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三题

来源 :飞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243435dsfsdfq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诗的新危机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新诗的天空出现过“文革”之后为时不长的闪亮,大体上发自三个光源,一是以艾青为首的“归来者”,二是北岛、舒婷、顾城、汪国真、席慕蓉等人(或可称为“思想者”),三是西部诗群(或可称为“拓荒者”)。
  九十年代之后,中国的新诗进入了新的危机时期,用“低潮”、“不景气”“边缘化”之类的词汇已经不足以表明它的严重性。时至今日不但不见好转,反而日益深重,这是一次全面的危机,它已经体现在了诗歌领域的各个方面:
  感情危机。从连篇累牍的新诗中,最常看到的现象是:冰冷的抒情,旁观的叙事,无病的呻吟,暗室的呓语;少有强烈的爱憎,深沉的思考,真诚的表白,正气的弘扬。赤子之心,肺腑之言,在诗中渐行渐远。蜗牛式的心态垄断着诗情,个人的悲欢与社会的脉搏明显断裂,不食人间烟火的闲情消解了忧国忧民的传统情怀。也还间有无聊的政治表态与老式的附势拍马。
  语言危机。大量非诗的口语纷纷入诗,破坏了语言的美、精、洁。诗歌从来不排斥并且需要吸收口语,但不能不加选择,因为口语有诗性与非诗性之分,前者如“路滑,请慢走”,后者如“泥太多了,你他妈小心点儿”。同时又有种种自造的词汇以新奇时髦的姿态屡屡混杂在诗中,既不像翻译语言,也不是古汉语,或者可以称之为“新文言”吧?它的特点是费解,读来听不懂,看了想不明。像“如蜜蜂/潜入墨”,“善附枝而生/善鸣”等便是。诗是语言艺术的峰顶,诗的语言是神圣的语言,是最具审美功能的语言,也是人们最容易记忆最乐于背诵的语言,如此向粗俗与艰涩两极分化,而且带有普遍性,实属罕见。
  诗人缺乏揪心之情,少有惊人之语,作品能不苍白吗?
  形式危机。新诗应不应当具有一定的形式,应当是一种或几种什么样的形式,已经研究、争论了好几十年了。此处不再回述。反正当前的新诗是没有形式可言的,即所谓“一首一个形式”。它与其他文学体裁在形式上的唯一区别是分行排列。而这种分行也是相当无序的,上一行可以有30个字,下一行则可以只有三个字,与闻一多所提倡的“建筑美”已经毫不相干。我认为,新诗完全不讲形式是不行的,人有人形,狗有狗样,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形式,不能够唯诗没有。
  阅读危机。新诗的读者本来不多,这些年更是逐年锐减,如果用“阵地”来比喻的话,正在不断丢失,迅速缩小,只能退守一隅,而且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出版社不肯印诗,除非自费;图书馆和书店里的诗倍受冷落。诗的读者只剩了诗的作者,有些作者并不看别人的诗。当年声言不看新诗,说出了“除非给一百块大洋”的气话的已经不只是某一个人,实际上已是亿万人对于新诗的态度。试想,一个剧种的演出,无人买票,剧场里只有寥寥几个观众,且都是自己院团的演员外带几个家属,岂不可悲!奇怪的是,诗坛却“热闹”、“繁荣”得很,各处的评奖频频举行,作品的研讨长盛不衰,一批批诗人获得头衔,朗诵会时有举办,诗报刊编印不辍,大有超越盛唐之势。其实只是圈内的自娱自乐,类似“皇帝的新衣”,读者并不买账,社会上不见有佳作流传即是证明。偶尔引起一番热议的并不是属于“正能量”的东西,倒是谁个出了臭诗,哪里出了怪人,评奖出了丑闻,或者又制造出了什么“体”。新闻“在诗外”,真是叫人难堪!
