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教学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一提到作文,学生头疼,教师也头疼。无论教师煞费苦心、精心指导,还是敷衍了事,最终的结果也许差不多——学生一上作文课便无精打采,唉声叹气。写出来的作文不是干巴枯燥、空洞无物,就是华而不实,堆砌辞藻。为什么学生的作文总是淡而无味,犹如白开水。我想我们的作文教学大多走进了误区,或者为了完成应试教育的任务,滥竽充数;或者枯燥地讲解,空有理论形式,而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没有找到作文教学的真谛。
关键词:作文 教学 误区
误区一、重写法轻悟法。
教师在作文的教学中往往注重指导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技巧,而忽视了学生自己的领悟。教师在作文指导课上可以说花费了许多的心思,首先是读范文引路,学生对习作有个初步印象。然后苦口婆心地介绍总分总“三段式”结构方法,提出“虎头豹尾猪腰”的写法,强调字迹工整,字数多少等等。在如此大费周折地引导之下,教师认为学生应该能写出另人满意的佳作了。可是事与愿违,学生的习作全部是千人一面,千人一腔。作文最忌讳的是雷同,即使是“同题作文”也应该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王熙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写作的兴趣,触动他们情感的琴弦,让他们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才能创作出好作品。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要求给远方的朋友写封信,编者的本意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情况却大大不同。原先我也按照写信的要求指导格式,接着读范文,再引导学生想象远方的朋友是谁,是什么样子,你有什么话要对他们说。可以说指导的不能说不到位,写作的方法、技巧也交代的清清楚楚。可是学生一脸茫然,无话可说。即使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凑出来的作文也非常的枯燥、空洞,根本没有可取之处。我们可以改变教学思路,让学生给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写信,说一说自己的情况,诉一诉自己的思念。学生犹如打开记忆闸门之水,文思泉涌,洋洋洒洒数百字,上千言。感情真挚,故事感人,显得有血有肉。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写作也是如此。其方法不是仅靠老师嘴上说说而已,关键是学生是否悟到了写作的真谛,掌握并学会运用。我认为真正的写作方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阅读,厚积薄发。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阅读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和对祖国语言的崇拜”。我国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教得好,更本不必什么写作指导”。因此,我们教师应该鼓励、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让他们在博览群书中受到语言文字的感染,自觉领悟到写作的技巧。
2、写作要能够唤起学生萌动的情感,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指导他们写心中想写的事,说想说的话。狄德罗曾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也不可能打动人心。”“文章合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切艺术来源于生活,学生的写作更需要有生活,不能无病呻吟,胡编烂造。我们教师教学写人的作文,开口就举例帮人推车上桥,搀扶老人过马路,拾金不昧等老掉牙的故事,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听,也就写不出瞎编的事情。记得于永正老师在一次作文指导课上,先是擀面条,然后让学生把擀面条的过程和观看时的感受写下来。学生上课兴趣昂然,作文也写得自然真实。还有一次是故意上课迟到,让人带口信,然后写应用文。生活处处有文章,我们为什么不抓住那些生活中真实的事件来教学呢?
误区二、重批改轻评讲。
作文难,作文批改更难。教师在学生的作文批改上可谓是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按照作文批改的要求,不仅要改正错别字,还要修改病句和标点符号;不仅要有眉批、边批,还要有尾批、批语。花费了一、二十分钟的时间在批改上,结果呢?作文本一发到学生的手里,他们只看了看自己的等第,得优则喜,得良也无所谓,然后弃置一边。成绩好的学生也许会稍微看一下评语,看到有夸赞的语句则美滋滋的,反之则面色不悦。教师的一腔心血如此轻而易举地付之东流,于是感觉悲哀、失望,以后再也没有好心情精批细改了。至于为什么会挨累不落好,教师没有思考,或者即使想到了也没有那“闲工夫”去做。如此徒劳无功的事情,教师每学期都在做,学生的作文水平却不见一点提高。
作文不仅在写之前需要指导,写之后进行批改,更应该在批改之后(或写好之后)进行评讲。从某种意义上说,评讲比写作更重要。“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学生写好草稿之后进行修改,或者在全部批改完了之后统一讲评,有利于学生现场学会修改作文,学会写作文。其评讲的方式可以采用先自改,后小组互改。但是在学生修改之前,教师一定要选几篇“范文”进行指导评析。可以随便选择几篇,最好的方法是先进行筛选,按照作文质量的高低分成三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习作分别予以指导。在评讲中,教师不能搞一言堂,而应该让学生参与评讲,说出自己的修改意见。修改要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标点到写法,从结构到主题,都可以评价。作文的修改、评价应该以鼓励为主,先称赞写得好的地方,让学生有兴趣,懂得怎样把文章写精彩,而后在针对一些不足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但要鼓励有新意有创意的作文,避免雷同或格式化的写作。
