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M:2019年第一季度电视剧收视市场特征

来源 :综艺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we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剧是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类型,打开电视机随时都可以收看到电视剧,无论在晚间黄金时段还是凌晨的非黄时段,其播出量和收视量均远超其他节目类型,居电视节目市场首要位置,业内也有“得电视剧得收视”之说,观众对电视剧的收视需求强烈;但2018年电视剧市场步入紧缩时代,口碑、收视、流量三位一体的爆款剧缺席,电视剧生产和发行转入减量提质新阶段。进入2019年第一季度电视剧市场表现如何?本文基于CSM媒介研究TVPris100城市电视剧数据,解析一季度电视剧市场整体收视状况,从上星频道和地面频道两个维度,探索第一季度电视剧播出和收视特征。

电视剧市场整体状况


  电视剧主体市场地位稳中有升。近几年的电视剧播出和收视数据显示:电视剧的市场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在电视剧播出方面,电视剧总播出时间一直保持在播出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近两年不断提升,2018年第一季度比2017年同期增长3.8%(2017年第一季度由于“一剧两星”新政影响,电视剧播出量有明显下降),2019年第一季度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7%,电视节目不断增长的电视剧播出量,充分体现了电视剧资源的竞争优势;同时在收视方面,电视剧的收视比重不断提升,2017年电视剧收视比重超过30%,2019年第一季度,电视剧收视比重又比2018年的31.8%提升了1.3个百分点。电视剧在播出和收视端双向提升反映了观众对电视剧资源的需求旺盛,电视剧是吸引观众收看的首要节目类型。
  电视剧题材稳定且集中。与往年相比,2019年第一季度,全天电视剧热播题材仍然集中在四大类:军事斗争、反特/谍战、近代传奇、都市生活,其播出量均超过了10%,四大类总播出量接近6成。反映时代变迁、军事斗争、重大革命、社会伦理以及农村题材的电视剧播出量也呈现不断提升的趋势,体现了电视剧在宣传引领方面的努力和调整;而神怪玄幻、戏说演绎、言情、传奇等题材的电视剧播出量则不断下降,也反映出政策对“悬浮剧”的管理调控成效。
  电视市场静待爆款剧。爆款剧是经过收视、口碑、流量三重检验的现象剧,2017年的《人民的名义》就是近年来爆款剧的典型案例;2018年虽然也有《恋爱先生》《娘道》等收视表现还不错的剧集,但整体而言收视口碑流量三位一体的爆款剧缺席;2019年第一季度晚黄金档电视剧收视表现显示:爆款剧还需要继续等待。第一季度,湖南卫视播出的跨年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后半部收视率排在首位,略高于其他单频道播出剧目;浙江卫视和江苏卫视联播的《都挺好》首播收视率达到2.28%,超过了湖南卫视播出的“知否”以及北京卫视和上海东方卫视联播的《芝麻胡同》等独播、联播剧,同时该剧在口碑和流量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无论独播剧“知否”还是联播剧《都挺好》距离爆款剧仍有差距。但是我们也能看到,一季度出现了《都挺好》《芝麻胡同》《老中医》《大江大河》等一批收视口碑均表现不错的电视剧,随着电视剧市场减量提质改革的不断深化,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电视剧市场将迎来下一个爆款剧的出现。

上星频道电视剧特征


  政策引导新剧市场,都市题材比重扩大。2018年广电总局延续2017年对电视剧严监管节奏,发布多项政策进一步规范发展,指出“现实题材是未来电视剧创作主流”, “广电节目必须遵循‘小大正’的自主创新原则”,从上星频道首轮剧反映的年代特征观察(图4),政策效果显著。2019年第一季度上星频道累计播出了34部首轮剧,按照故事年代可划分为当代剧、年代剧、古装剧和跨越剧四种类型。当代剧共21部,占比61.8%,相比2017年,自2018年至今,当代剧比重明显提升,而古装剧和跨越剧比重则下降明显,尤其是今年一季度,古装首轮剧降到了零播出。反映现实生活的都市题材电视剧的播出比重不断提升,2017年上星频道播出量为22.7%,2018年提升至24.2%,今年第一季度继续提升至25.2%,政策引导电视剧市场播出效果显著,《都挺好》《芝麻胡同》等都是这类题材。
  “次新剧”播出渐多,成市场播出新动向。高品质的首轮新剧成本居高不下,播出收益风险也非常大,但投资收益权衡之下,首轮剧仍然是突破市场的利器。2019年,很多卫视把选择指向了“未上星的非当年新剧”,也就是所谓的“次新剧”。2019年第一季度上星频道34部首轮剧中(表2),2017年以前的次新剧有7部,占首轮剧总量的21%,如江西卫视播出的《桃花劫》和《恩情无限》是大约10年前发行的电视剧,时间最为久远,如果加上许可证为2017年的7部,次新剧的占比将超过4成,在首轮剧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从播出平台观察,不仅有江西卫视、贵州卫视、安徽卫视和山东卫视等卫视采用这种策略,CCTV-8电视剧频道也有次新剧的播出。



