儿童的科学兴趣,增强科学意识,培养科学能力和科学素养。在有效合适的情境衬托下,孩子们便滋生了许多问题,如小学三年级上册中有这样一个情境,“你是否有过下面的经历”观察小动物,拆玩具,看小鸡出壳,看电视“肚子”里有什么?这样的情境孩子们无不好奇,好奇加观察、思考的时候,就是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最佳时机。此时教师若能正确的引导,科学的回答儿童的为什么,顺势点拨,夸奖,鼓励就能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四、引导孩子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科学课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儿童的创新能力,教给孩子们科学研究的方法,应用科学的原理,理性地分析身边的每一件事物或者事件,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今后有实力去应对社会的各种挑战。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当孩子们提出问题时,老师并不是一味的解答,因为有的问题不止一个答案,应根据问题所处的情境作答,还必须尊重孩子的个体想法。更多的是引导儿童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孩子們一起走进科学的神奇世界,一起动手动脑在科学的情境中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在课内外实验、活动的同时,适时教给孩子们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看未来,才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交流》一节,在教授时,我们不只是围绕描述、讨论、辩论、图表、海报、图画这几个环节来细讲活动,更多的是在活动中引导孩子们如何描述事物,如何与人讨论和辩论,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图表、海报、图画等)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想法,从而学会在生活中如何交流,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书的目的是育人,让儿童在活动、实验中学会生存、学会珍爱生命、学会生活、学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是科学课的最终目的。
五、因材施教、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个性和迥异的爱好。应该根据他们的各方面特点量身订做科学实验和活动,充分利用我们边远农村小学现有的资源,让不同的学生在科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必须的科学。例如:“利用简单教具做小型的实验,利用学生熟悉的东西做实验器材。”不但依照学生的想法一步一步的做实验,让学生在反复的实验活动中学科学,在不断的失败中自我总结原因,让更多的孩子参加实验活动和发表见解,而且孩子们学习活动的内容不能只局限于已知领域,更重要的是应当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只有在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才能塑造人的创新精神和不断地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如:少儿科幻画展评活动的材料,可以是幻想对未来世界科学技术的种种描述;也可以是幻想对未来人类社会以及相互关系的描述;还可以是幻想对未知的宇宙万物、自然世界,人与环境以及相互关系的描述;或幻想对未来创新产品设想的描述。有条件的还可以在学校组织科技兴趣小组;组织年级、学校科技交流活动;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定期向学生开放,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科学研究。
作为科学启蒙教师的我们,一定要爱科学、懂科学、研究科学;不断学习、终生学习、扎实科学基本功;精心设计科学课、成功组织科学课堂、实验、活动,把科学课落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提高科学素质的实处;适时有效激发学生科学兴趣;改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因材施教、不断创新、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引导孩子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发扬科学创新和探索精神、提高科学意识;符合当前教育发展形势,加速边远山区农村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使盐津的素质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 热爱科学、懂科学、不断学习、扎实科学基本功
热爱科学是做好农村小学科学启蒙教学的前提。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为此,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教师必须懂科学、热爱科学,加大研究科学的兴趣,不断学习科学知识,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学会用陌生的眼光去看熟悉的事物。如:“苹果里的星星,企鹅生活在很冷的地方,地球的相对转动,植物为什么会有生命?”等问题的研究学习,就应该用陌生的眼光去不断深入研究——“什么、为什么、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么做、谁、有多少?”多问几个为什么,科学总结原因、深入发现奥秘、不断应用实践,从而热爱科学。
二、科学课堂不搞形式、把科学教学落到实处
首先,必须备好课,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备好科学课呢?就是要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充分认识科技教育在青少年的初等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其次,组织好课堂内外的活动,如何组织好呢?就是把生硬的科学课堂变成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如教他们如何观察事物的特性,如何做实验,分那几步做?记录他们在观察和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引导他们如何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何制定实验方案,在实验中如何做,如何检测实验结果,如何报告结果、反思等……不仅要教教材上的,而且还要教教材外生活中的;不仅要做课内的,还要做课外的实验。因此,精心设计活动、实验,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合理开展课内外实验,适时记录、总结、反思是科学课堂必须抓好的几大环节。