作文不是文学创作,而是生活的需要,是我们表情达意、人际交往的需要。我们不需要过高地要求学生,拔苗助长。尤其是小学生,我们不能因为作文而作文,过早地磨灭了他们习作的天性,扼杀他们写作的欲望。而应该鼓励他们写心里话、真话、想象的话,哪怕是有些幼稚,有点与我们传统的思想教育有偏差。文道统一,文更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自然地流淌、倾诉、表达。
关键词:作文 教学 误区
误区一、重写法轻悟法。
教师在作文的教学中往往注重指导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技巧,而忽视了学生自己的领悟。教师在作文指导课上可以说花费了许多的心思,首先是读范文引路,学生对习作有个初步印象。然后苦口婆心地介绍总分总“三段式”结构方法,提出“虎头豹尾猪腰”的写法,强调字迹工整,字数多少等等。在如此大费周折地引导之下,教师认为学生应该能写出另人满意的佳作了。可是事与愿违,学生的习作全部是千人一面,千人一腔。作文最忌讳的是雷同,即使是“同题作文”也应该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王熙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写作的兴趣,触动他们情感的琴弦,让他们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才能创作出好作品。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要求给远方的朋友写封信,编者的本意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情况却大大不同。原先我也按照写信的要求指导格式,接着读范文,再引导学生想象远方的朋友是谁,是什么样子,你有什么话要对他们说。可以说指导的不能说不到位,写作的方法、技巧也交代的清清楚楚。可是学生一脸茫然,无话可说。即使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凑出来的作文也非常的枯燥、空洞,根本没有可取之处。我们可以改变教学思路,让学生给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写信,说一说自己的情况,诉一诉自己的思念。学生犹如打开记忆闸门之水,文思泉涌,洋洋洒洒数百字,上千言。感情真挚,故事感人,显得有血有肉。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写作也是如此。其方法不是仅靠老师嘴上说说而已,关键是学生是否悟到了写作的真谛,掌握并学会运用。我认为真正的写作方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阅读,厚积薄发。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阅读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和对祖国语言的崇拜”。我国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教得好,更本不必什么写作指导”。因此,我们教师应该鼓励、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让他们在博览群书中受到语言文字的感染,自觉领悟到写作的技巧。
2、写作要能够唤起学生萌动的情感,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指导他们写心中想写的事,说想说的话。狄德罗曾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也不可能打动人心。”“文章合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切艺术来源于生活,学生的写作更需要有生活,不能无病呻吟,胡编烂造。我们教师教学写人的作文,开口就举例帮人推车上桥,搀扶老人过马路,拾金不昧等老掉牙的故事,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听,也就写不出瞎编的事情。记得于永正老师在一次作文指导课上,先是擀面条,然后让学生把擀面条的过程和观看时的感受写下来。学生上课兴趣昂然,作文也写得自然真实。还有一次是故意上课迟到,让人带口信,然后写应用文。生活处处有文章,我们为什么不抓住那些生活中真实的事件来教学呢?
误区二、重批改轻评讲。
作文难,作文批改更难。教师在学生的作文批改上可谓是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按照作文批改的要求,不仅要改正错别字,还要修改病句和标点符号;不仅要有眉批、边批,还要有尾批、批语。花费了一、二十分钟的时间在批改上,结果呢?作文本一发到学生的手里,他们只看了看自己的等第,得优则喜,得良也无所谓,然后弃置一边。成绩好的学生也许会稍微看一下评语,看到有夸赞的语句则美滋滋的,反之则面色不悦。教师的一腔心血如此轻而易举地付之东流,于是感觉悲哀、失望,以后再也没有好心情精批细改了。至于为什么会挨累不落好,教师没有思考,或者即使想到了也没有那“闲工夫”去做。如此徒劳无功的事情,教师每学期都在做,学生的作文水平却不见一点提高。
作文不仅在写之前需要指导,写之后进行批改,更应该在批改之后(或写好之后)进行评讲。从某种意义上说,评讲比写作更重要。“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学生写好草稿之后进行修改,或者在全部批改完了之后统一讲评,有利于学生现场学会修改作文,学会写作文。其评讲的方式可以采用先自改,后小组互改。但是在学生修改之前,教师一定要选几篇“范文”进行指导评析。可以随便选择几篇,最好的方法是先进行筛选,按照作文质量的高低分成三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习作分别予以指导。在评讲中,教师不能搞一言堂,而应该让学生参与评讲,说出自己的修改意见。修改要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标点到写法,从结构到主题,都可以评价。作文的修改、评价应该以鼓励为主,先称赞写得好的地方,让学生有兴趣,懂得怎样把文章写精彩,而后在针对一些不足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但要鼓励有新意有创意的作文,避免雷同或格式化的写作。
作文不是文学创作,而是生活的需要,是我们表情达意、人际交往的需要。我们不需要过高地要求学生,拔苗助长。尤其是小学生,我们不能因为作文而作文,过早地磨灭了他们习作的天性,扼杀他们写作的欲望。而应该鼓励他们写心里话、真话、想象的话,哪怕是有些幼稚,有点与我们传统的思想教育有偏差。文道统一,文更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自然地流淌、倾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