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交流深入上海国际电影节助力中外电影产业对接

来源 :综艺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2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截至5月25日,累计票房达3.37亿元——谁也没有想到一部黎巴嫩电影能成为中国市场的票房黑马。
  时间回到2018年的6月,在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何以为家》在“一带一路”电影周进行了戛纳电影节之后的首次放映。影片导演娜丁·拉巴基和小演员赞恩·阿尔·拉菲亚来到上海,戛纳电影节总监弗雷茂也来到现场为这部影片站台。一票难求——首映当天,影迷的热烈反响。
  而后,上海国际电影节通过自己独有的引进片绿色通道,携手上海国际电影节指定售票平台淘票票以及路画影视传媒公司共同引进了这部电影。今年4月,《何以为家》在中国大陆得以发行,口碑发酵之下,电影票房逐步逆袭。
  “没有所谓的电影大国或是电影小国,好故事是通行世界的语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丰富历史文化故事和电影人才,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平台,把这些资源介绍到中国,也把中国电影带到这些国家去。”谈及《何以为家》的成功,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主任傅文霞如此说道。
  据了解,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征片,“一带一路”沿线有53个国家和地区申报了1875部影片,数量进一步增加。经过一年的努力,“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成员也进一步扩容。今年的“一带一路”电影周将展映由各国成员电影节推荐的24部影片。此外,33个国家的38个电影节机构代表还将会聚上海的浦东新区,参与电影交流、圆桌论坛、文化之旅、电影之夜等一系列活动。



  或许,在这些“一带一路”展映影片中,下一部《何以为家》正在路上。

“一带一路”朋友圈扩容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


  从2015年设立“丝绸之路”展映单元以来,上海国际电影节一直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每年的创新升级,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人的交流和交往。
  去年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29个国家的31个电影机构成立了“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近一年来,又有孟加拉、伊朗、黎巴嫩、以色列、烏克兰等国的7个国际电影节申请成为新成员,联盟成员机构扩展到了33个国家38个成员机构。与此同时,各大成员之间也在“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的合作框架下,围绕影片互荐、人才交流、成果共享等展开了积极合作。
  去年3月,上海国际电影节在爱沙尼亚塔林黑夜电影节举办首次中欧电影合作主题论坛,与欧洲电影人直接面对面谈论案例、介绍政策,探讨中外电影合作之路,积极参与的共鸣声此起彼伏;去年11月,开罗电影节通过与莫斯科电影节合作,举办了“聚焦俄罗斯”系列影展;今年1月,白俄罗斯明斯克电影节与新西兰电影委员会进行互动,就双方的人才交流和影片推荐,达成了合作意向。
  去年9月起,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启“一带一路”电影巡展,依托电影节联盟平台,成功将《阿拉姜色》《柔情史》《矮婆》《疲城》《我不是药神》《女他》《无双》《空山异客》等一批中国新片和影人推送到了各国电影节展映、交流。
  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论坛部主管庄微寰介绍,这些中国影片在当地展映都获得了很好的反响;在交流当中,各地的电影人、观众也对中国市场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让中国电影打入当地市场,获得很好的发行,依旧困难重重,几乎没有成功案例;但这更显得电影节展映平台的可贵——因为这基本上是当地观众能够看到这些影片的唯一机会。”

