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课程建设对职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m_crsc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探讨隐性课程的概念、特征、内容出发,本文提出了职业技术学校加强隐性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职业技术学校如何在生态环境、物质环境、人际环境、育人氛围等校园文化方面开发建设隐性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隐性课程;开发建设;职校学生;综合素质;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2-0129-02
  
  隐性课程的含义、特征和内容
  
  隐性课程是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非公开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它是指存在于正规课程以外的学校文化、人格魅力、学术氛围、学习环境、师生关系、人文关怀、校园环境、校园生活、师生精神等。隐性课程的实施往往表现为非计划性、非预期性、随机性等特点。隐性课程隐藏于学校各项活动之中,无意识、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影响。
  隐性课程主要具有以下特性:(1)暗示性。隐性课程的资源深藏于学校文化之中,这些资源在向学生发出信号时自然是以暗示的形式传导的,它不是直接公开地向学生施教,而是以隐蔽的方式,在暗示中把有关道德的、审美的、知识的经验渗透到具体的人、事、物以及活动过程之中,并传授给学生。(2)多样性。学校的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学生从事不同的活动所受到的潜在影响不同,其参与隐性课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在学校内获取的隐性课程是多样的。(3)间接性、长期性。学校的隐性课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它通过情感融合起作用,其效果可能在学生在校期间就显现出来,也可能在学生走出校门后经历与社会的磨合才显现出来。学生一旦获得了这种熏陶,其影响效果是长久的、稳定的,甚至在其一生中都受到影响。(4)无意识性。对学生而言,学校的实践活动具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某种潜在可能性,他们在从事一定活动的过程中,也就不知不觉地接受了隐含于活动中的影响。在隐性课程中,学生进入角色的过程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没有人向自己发出指令,他们的进入是无意识的。
  隐性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主要包括校园文化、管理制度、校风和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等软要素构件;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各种人际交往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性文化与非制度性文化。二是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的建筑物、教育设施、校园生态环境以及学校周边的文化历史遗迹等资源要素。三是动态的隐性课程,是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各类活动。
  
  职业技术学校加强隐性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职业技术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掌握较强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隐性课程通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往往不易察觉,而且通常具有两重功能,即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前者对学生具有积极的影响,后者则指消极的、负向的作用,往往不易察觉而被忽视,所以,应注重隐性课程积极正向作用的发挥。
  在职业技术学校发展中,蕴含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它极富魅力,力量强大——这就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和精神氛围来熏陶和培育健康的人格,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一种充满柔性的精神氛围、制度关系和环境的综合存在,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既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刻久远的。因此,职业技术学校营造健康、活泼、多彩的校园文化是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校环境是一个充满意义的特殊地域。其中包含的隐性课程因素是丰富的,储藏的信息量是巨大的,政治的、思想的、历史的、道德的、美学的无所不包。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景观都在诉说着一定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信息。学生正是通过对从环境获得的种种刺激反复理解和体味,形成自己的观念并制约自己的行为习惯,产生情感、态度的“再体验”。环境正是具有了这种教育作用,才构成校园文化的基础。
  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园建设中,既要把环境教育功能凸现出来、强调出来,又应把学校环境中的一切因素按照教育者的意志纳入学生的直觉和感兴趣的范围内,从而影响、引发、诱导、制约学生心理和生理的成长,使教育阵地进一步扩展,使教育内容进一步扩充,进而形成有利于控制情绪、约束行为、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启迪智慧、激发创造的良好环境,强化教育的整体性。
  