  自省危机。诗人不知亡诗祸,窗下犹念里尔克。固然不能说新诗已经是四面楚歌,面临着全线崩溃,但是面对种种危机,总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完全没有忧患意识;不能依然闭眼高呼“形势大好,越来越好,不是假好,而是真好”。尤其对于发生于自身的危机,更是缺乏自省,有些诗人不要说“吾日三省吾身”了,恐怕一生连“一省”也不曾有过。中国的新诗将近百年,至今依然“奄奄一息”(鲁迅当年的评语);中国是一个“诗国”的光荣大厦,依然只是靠唐诗宋词的梁柱支撑着,新诗只是为它加了几根弯曲的檩条。读者的冷漠,并没有倒逼诗人从沾沾自喜中清醒过来。
  编辑危机。在诗坛上,编辑的责任相当重大,能起到一定程度的“裁判”加“守门员”的作用,他们应当既有“伯乐”的水平,又有“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精神。不幸的是,不少编辑新诗的人缺乏应有的文学素养,甚至不清楚新诗的发展历史,不知道有过哪些名家、名篇,只知道自己的“恩师”、自己的“哥们儿”。甚至把本属于“公器”的诗歌报、刊、选本当做了“自留地”或私人开设的小店铺。搞小圈子,拉帮结派,相互发稿,编权交易。不是他们的“自己人”很难入内。
  评论危机。诗歌评论本来滞后,有些“成果”让人实在不敢恭维,明显的弊病有三:一是误导读者。搞人情评论,有偿评论,拍马评论;良莠不分,言不由衷,无原则的吹捧,混淆了好诗与伪诗的区别,甚至不惜推介低俗诗,赞赏抄袭者。二是空洞无物。尽管洋洋洒洒,引经据典,读来不得要领,作者不知所云,“把自己变成一大堆抽象名词的化身”(瞿秋白语)。三是回避现实。评远不评近,评外不评中,不接触当前的热议,专找“冷门儿”为题,这样既无风险,又不惹人,还易成名。
  也许有人认为我把当前的中国新诗看得“一团漆黑”,是“悲观主义”、“虚无主义”,从而降罪于我。我想,诗坛虽然没有“中纪委”,没有“巡视组”,但是为了疗救新诗,专找问题、专挑毛病也是允许的,甚至是必须的吧。
  对面新诗日益严重的危机,有识之士日夜焦虑,大声疾呼。特别值得尊敬的是,当代新诗研究的权威、著名诗歌评论家吕进教授首倡新诗“二次革命”,提出“诗体重建”,为新诗的振兴和发展出谋划策,向新诗的疗救与发展投射出理论的曙光。其影响遍及国内外,但诗人们的实践还没有跟上。
  中国的新诗究竟向何处去,我辈难以预料。根据物极必反的规律,危机尽头,就是转机。
  当代诗人的五种属性
  表面繁荣的当代中国诗坛,各类诗人(包括非作协会员)之多,诗歌报刊(包括刊的)之多,出版诗集(包括自费)之多,诗歌活动(包括评奖、办节、采风、研讨)之多可以说打破了记录,创立了新高,空前的繁荣。那我为什么还要在繁荣一词之前加上表面二字?是因为缺少大诗人,同时也就缺少大作品,精品稀有。总体而言是量之大远胜于质之高。社会的共识是:中国新诗诞生已近百年,至今未能扎根群众,仍处于试验阶段。   问题出在哪里?在于体制吗?不是。封建时代出过屈、宋,帝制时代出过李、杜,民国时代出过闻、艾。在于读者吗?更不是。人民群众对任何作品都是公正的,至少不会抱有一成不变的偏见。我认为关键在于诗人,问题出在诗人的身上,也就是诗人的素质。素质是由遗传基因、文化土壤、本人特质、成长环境等多种条件和因素融会构成的。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诗人对诗的认知,诗人在观念上、从骨子里是如何看待诗的功能的。正是这一点决定着诗人的类型和诗作的质量,我想用属性一词来概括地表达更为简便。
  我认为当代诗人的属性,可以划分为ABCDE五种类型。
  如果他认知诗是语言艺术的顶峰,是高级审美的对象,那必然会对诗怀有敬畏之心,不敢轻易为之,不会随意乱写,绝不亵渎诗歌,绝不玩弄语言;他追求的是精益求精,宁缺毋滥,以一当十,不务虚名,甘于寂寞,远离喧嚣,毫无急功近利的心态,只求让作品能够经得起读者与时间的考验。此种属于A型。数十年中,A型诗人不多,即使有也不受重视,会被视为“不勤”,“难产”,甚或被扣上“唯美主义”的帽子。
  如果他认知诗是抒发内心感受的形式,宣泄个人感情的方式,那必然会不择题材,不计主题,随感而作,自然流露;心中有诗,不写不快;不以发表为目的,当然也希望人看;宁肯自己吹口哨,不为时代吹号角。起初无意做诗人,后来成名也顺当。此种属于B型。B型诗人过去是进不了主流的,他们被归入写“小我”者,受到歧视。他们的率真不被尊重,他们的感情常被批为“小资”。“文革”以后,随着“个性化”的提倡,这类诗人才日益活跃起来,数量激增。