  同频共振,剧向网行。电视剧不仅是电视收视竞争的首要节目资源,在网络传播空间中,电视剧也是竞争的主要视频资源。对电视剧而言,无论在电视上传播还是在网络传播,其核心价值都是对受众注意力的占有,通过内容付费或者广告变现的方式实现电视剧的价值。相比电视,随着网絡技术的更新迭代和受众收看行为分化,网络的流量变现能力不断提升,也赋予电视剧版权更高的定价,因此电视剧发行由原来的“有台无网”模式逐步发展成“先台后网”“台网同播”,特别是最近两年随着智能手机、OTT、IPTV等智能设备的快速升级,当下正处于“台网同播”向“先网后台”过渡的阶段,电视和网络对电视剧来说仅仅是发行渠道的差异,优先选择哪个渠道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以2019年1月份电视剧为例:“先台后网”电视剧仅占了2成,主要是在地面频道首播的电视剧;“台网同播”则是当前电视剧播出主要方式,占播出总量的8成,尤其是部分剧目通过会员或者付费的方式抢先看,实现了电视剧实质上的“先网后台”,剧向网行、网络优先的电视剧发行新局面正在向我们走来。

地面频道电视剧特征


  热播题材硬剧当道。与往年一致,地面频道电视剧的硬剧题材格局始終未变。无论在播出端还是在收视端,强剧情的反特/谍战剧、军事斗争、近代传奇题材电视剧表现突出,在2019年第一季度地面频道热播剧目中:三种题材基本平分了排名靠前的热播剧。
  地面首播剧比重下降。地面频道数量众多,电视剧资源台内分配竞争激烈,随着广告收入提升乏力,特别是最近几年地面频道广告收入大幅下滑,台内具备自主购剧(首轮)能力的频道数量在下降,优势地面频道首轮剧购买能力也在下降,降低购剧经费成为不少地面频道止损的重要手段,通过减少地面首轮剧的购剧数量、配合以多轮重播,有效地降低了成本,“自救图存”成为行业共识。
  电视剧编排蹭热求效。在首轮电视剧供给不畅的新形势下,对剧场精耕细作,向编排要效益成为很多地面频道的选择。在保持“抗战剧”和“情感剧”类型化编排的基础上,一季度电视剧编排呈现新的特征。首先,大体量的密集播出进化为“真”体量的密集播出。地面频道常常采取6集连播的方式播出电视剧,往往采取2集(重播)+4集(首播)的播出方式来降低成本,今年我们看到,为了赢得观众,不少频道采用了纯6集或者5集的方式密集播出。其次,调整剧集时长,增加广告切口。由于总局规定电视剧内不能插播广告,而好的广告时段又主要集中在黄金时段,通过有意识地调整黄金时段电视剧的剧集时长,增加广告切开、拉长广告时长,从而提升广告效益成为部分地面频道的不得已之举。还有,通过蹭热编排提升收视效果。表现为热点事件蹭热和热点明星蹭热等,去年10月底金庸先生去世,一时成大家关注焦点,金庸所著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随后播出也获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另外随着《白鹿原》《情满四合院》等剧的热播热议,演员何冰也受到了大家的关注,2019年一季度,何冰参演的9部剧在近30个频道播出。








