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要牢固树立阅读为写作服务的思想。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有的是名篇著作,文质兼美;有的经过专家反复修改,语言文字规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范性。这些文章,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范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把阅读中的作文知识有效、合理地切入,用教材中规范的语言建构、丰富学生的语言世界,为学生推开语言表达的生命之门。
1.重积累,让学生言之有物
有人说:阅读是吸收,习作是释放;阅读是根,习作是果实。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多读多背,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指导摘录优美的词、句、段,使学生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词句是文章的砖瓦,长期积累,久而久之,词汇丰富了,写文章就“下笔有神”了。当然,积累要建立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心、用情去感悟课文中的那些富有生命情感的灵性语言,把它们积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逐步地提升自己语言表达的功底。如三年级《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开篇的第一句“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就很值得玩味。这样的句式,打破了常规的时间短语,让语言具有浓浓的诗意。习作中,我们引导学生借助于这样的表达框架作为支撑,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也蹦出了许多精彩的语句:“从夕阳躲到西山的背后开始,夜幕也就降临了;从桃枝上鼓起第一个花苞开始,春天也就悄悄地来临了;从耳畔响起第一声渺远的鸡啼开始,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前两句是一种模仿,而从第三句开始,孩子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感悟和拓展,有了生命的活力。
2.悟篇章,让学生言之有序
精妙的语言需要章法的支撑。文章都有一定的写作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等等。在学生的习作中,不知道如何安排文章结构、条理不清的现象不少见。在阅读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到一些谋篇布局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们潜移默化地把习得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形成言之有序的篇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引领学生关注课文的结构、顺序,在习作中加以模仿,并不断加深认识,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习得作文的“有序性”,就能把握语言内在的逻辑关系。
3.明表达,让学生言之有法
无论是阅读或写作,还是口语交际,表达方式训练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阅读教材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里面有很多表现手法值得学习模仿。如《鸟的天堂》课文第二部分是动态描写。作者运用了以静衬动、动中寓静的方法,先淡淡描写一句:“起初周围是静寂的”,为群鸟活动的“热闹”场面铺设了背景。接着,作者按照点面点的思路,从鸟形、鸟声、鸟色、鸟的动作等来描绘“热闹”场面,让人想象到群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的快乐和幸福。学习这一段时,可以使学生注意力放在学习表达方法上,而不是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为了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并转化为写作技巧,可以指导学生仿写一只动物或一群动物。
4.巧迁移,让学生言之有趣
新课标强调:阅读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地写作表达。课内的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揣摩品味课文语言的过程中,在领悟文章表达顺序的基础上,培养读写兴趣,习得读写方法,形成读写能力,养成读写习惯,确保他们能够自行读写,积蓄终身发展的能量。我们在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地感受体悟,寻找与自己生活中的共鸣之处,从而激发创作兴趣,与言语对象产生共鸣。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时,我发现孩子们对“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这两段话特别感兴趣。我就顺势引导学生进行拓展练笔:等她醒了,她又会闹出什么好玩的来呢?请以“我睡醒了……”为开头,展开你的想象,写一写。可以自由写作,也可以仿照自己喜欢的文中句式来写。孩子们写道:“我睡醒了,愿意打几个滚就打几个滚,愿意拔几棵草就拔几棵草,愿意捉几条虫就捉几条虫……”有的把人物的动作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我睡醒了,看到祖父在休息,就将狗尾草伸到他的鼻子底下挠,祖父笑盈盈地看着我,我摘下玫瑰花,偷偷插在祖父的草帽上……”这样的拓展练笔能把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读写协同发展,相得益彰。
总之,听、说、读、写组成语文教学的一个整体,不能脱离整个语文教学来单独训练某一方面能力,它们是整体互动、互相促进提高的过程,其中读与写的关系更是紧密。“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我们要充分挖掘文本资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拓展习作范围,让孩子们在大量的练笔中学会习作,爱上写作。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东校区)
1.重积累,让学生言之有物
有人说:阅读是吸收,习作是释放;阅读是根,习作是果实。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多读多背,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指导摘录优美的词、句、段,使学生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词句是文章的砖瓦,长期积累,久而久之,词汇丰富了,写文章就“下笔有神”了。当然,积累要建立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心、用情去感悟课文中的那些富有生命情感的灵性语言,把它们积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逐步地提升自己语言表达的功底。如三年级《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开篇的第一句“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就很值得玩味。这样的句式,打破了常规的时间短语,让语言具有浓浓的诗意。习作中,我们引导学生借助于这样的表达框架作为支撑,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也蹦出了许多精彩的语句:“从夕阳躲到西山的背后开始,夜幕也就降临了;从桃枝上鼓起第一个花苞开始,春天也就悄悄地来临了;从耳畔响起第一声渺远的鸡啼开始,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前两句是一种模仿,而从第三句开始,孩子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感悟和拓展,有了生命的活力。
2.悟篇章,让学生言之有序
精妙的语言需要章法的支撑。文章都有一定的写作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等等。在学生的习作中,不知道如何安排文章结构、条理不清的现象不少见。在阅读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到一些谋篇布局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们潜移默化地把习得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形成言之有序的篇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引领学生关注课文的结构、顺序,在习作中加以模仿,并不断加深认识,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习得作文的“有序性”,就能把握语言内在的逻辑关系。
3.明表达,让学生言之有法
无论是阅读或写作,还是口语交际,表达方式训练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阅读教材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里面有很多表现手法值得学习模仿。如《鸟的天堂》课文第二部分是动态描写。作者运用了以静衬动、动中寓静的方法,先淡淡描写一句:“起初周围是静寂的”,为群鸟活动的“热闹”场面铺设了背景。接着,作者按照点面点的思路,从鸟形、鸟声、鸟色、鸟的动作等来描绘“热闹”场面,让人想象到群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的快乐和幸福。学习这一段时,可以使学生注意力放在学习表达方法上,而不是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为了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并转化为写作技巧,可以指导学生仿写一只动物或一群动物。
4.巧迁移,让学生言之有趣
新课标强调:阅读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地写作表达。课内的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揣摩品味课文语言的过程中,在领悟文章表达顺序的基础上,培养读写兴趣,习得读写方法,形成读写能力,养成读写习惯,确保他们能够自行读写,积蓄终身发展的能量。我们在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地感受体悟,寻找与自己生活中的共鸣之处,从而激发创作兴趣,与言语对象产生共鸣。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时,我发现孩子们对“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这两段话特别感兴趣。我就顺势引导学生进行拓展练笔:等她醒了,她又会闹出什么好玩的来呢?请以“我睡醒了……”为开头,展开你的想象,写一写。可以自由写作,也可以仿照自己喜欢的文中句式来写。孩子们写道:“我睡醒了,愿意打几个滚就打几个滚,愿意拔几棵草就拔几棵草,愿意捉几条虫就捉几条虫……”有的把人物的动作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我睡醒了,看到祖父在休息,就将狗尾草伸到他的鼻子底下挠,祖父笑盈盈地看着我,我摘下玫瑰花,偷偷插在祖父的草帽上……”这样的拓展练笔能把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读写协同发展,相得益彰。
总之,听、说、读、写组成语文教学的一个整体,不能脱离整个语文教学来单独训练某一方面能力,它们是整体互动、互相促进提高的过程,其中读与写的关系更是紧密。“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我们要充分挖掘文本资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拓展习作范围,让孩子们在大量的练笔中学会习作,爱上写作。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东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