  如果他认知诗是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的文学,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的灵魂变得美好的春风细雨,那就必然抱有远大的理想,怀有强烈的责任感,看重作品的社会效果。但他们并不追求“立竿见影”,而是高举“人性”旗帜,以水滴石穿的信念,赞美人性之善,讨伐兽性之恶;以类似宗教的精神,争取人类美好的未来。此种属于C型。大凡有良知的、经历丰富比较成熟的诗人都属于C型。
  如果他认知诗是治国平天下的帮手,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那必然会注目时局,紧跟形势,表述大事,态度多变;每逢政治庆典、重大时事、固定节日以及领袖人物的活动等,他们都会写出诗来,赞扬之,配合之,复制之。且往往为争取时效急不择言,忽视艺术水准,专著主题思想。不求流传于后世,但望“闻达于诸侯”。此种属于D型。D型诗人由于其诗属于正能量、主旋律作品,符合主流媒体的需要,倍受官方青睐,长期以来在诗界老少相继,络绎不绝;尤其是写旧体诗的老者,表现更为普遍而突出。
  如果他认知诗是逐利、晋身的便利阶梯,必然勤于写作迎逢、拍马之作,把主要精力甚至全部心计都用在了诗外,时刻在巴结上人和炒作自己上两面作战。此类属于E型。此类诗人,大多缺才,甚至未入文学之门。他们知道,要写散文得有上千的通顺文字,要写小说得有人物故事情节,写评论得说出点什么见解,于是看中了诗歌。他们认为当代的新诗是最好写的东西,三言五语,随便分行,可以不通,可以无韵,最不费力,且能发表,甚至连题目只有三个字的“诗”都能扬名当世就是例证。E型诗人中略有文字水平者,还可能写出千百行廉价的颂歌来,晋级D型。
  对于这五种属性的诗人,我的态度是:尊重A型,欣赏B型,提倡C型,远离D型,鄙视E型。
  新诗,败于语言
  诗这种语言艺术,是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的。他们把最美的语言称为“诗的语言”,把最美的风景叫做“如诗如画”,把最美的境界用“富有诗意”来形容,把写诗写得最好的人奉为“诗仙”、“诗圣”。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就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你要是不学诗,连话都说不好。这些,都是例证。
  因此,古代的诗人对诗都心怀敬畏,对于作诗也都能认真对待,严肃操作,不敢随意为之。特别是对诗的语言的追求、使用、选择、推敲、锤炼极其慎重而苛刻,甚至达到了“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也才有了“一字千金”、“一字之师”、“字字珠玑”等说法。由此产生并流传了不少的佳句名篇。这个,已是传统。
  所以,我把评判好诗的简易标准定为六个字:揪心情,惊人语。
  “五四”运动之后,改用白话写诗,之所以将近百年“迄未成功”,人们对新诗的喜爱日渐式微,我想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写作新诗的人失去了对于语言的尊重,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无视诗的语言与非诗语言的界限,不选择、不加工地任性使用;二是不再珍惜语言,任意挥霍浪费,完全丢掉了“惜字如金”的优良传统。以致使诗无异于散文,混同于论文。试问,搞诗歌的人,如此对待语言,怎能获得读者的认可?
  写到这里,如果不举例说明,可能缺乏说服力,那我就对诗不对人地抄出三行来请大家看看:
  由生产队副队长而知青组长
  而中国人民解放军延安富县军马场仓
  库保管员
  而陕南略阳28372工程处团委书记兼
  新闻干事
  遗憾的是,这样的“诗句”并非出自初学写诗者之手,而是出现于据称是著名诗人的大作之中,以这样的语言入诗,岂不令人无语?