其他文献
《老酒馆》  出品方:儒意影视、吉翔剧坊、完美蓬瑞、吉翔影坊、   完美影视、蓬翔文化  导演:刘江  编剧:高满堂  主演:陈宝国、秦海璐、刘桦、冯雷、牛犇  “老戏骨”云集,高满堂编剧,年代氛围浓厚。《小欢喜》  出品方:柠萌影业、北京长江文化  导演:汪俊  编剧:张巍  主演:黄磊、海清、陶虹、王砚辉、咏梅  高口碑剧集《小别离》续作,聚焦当下热门教育话题。《新世界》  出品方:和力辰光、
期刊
在政策调控、市场调整和技术推动多重因素作用下,国产电视剧行业步入转型变革关键期。影视作品品质升级,尤其5G技术的成熟与发展,给影视文化产业带来巨大创新空间。随着传媒环境的改变以及受众观看习惯的变化,电视剧生产、播出、发行等各环节产生了新变化,展现出新形式。行业洗牌 百花齐放  2018年,受资本退潮、融资困难、收视率造假、天价片酬等“冷风”影响,市场经历了所谓的“影视寒冬”。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相关
期刊
近年来,我国网络电视剧市场发展迅猛,从2014年网剧初现,2015年开始发力,2016年网剧盛行,2017年行业规范,2018年进一步整顿洗牌。在台网同一标准的推动下,2019年网络电视剧的创作进入“提质提量”时期。由于网络电视剧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盈利能力,更多的制作方以及視频网站瞄准“小而美”的腰部剧集,截止到5月中旬,从整体网剧片单来看,该类型剧集数量呈上升趋势,此外各视频网站也在内容上
期刊
作为上海电视节重要的展示交易环节,电视市场对于影视制作机构的吸引力不言而喻。第25届上海电视节电视市场依旧选址上海展览中心,开放日期为6月11日至13日。届时,来自海内外的优秀展商将覆盖影视投融资、制作、后期、特效、视效、发行、营销、法务和游戏等各个领域,呈现多元化的市场风貌。  今年,设备展将回归电视市场,“一带一路”主题馆不仅将在设计上进行全新的升级,还将进一步扩大参与机构,强化国际交流。同时
期刊
《综艺报》:你如何看待现实主义题材热潮的出现?  谢颖: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最能引发广泛的社会心理共鸣,具有击穿社会各圈层的能量。《大江大河》《都挺好》等作品在优酷平台上不但口碑好,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流量。现实主义不仅仅是一种题材,而应该是贯穿在许多题材剧集中的“底色”。如去年在优酷播出的《乡村爱情11》主要是农村喜剧题材,但其中也关注了扶贫问题和乡村的改变。  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汇聚在一起,有助于输
期刊
大幕拉开,探出一双美猴王好奇的双眼——今年3月,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海报火了。跟随齐天大圣的“目光”,广大影迷对于本届电影节的热情与期待也被提前点燃。  走过21届,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成熟与成长:六级阶梯型新人培育体系的成形,本届电影节对于电影新人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关注电影工业化与影视创作,电影节在议题的设置更加务实、紧贴产业发展。而无论是进一步扩大的“一带一路”电影“朋友圈”,
期刊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的开放日期为6月16—18日,总展商数将突破300家,其中境外展商占40%,展商数量较去年有小幅度增长。”据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市场部副总监徐高仁表示,为了进一步完善电影产业链,今年的电影市场从电影教育、电影投融资、电影服务三大板块入手,进一步扩大了招商范围。  徐高仁进一步介绍道,电影教育类的展商分为学院派和企业派两大类。其中,学院派展商包括上海戏剧学院、温哥华电影学院
期刊
从视听行业及其业态发展看,单一的大屏生态系统已经很难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未来视听生态系统一定是跨屏/无屏智能视听生态系统。  这一生态系统除了上次说到的两点,即视听介质的融通、跨越乃至无屏化,视听生产方式与流程的升级和逻辑改变,还有以下几个特征:  其一,跨屏/无屏视听生态系统的产品是“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的,同时更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大屏产品。习总书记在“1.25讲话”中明确要求新闻信息服务产
期刊
深挖世界首映佳作  上海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上影节”)作为国际A类电影节,并且是国内唯一的非专门类竞赛型电影节,为观众发掘最新鲜的优秀影片是上影节的重要目标之一。“参赛影片中的首映数量也是衡量一个国际电影节整体质量的重要指标。”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副主任王晔如是说道。为此,组委会今年特设“绿色通道”,紧盯全球知名导演的最新作品,让这些作品直接进入“三审”阶段。事实上,从前年开始,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
期刊
每年举行的“白玉兰绽放”颁奖典礼是上海电视节备受关注的环节之一。通过白玉兰评奖,业界和观众共同回顾过去一年的重要电视作品。获奖导演、编剧、演员等在充满仪式感的环节中接过奖项,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  作为中国电视行业指标性奖项,白玉兰奖秉持着公正性和艺术性,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与权威。近年来,随着观众对于表演行业、演员职业关注度的提升,白玉兰奖进一步“出圈”,影响力逐步扩大。5月23日,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