  职业技术学校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职业技术学校隐性课程的教育职能包括行为规范教育、道德情操、人文知识教育和环境熏陶教育,这种教育通过学校良好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行为环境得以实现,对学生正确的社会观念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发挥着重要影响。
  以生态环境熏陶人,以人文环境鼓舞人校园是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场所,对学生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生态环境不同于自然环境,它体现着人们的教育观念和审美意识,被赋予许多特定教育意义,是经人类文化改造了的“自然环境”。因此,校园生态环境是最直观的隐性教材。与注重知识传授的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更注重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记忆。情感体验和情感记忆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一句发人深省的名言,一段优美抒情的旋律,一幅引人入胜的绘画,一座造型优美的雕塑……都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其强烈的感情共鸣。一所好的学校,就要尽可能多地提供有助于受教育者情感体验的环境氛围,这里所说的氛围主要是人文氛围,既包括长期积淀的办学经验、治校精神,也包括学生学习生活的校园文化空间。学校教育的优劣,不只是体现在显性课程的设置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有历史文化积淀的人文环境上。
  改善办学条件,优化物质环境物质环境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改善办学条件,建立自然和半自然的生态环境,如花园式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等,这些无疑会以一种健康的、充满活力的物质形态对学生产生有形或无形的影响,优美、舒适的环境对学生良好品性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应对整个校园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使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富有感召力,具有教育意义。例如,设计新颖别致的教学楼,功能齐全、美观大方的综合楼、实验楼以及图书馆等,都会激励学生渴求知识、向往科学。学校应尽量利用好一切物质资源,完善学校的自身建设,形成学校的自身物质个性。学校良好的物质环境,以其“润物细无声”的功能时刻都在影响学生的发展。
  构建和谐校园,优化人际环境和谐校园是文明、向上、创新的校园,是宽松、协调、包容的校园,也是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精神家园。构建和谐校园,物质环境和谐是基础和保障,文化环境和谐是纽带,人际关系和谐是关键。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所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的整体反映和直观反映,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实际上,师生关系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具有潜在的课程开发价值,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在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自觉改变传统的角色,成为引导者、指导者、激发者,改变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流,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要真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尊重、理解、关心、相信每一个学生,这也是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营造育人氛围,开发育人载体应将校园环境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视作知识载体,把人文因素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例如,在校园中的花草树木挂牌竖匾、注明种属,向学生介绍植物知识;黑板报、宣传窗开设“素质教育”、“校长点评”、“时政要闻”、“校园动态”、“回音壁”、“健康与美”、“课改新视野”等专栏,定期更换内容;走廊楼道悬挂科学家、文化名人的画像和学生创作的书画作品,学生作品下面附上他们自己所写的“作品题解”,对作品的创意、特点进行说明,其中蕴含学生自己的人生感悟和艺术追求。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景观都蕴含着一定的道德追求,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品德熏陶作用,充分显示校园处处是课堂、学校事事为育人。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只着重于校容校貌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中最活跃、最生动、最多彩的是寓教于乐的活动。如职业技术学校根据主要专业特点举办文化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技能比赛、素质运动会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构成了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职业技术学校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打造积极上进的校园精神对于一所学校而言,校园精神往往决定了它的地位。校园精神来源于对非制度精神文化的提升,它是指每一个学生生活于其中的学校内特定的风气和氛围,也是最富有渗透性的一种教育因素。它以校训、校歌、校旗、校服、校史等特有的形式表现出来,也通过学校领导民主的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师生的精神面貌,校风、学风、班风、集体舆论等体现出来,它是师生认同的价值观的反映,也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文明、进步、健康、富有特色、奋斗不息的校园精神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它所形成的弥漫于整个校园并体现了学校风范正气的精神氛围具有启迪、感化学生的作用。优美、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要创造一种精神氛围,创造一种积极的育人环境。为此,学校应致力于建设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校园文化,如校风、校纪、班风、学风等,这些都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健康成长不仅取决于显性课程的功能,也取决于包括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人际环境在内的隐性课程的功能,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职业技术学校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必须重视并积极开发建设隐性课程。
  
  参考文献:
  [1]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论[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学[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3.
  [3]向世见.当前高职学生思想状况及教育[J].职教论坛,2005,(14).
  [4]葛为群.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文本质与德育的职业精神建构[J].高等农业教育,2006,(4).
  [5]杨晓梅,张鑫.高等职业教育应注重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J].中国西部科技,2006,(28).
  
  作者简介:
  叶永丰(1967—),男,广东中山人,广东省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高级经济师、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经营管理及教育管理。
其他文献
摘要:高师美术教育是美术专业的师范职业教育,以师范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定位和特色体现,也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功能与职责所在。在注重提高学术性的同时,应突出师范性,充分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研究,探究、更新师范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实现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化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师范职业能力;教师职业技能;教育实践;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
声音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利用到达时间差(TDOA)原理进行声音目标定位,提出了一种正四棱锥形六元声音阵列定位模型。推导出了目标空间定位计算公式,应用广义互相关算法对时延进行估计。同时对模型误差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可以对目标进行有效定位,定位误差小。
确定了“好意思”的词性为助动词,分析了“好意思”及其否定形式的语法功能、语义差异和语用特征。
为了提高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包传输效率,提出一种基于时间同步、接收节点控制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媒体访问控制协议。该协议在保持节点低功耗工作的前提下,使父节点在一个操作周期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面临的节点克隆攻击,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簇的检测方案。该方案给网络中的消息都标记上其源节点的ID,在成簇阶段依据节点ID和RSSI值由簇头判断各个簇内是否存
针对载体行进间初始对准精度问题,在里程计辅助惯性系行进间精对准的情况下,推导了精对准误差模型。通过降维处理和状态方程参量的自相关函数的正交化相结合,在降低滤波计算
为研究射弹弹裙结构参数对挤压阻力的影响,建立了锥膛炮的身管及射弹耦合模型。分析了弹裙受到的阻力及弹后空间变化的火药气体压力分布情况,将此作为力载荷作用于模型。塑性
摘要: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已成为制约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最根本问题。本文介绍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各层次教育电子商务专业定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电子商务专业定位建议。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定位;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7-0018-02    我国的电子商务始于1997年,发展时间虽短,但发展势头迅猛。200
无线体域网络比传统传感网络要求更高的数据传输可靠性和及时性,其可靠性属于数据包级可靠。提出了一种及时可靠的无线体域网络传输协议AODV-RT,该协议考虑到节点的存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