助推产业合作升级寻找下一个《何以为家》


  《何以为家》的成功,可以说走出了一条电影合作引进的新路子:通过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展映,针对艺术电影核心人群亮相和造势,并形成口碑的初期发酵;国内发行商通过短视频、口碑点映等一系列线上线下推广营销,推动影片更大范围的用户触达,带动口碑进一步发酵,并最终推动该片排片率的上升。对于上影节来说,《何以为家》也是一次成功的试水,未来将产生的示范效应是巨大的。
  为了让“一带一路”电影项目增加产业落地机会,上影节今年将首次组织市场放映,邀请国内外20余家电影发行公司代表现场观摩、面对面洽谈,切实促成交易与合作。因为是首次尝试,受场地以及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市场放映主要以成片为主。未来,上影节还将思考把更多正在制作或是创意阶段的项目带到中国市场。一方面,满足更多中国买家对于小众文艺电影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让这些项目能够得到更多资金与市场的支持。
  “一带一路”电影项目签约仪式和合作论坛,目前已征集到了希腊、多米尼加、新西兰、泰国、巴基斯坦等国的合拍项目。在浦东新区举办的“一带一路”电影周开幕影片、“一带一路”电影之夜等活动更是将“一带一路”电影文化交流办成了中外电影人展开交流互鉴、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的一次大聚会。
  通过“一带一路”交流与合作,上海国际电影节想要为沿线和参与国家、地区的电影机构、电影人,搭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上影节将继续做好服务工作,让更多买家看到更优质的项目,也让更多影迷欣赏到更多震撼人心的电影作品。
其他文献
从视听行业及其业态发展看,单一的大屏生态系统已经很难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未来视听生态系统一定是跨屏/无屏智能视听生态系统。  这一生态系统除了上次说到的两点,即视听介质的融通、跨越乃至无屏化,视听生产方式与流程的升级和逻辑改变,还有以下几个特征:  其一,跨屏/无屏视听生态系统的产品是“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的,同时更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大屏产品。习总书记在“1.25讲话”中明确要求新闻信息服务产
期刊
深挖世界首映佳作  上海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上影节”)作为国际A类电影节,并且是国内唯一的非专门类竞赛型电影节,为观众发掘最新鲜的优秀影片是上影节的重要目标之一。“参赛影片中的首映数量也是衡量一个国际电影节整体质量的重要指标。”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副主任王晔如是说道。为此,组委会今年特设“绿色通道”,紧盯全球知名导演的最新作品,让这些作品直接进入“三审”阶段。事实上,从前年开始,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
期刊
每年举行的“白玉兰绽放”颁奖典礼是上海电视节备受关注的环节之一。通过白玉兰评奖,业界和观众共同回顾过去一年的重要电视作品。获奖导演、编剧、演员等在充满仪式感的环节中接过奖项,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  作为中国电视行业指标性奖项,白玉兰奖秉持着公正性和艺术性,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与权威。近年来,随着观众对于表演行业、演员职业关注度的提升,白玉兰奖进一步“出圈”,影响力逐步扩大。5月23日,20
期刊
电视剧是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类型,打开电视机随时都可以收看到电视剧,无论在晚间黄金时段还是凌晨的非黄时段,其播出量和收视量均远超其他节目类型,居电视节目市场首要位置,业内也有“得电视剧得收视”之说,观众对电视剧的收视需求强烈;但2018年电视剧市场步入紧缩时代,口碑、收视、流量三位一体的爆款剧缺席,电视剧生产和发行转入减量提质新阶段。进入2019年第一季度电视剧市场表现如何?本文基于CSM媒介研究T
期刊
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金爵电影论坛一直以来都是电影人了解产业动态的最佳途径。每年,上海国际电影节都坚持以提升创作质量、推动行业发展为核心,从政策扶持、电影创作、文化传播、受众分析、产业格局等角度,邀请资深从业者展开讨论。  6月16日至21日,包括金爵电影论坛、电影学堂在内的14场主题活动将在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拉开帷幕。今年无论是论坛数量,还是辐射到的产业范围,都有明显提升。其
期刊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创作的献礼电视剧《梦在海这边》5月27日在南京開机。导演龚朝晖,主演李念、朱雨辰、毛林林、毛毅等主创亮相。  该剧讲述了肖战、丛小青等高校精英在海外留学和归国创业的过程中,遇到的机遇和挑战。剧集将“中国梦”“报国梦”和“青春梦”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中国青年海归人才砥砺奋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梦在海这边》是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继《春天里》《江河水》后,推出的富有江苏地方特色
期刊
每年6月,上海国际电影节不仅荟萃了全球知名电影人和新鲜出炉的佳作,还有众多影迷来到上海,一睹各大电影节新晋获奖影片及经典名作。  2018年,一部刚刚获得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棕榈的《小偷家族》在上海展映,有的影迷为了求票甚至打出了“千元求票”“内环一套房”的旗号,《冷战》《迦百农》(又名《何以为家》)等影片也是极为抢手。  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共展映近500部影片,超46万人次观影,平
期刊
5月28日,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启用暨文化出口基地重要项目落地发布会在杭州举行。该基地是由商务部、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四部委共同命名的“国家文化出口基地”。  此次启用的合作区未来将打造6大中心平台,包括影视译制和人才培养公共服务平台、影视文创企业海外发展服务中心、浙江影视大数据研究院、浙江华策影视高等研究院国际教育中心、两岸影视产业交流中心、国家广播
期刊
5月7日,上海国际电影节官方微博、公众号对外发布开始预售海报系列衍生品的消息。一经发布,在影迷中引发巨大反响,一些影迷已经迫不及待地购买尝鲜,微博上随处可见“已下单”“期待见到实物”等字样。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副主任童颖介绍,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将推出3个系列,20多个类别,共计40余种产品。同时,还将根据预售情况以及影迷反馈,适当调整衍生品后续制作的品类和数量。  实际上,这并不是上影节第一次对外发
期刊
上海国际电影节很早就关注到手机移动端的快速发展,2010年首次举办手机电影节,2015年开启首届互联网系列活动,并在2018年全新升级打造互联网影视峰会,致力于推动互联网与影视行业的深度融合。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互联网影视峰会中,策划也将围绕网络剧集、网络大电影、网络综艺节目、IP开发等内容展开,探索精品化网生内容的新风口。  过去一年来,互联网影视内容生产继续呈上行趋势,以网络剧、网络电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