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是贫者、弱者首先呼唤的。文章呼吁政府给予政策的倾斜,备至的关怀,从口号到付诸更多的行动,达到基本的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 公平正义 和谐社会 弱势群体
自从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公平正义就成了热点话题,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都在谈及,可以说是受到了舆论的重视。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是贫者、弱者首先呼唤的。多少年多少代积贫积弱的劳苦大众渴望富裕、强大、不受欺凌,跟着共产党闹翻身求解放,为的是追求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被古今中外所认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追求公平正义的历史。失去公平社会就要变革,引发政权的更替或者是统治阶级对利益关系的调整。
一、趋向公平正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1949年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社会达到了基本的公平正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的基尼系数0.20以下,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民是团结的。人民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尽管遇到六十年代初期三年自然灾害,社会也没发生大的动荡。物资少,不配给行吗?计划经济在当时的历史作用应该肯定。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所取代,市场经济重效率,国家要讲公平,冠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使得经济取得巨大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矛盾十分突出,引起党和政府的重视,前一个时期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被“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所代替。趋向公平正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诸多因素
目前,社会学家和法学家分析:“有五大社会问题影响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一是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经济是二元的,经济的二元导致城乡的二元性,人的权利是二元的,人的身份也是二元的,二元导致不和谐。二是社会的公正性问题,基尼系数在中国的表达见诸官方的统计是0.43,0.4是社会的危险状态, 超过这个数,人们就会普遍感到社会不公正,现在我国已经超过了这个警戒线,也有人认为高于这个数,常见媒体的有0.45。三是腐败问题,现在我国反腐败力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但是腐败现象并未因投入的增加而下降,投入的增加和反腐败的效果未成正比关系。四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生态、资源、环境全面恶化,GDP解决不了社会公正性问题,也解决不了经济和环境、资源的关系问题。五是社会规范的有效性正在受到怀疑,社会的基础规范是道德规范,最低水平的道德就是法律,而今这两大规范的有效性都受到怀疑。有三类腐败令人深恶痛绝:一是吏治腐败,吏治腐败使有才干、有德行的年轻人看不到希望。吏治的腐败会导致国亡、党亡。因此,江泽民同志曾讲过,吏治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二是司法腐败,司法腐败使社会正义和公正的空间不再存在。第三类是教育腐败,教育一旦腐败,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将变成他进入社会后向社会索取的巨大动力,所以教育的腐败是根本的腐败。”[1]
凡此种种诸多因素,扭曲了公平正义,一些群体因此上访、上告,这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了负面影响。
三、弱势群体呼唤公平正义
农村,西部,包括老少边穷地区,清贫的行业,下岗工人,失去土地的农民(城市扩建占地),农民工,早期进城的农村知青都是现今社会的弱势群体。
本篇开首讲公平正义是贫者、弱者首先呼唤的。处在最低层的人们,感到政治待遇、利益分配的不公,沮丧、抱怨、无奈、嘶哑地呻吟,近期中国的自杀率在世界上是比较高的(这里社会压力是主要的因素)。人民是善良的,忍耐是他们的本能,但对公平正义的呼唤、渴望是始终不渝的。
近来,我们欣慰地看到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给予一些政策上的抚慰,比如减免农业税,西部大开发政策,下岗工人失业金,城镇困难群众的最低生活补助,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解决农民工工资的拖欠问题,困难学生的绿色通道等等。这些阳光工程缓解了一些社会矛盾。然而,由于弱势群体长期的政治地位、经济收益的亏损,人格低下,生活窘迫,要改变弱势群体的根本处境,使之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政府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统筹兼顾,改变厚此薄彼,做到一视同仁。
总结
公平正义前提下的和谐社会是人们追求和向往的。公平只是相对的公平,没有绝对的公平。要求基本的公平,达到基本的公平离不开正义。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徐显明.大学理念与依法治校.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第8期.
关键词: 公平正义 和谐社会 弱势群体
自从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公平正义就成了热点话题,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都在谈及,可以说是受到了舆论的重视。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是贫者、弱者首先呼唤的。多少年多少代积贫积弱的劳苦大众渴望富裕、强大、不受欺凌,跟着共产党闹翻身求解放,为的是追求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被古今中外所认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追求公平正义的历史。失去公平社会就要变革,引发政权的更替或者是统治阶级对利益关系的调整。
一、趋向公平正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1949年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社会达到了基本的公平正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的基尼系数0.20以下,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民是团结的。人民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尽管遇到六十年代初期三年自然灾害,社会也没发生大的动荡。物资少,不配给行吗?计划经济在当时的历史作用应该肯定。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所取代,市场经济重效率,国家要讲公平,冠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使得经济取得巨大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矛盾十分突出,引起党和政府的重视,前一个时期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被“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所代替。趋向公平正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诸多因素
目前,社会学家和法学家分析:“有五大社会问题影响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一是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经济是二元的,经济的二元导致城乡的二元性,人的权利是二元的,人的身份也是二元的,二元导致不和谐。二是社会的公正性问题,基尼系数在中国的表达见诸官方的统计是0.43,0.4是社会的危险状态, 超过这个数,人们就会普遍感到社会不公正,现在我国已经超过了这个警戒线,也有人认为高于这个数,常见媒体的有0.45。三是腐败问题,现在我国反腐败力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但是腐败现象并未因投入的增加而下降,投入的增加和反腐败的效果未成正比关系。四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生态、资源、环境全面恶化,GDP解决不了社会公正性问题,也解决不了经济和环境、资源的关系问题。五是社会规范的有效性正在受到怀疑,社会的基础规范是道德规范,最低水平的道德就是法律,而今这两大规范的有效性都受到怀疑。有三类腐败令人深恶痛绝:一是吏治腐败,吏治腐败使有才干、有德行的年轻人看不到希望。吏治的腐败会导致国亡、党亡。因此,江泽民同志曾讲过,吏治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二是司法腐败,司法腐败使社会正义和公正的空间不再存在。第三类是教育腐败,教育一旦腐败,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将变成他进入社会后向社会索取的巨大动力,所以教育的腐败是根本的腐败。”[1]
凡此种种诸多因素,扭曲了公平正义,一些群体因此上访、上告,这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了负面影响。
三、弱势群体呼唤公平正义
农村,西部,包括老少边穷地区,清贫的行业,下岗工人,失去土地的农民(城市扩建占地),农民工,早期进城的农村知青都是现今社会的弱势群体。
本篇开首讲公平正义是贫者、弱者首先呼唤的。处在最低层的人们,感到政治待遇、利益分配的不公,沮丧、抱怨、无奈、嘶哑地呻吟,近期中国的自杀率在世界上是比较高的(这里社会压力是主要的因素)。人民是善良的,忍耐是他们的本能,但对公平正义的呼唤、渴望是始终不渝的。
近来,我们欣慰地看到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给予一些政策上的抚慰,比如减免农业税,西部大开发政策,下岗工人失业金,城镇困难群众的最低生活补助,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解决农民工工资的拖欠问题,困难学生的绿色通道等等。这些阳光工程缓解了一些社会矛盾。然而,由于弱势群体长期的政治地位、经济收益的亏损,人格低下,生活窘迫,要改变弱势群体的根本处境,使之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政府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统筹兼顾,改变厚此薄彼,做到一视同仁。
总结
公平正义前提下的和谐社会是人们追求和向往的。公平只是相对的公平,没有绝对的公平。要求基本的公平,达到基本的公平离不开正义。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徐显明.大学理念与依法治校.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