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goh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教学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一提到作文,学生头疼,教师也头疼。无论教师煞费苦心、精心指导,还是敷衍了事,最终的结果也许差不多——学生一上作文课便无精打采,唉声叹气。写出来的作文不是干巴枯燥、空洞无物,就是华而不实,堆砌辞藻。为什么学生的作文总是淡而无味,犹如白开水。我想我们的作文教学大多走进了误区,或者为了完成应试教育的任务,滥竽充数;或者枯燥地讲解,空有理论形式,而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没有找到作文教学的真谛。
  关键词:作文 教学 误区
  误区一、重写法轻悟法。
  教师在作文的教学中往往注重指导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技巧,而忽视了学生自己的领悟。教师在作文指导课上可以说花费了许多的心思,首先是读范文引路,学生对习作有个初步印象。然后苦口婆心地介绍总分总“三段式”结构方法,提出“虎头豹尾猪腰”的写法,强调字迹工整,字数多少等等。在如此大费周折地引导之下,教师认为学生应该能写出另人满意的佳作了。可是事与愿违,学生的习作全部是千人一面,千人一腔。作文最忌讳的是雷同,即使是“同题作文”也应该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王熙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写作的兴趣,触动他们情感的琴弦,让他们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才能创作出好作品。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要求给远方的朋友写封信,编者的本意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情况却大大不同。原先我也按照写信的要求指导格式,接着读范文,再引导学生想象远方的朋友是谁,是什么样子,你有什么话要对他们说。可以说指导的不能说不到位,写作的方法、技巧也交代的清清楚楚。可是学生一脸茫然,无话可说。即使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凑出来的作文也非常的枯燥、空洞,根本没有可取之处。我们可以改变教学思路,让学生给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写信,说一说自己的情况,诉一诉自己的思念。学生犹如打开记忆闸门之水,文思泉涌,洋洋洒洒数百字,上千言。感情真挚,故事感人,显得有血有肉。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写作也是如此。其方法不是仅靠老师嘴上说说而已,关键是学生是否悟到了写作的真谛,掌握并学会运用。我认为真正的写作方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阅读,厚积薄发。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阅读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和对祖国语言的崇拜”。我国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教得好,更本不必什么写作指导”。因此,我们教师应该鼓励、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让他们在博览群书中受到语言文字的感染,自觉领悟到写作的技巧。
  2、写作要能够唤起学生萌动的情感,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指导他们写心中想写的事,说想说的话。狄德罗曾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也不可能打动人心。”“文章合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切艺术来源于生活,学生的写作更需要有生活,不能无病呻吟,胡编烂造。我们教师教学写人的作文,开口就举例帮人推车上桥,搀扶老人过马路,拾金不昧等老掉牙的故事,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听,也就写不出瞎编的事情。记得于永正老师在一次作文指导课上,先是擀面条,然后让学生把擀面条的过程和观看时的感受写下来。学生上课兴趣昂然,作文也写得自然真实。还有一次是故意上课迟到,让人带口信,然后写应用文。生活处处有文章,我们为什么不抓住那些生活中真实的事件来教学呢?