吃透科学教材,备,上好课是重点,更多的是走出书本了解学生此情此境会想什么,会做什么,喜欢做什么,是否有效创设学习情境,是否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所帮助,是否符合小学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是否能成功组织课堂、实验、活动。这样,科学课就不再是搞形式了,而是落到在课堂、实验、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生存,学会和别人共同生活;培养学生科学观的实处,这样,既符合我国当前教育形势,又能促进盐津素质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
孩子天性好奇,兴趣是他们最好的老师,所以孩子们刚接触科学课时兴趣非常浓烈,他们有太多的为什么,这些问题来源于他们的戏耍天地,来源于他们单纯幼稚的心灵;来源于他们生活的周围,正确引导他们提出、分析、解决、反思身边的问题,从而激发儿童的科学兴趣,增强科学意识,培养科学能力和科学素养。在有效合适的情境衬托下,孩子们便滋生了许多问题,如小学三年级上册中有这样一个情境,“你是否有过下面的经历”观察小动物,拆玩具,看小鸡出壳,看电视“肚子”里有什么?这样的情境孩子们无不好奇,好奇加观察、思考的时候,就是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最佳时机。此时教师若能正确的引导,科学的回答儿童的为什么,顺势点拨,夸奖,鼓励就能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四、引导孩子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科学课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儿童的创新能力,教给孩子们科学研究的方法,应用科学的原理,理性地分析身边的每一件事物或者事件,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今后有实力去应对社会的各种挑战。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当孩子们提出问题时,老师并不是一味的解答,因为有的问题不止一个答案,应根据问题所处的情境作答,还必须尊重孩子的个体想法。更多的是引导儿童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孩子們一起走进科学的神奇世界,一起动手动脑在科学的情境中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在课内外实验、活动的同时,适时教给孩子们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看未来,才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交流》一节,在教授时,我们不只是围绕描述、讨论、辩论、图表、海报、图画这几个环节来细讲活动,更多的是在活动中引导孩子们如何描述事物,如何与人讨论和辩论,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图表、海报、图画等)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想法,从而学会在生活中如何交流,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书的目的是育人,让儿童在活动、实验中学会生存、学会珍爱生命、学会生活、学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是科学课的最终目的。
五、因材施教、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个性和迥异的爱好。应该根据他们的各方面特点量身订做科学实验和活动,充分利用我们边远农村小学现有的资源,让不同的学生在科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必须的科学。例如:“利用简单教具做小型的实验,利用学生熟悉的东西做实验器材。”不但依照学生的想法一步一步的做实验,让学生在反复的实验活动中学科学,在不断的失败中自我总结原因,让更多的孩子参加实验活动和发表见解,而且孩子们学习活动的内容不能只局限于已知领域,更重要的是应当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只有在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才能塑造人的创新精神和不断地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如:少儿科幻画展评活动的材料,可以是幻想对未来世界科学技术的种种描述;也可以是幻想对未来人类社会以及相互关系的描述;还可以是幻想对未知的宇宙万物、自然世界,人与环境以及相互关系的描述;或幻想对未来创新产品设想的描述。有条件的还可以在学校组织科技兴趣小组;组织年级、学校科技交流活动;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定期向学生开放,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科学研究。
作为科学启蒙教师的我们,一定要爱科学、懂科学、研究科学;不断学习、终生学习、扎实科学基本功;精心设计科学课、成功组织科学课堂、实验、活动,把科学课落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提高科学素质的实处;适时有效激发学生科学兴趣;改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因材施教、不断创新、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引导孩子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发扬科学创新和探索精神、提高科学意识;符合当前教育发展形势,加速边远山区农村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使盐津的素质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