  误区二、重批改轻评讲。
  作文难,作文批改更难。教师在学生的作文批改上可谓是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按照作文批改的要求,不仅要改正错别字,还要修改病句和标点符号;不仅要有眉批、边批,还要有尾批、批语。花费了一、二十分钟的时间在批改上,结果呢?作文本一发到学生的手里,他们只看了看自己的等第,得优则喜,得良也无所谓,然后弃置一边。成绩好的学生也许会稍微看一下评语,看到有夸赞的语句则美滋滋的,反之则面色不悦。教师的一腔心血如此轻而易举地付之东流,于是感觉悲哀、失望,以后再也没有好心情精批细改了。至于为什么会挨累不落好,教师没有思考,或者即使想到了也没有那“闲工夫”去做。如此徒劳无功的事情,教师每学期都在做,学生的作文水平却不见一点提高。
  作文不仅在写之前需要指导,写之后进行批改,更应该在批改之后(或写好之后)进行评讲。从某种意义上说,评讲比写作更重要。“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学生写好草稿之后进行修改,或者在全部批改完了之后统一讲评,有利于学生现场学会修改作文,学会写作文。其评讲的方式可以采用先自改,后小组互改。但是在学生修改之前,教师一定要选几篇“范文”进行指导评析。可以随便选择几篇,最好的方法是先进行筛选,按照作文质量的高低分成三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习作分别予以指导。在评讲中,教师不能搞一言堂,而应该让学生参与评讲,说出自己的修改意见。修改要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标点到写法,从结构到主题,都可以评价。作文的修改、评价应该以鼓励为主,先称赞写得好的地方,让学生有兴趣,懂得怎样把文章写精彩,而后在针对一些不足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但要鼓励有新意有创意的作文,避免雷同或格式化的写作。
  作文不是文学创作,而是生活的需要,是我们表情达意、人际交往的需要。我们不需要过高地要求学生,拔苗助长。尤其是小学生,我们不能因为作文而作文,过早地磨灭了他们习作的天性,扼杀他们写作的欲望。而应该鼓励他们写心里话、真话、想象的话,哪怕是有些幼稚,有点与我们传统的思想教育有偏差。文道统一,文更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自然地流淌、倾诉、表达。
其他文献
摘要:人们常说“眼睛是打开心灵的窗口”,一个人的情感无论再怎么样掩饰,终会通过其眼神流露出来。自古以来,文人喜好谈论琴棋书画,似乎一直都在寻求一种境界,那境界往往犹如“镜中花,水中月”,可遇而不渴求,其实那就是在探讨一种意境,寻求一种神韵。正如我们习惯以一个人的眼睛去判断一个人的内心情感,无论他表现出怎样的镇定或不安,是悲是喜,皆于眼神之中。眼神,人之情感的发源地。  关键词: 舞蹈动作 思想情感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将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广大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教学实践改革中适时正确引导,不断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众所周知,历史上凡是作出辉煌成就与突出贡献的人,都有着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能力是立足于21世纪的通行证,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摘要: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浪潮一浪高于一浪,课改方案即将全面实施。开放型课堂教学必将成为课改后较长的一段时期的教学主旋律。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开放型的阅读教学是怎样的呢?这是现在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探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 开放型 阅读教学  本文着重从开放型阅读教学的目的;开放型语文阅读环境;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几大方面来讲解语文阅读教学。  一、开放型语文阅读环境  任何事物的生存
摘要:儿童是我们祖国的花朵,天真无邪,同时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想问题和做事的时候,不受任何的约束。因此具有很强的创造性。但是,由于成人的过多干涉,儿童的种种好奇、兴趣和愿望、尝试与探索,不但得不到心灵上的满足,而且遭到不必要的制止和呵斥。不给孩子问为什么的机会,长此以往儿童天生所俱有的创造性想象就会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地被扼杀,变为被动地想象,从而阻碍了儿童的智力发育。因此,如何启发儿童的创造力
摘要:作为我们的母语的汉语,无疑是最博大精深的语言之一,然而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却遭遇了重重困难。在实施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还大有市场的今天,在目前素质教育还难以攻破应试教育这块“坚冰”的情况下,如何改变“重数理化,轻文史地”的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关键词:语文 有效性教学  有效性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有效的教与有效的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有效性是指
摘要:创新能力既是民族和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象征之一。因而创新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力求探索创新教育的真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 教育策略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教师、家长、学生都有背负着升学的重压,学生在传统教育的成才路上挪着沉重的步子,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乃至其他方面的才能搁置一
摘要: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关键词:德育教育 工作  经过多年工作实践我总结出一点德育工作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说
摘要: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来启迪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就此提出了几点粗浅的看法,不足之处,还望同仁海涵。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提问 有效性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在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