  责任编辑 子 矜
其他文献
《崆峒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写的是建国以来发生在平凉崆峒村的故事,它通过主人公柳瑞芬的坎坷遭遇反映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现实,讴歌了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辛勤探索的伟大实践,展示了数十年来西北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折射出一个备受艰辛的特殊时代的风采和人们内心焕发出的光芒,揭露和鞭挞了暴行与丑恶,有力地弘扬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朴素的价值取向,对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期刊
绿竹神气,枝叶常青。从北纬46°往南自由地生长,是遍布地球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植物种群。在温暖湿润的蜀南大地,更是葳蕤丛生、种类繁多。千万年来,蔓延在时光的每一个基点,生长在空间的每一个角落,坚贞不渝,青澜似海。  每年春天,润雨过后,竹子繁茂的叶片会长出一年中最好看的颜色。细长的竹叶犹如一把把精巧的剪刀,将夏秋冬一一剪去,独留下春的记忆,碧玉成妆,四季如一,年年如此。丘陵山麓,溪岸河畔,庭院野
期刊
一辆大卡车从我面前疾驰而过  它强大的气势  几乎改变了风的方向,几乎让我的骨头  摇摆不定,让我的立场  倒向草木的一边  它的后面,从近往远  依次是一辆拉草的农用车  一个骑摩托的羊皮贩子,再往远  一段路空着,倒退着  一直退入了祁连山巨大的山口  这些同路的,静止不动的  甚至反向而行的人与物  由于我与天空的视觉发生了弯曲,看起来  仿佛都在追赶它  而它仿佛也急于拉开与它们的距离  
期刊
旧时光  感谢那些绕不过去的生活,那些苦和甜  感谢它们小小的触角,和说不出的爱  旧时光让我变得温存、安静,如枕边的  书卷,页码间淡蓝色的湖泊,轻轻荡漾  让我静候从西边吹到东边的风,让那些  深入到言语里的骨刺,更深入一些  让那些岁月的黑停于指尖,让那些  内心的图景,像一张创可贴,被轻轻撕去  怀里抱着世界的人,宠辱不惊  在生活反刍中变老的人,不紧不慢  风花雪月之间,一阵烟尘之上  
期刊
早已不用骑马取经  也不必虚构猴子作徒弟  可又分明在电视剧里  民族服饰的美女  肯定都不是妖精变的  微笑的路人  好像都在哪里见过的  阿克塞  一座精美的草原新城  骏马与钢铁比翼飞驰  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  传说由冬不拉保管  轻歌妙舞里岁月日新月异  我被一种叫时间的东西  攫住,好大一会儿  找不到自己  地名别解  博罗转井  好像一个哈萨克汉子  骑在马上  回到故乡  为了让惊
期刊
小地方  很可能,这就是我所期待的祖国——  细水,草地,野花,树林,一本命运之书  把水给口渴的人,把面包给饥饿的肚腹  把爱给一个孤独的女人,让她在半空飞翔  嘴唇是琴弦,衣服是黄金,在这里——  用来写作的时间比睡眠的时间更长——  你在一张纸上写下什么,什么就是  你的,世界拥挤,但是生活优雅  夜晚需要慢慢等待,爱着一个人  像羊一样,只需要吃着青草和树叶  林间有风,河水无声,在这里—
期刊
“我像邮票那样大小的故乡是值得好好描写的,而且,即使写一辈子,我也写不尽那里的人和事。”这话是荣获了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说的。福克纳一生创作了19部长篇小说、120多篇短篇小说,构造出了他影响深远的位于密西西比州北部的约克纳帕塔法县——按福克纳自己的说法,那是“一个有各色人等的金矿,我也从而创造了自己的天地”的文学世界。  那是福克纳的文学世界,也是他的家乡社会,他的精神世
期刊
风吹玉米地  那么多的长笛  竖着吹也能横着吹  那一亩田 还可以是一架手风琴  托举起乡土上的立体声  枝叶轻颤 每一棵庄稼的内心  都有一管激情一个鼓胀的风箱  这时候的庄稼人 就会舒展粗枝大叶  把肥硕的手掌拍到一起  我亦有了写诗的冲动  把一些长长短短的句子 横着吹竖着吹  有时候 还将古铜色的背脊对着青天  让玉米棒棒擂几下鼓  一棵老玉米的自述  请读懂我发上的风霜  日渐褪色的粗布
期刊
麦子收割了,麦茬还站立着  整整齐齐的西夏文  它们重新活了  纵横着这片疆土  燕子急速飞过  多么像西夏王,逡巡的哨兵  远了,就慢慢被蓝天消化了  看任何一朵云  它们都是燕子背上的天马  仰天长嘶  汉家草原  风,吹醒这千军万马  在汉朝  在鸠摩罗什寺  在刀光剑影中  半城风的甘州  芦苇,在风中  一夜一夜地说悄悄话  它们彼此矜持又保持一定的距离  亲热  黄昏,人静  它们就点
期刊
张爽,北京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中短篇小说散见于《青年文学》《上海文学》《山花》《大家》《芒种》《清明》《飞天》等多种期刊。小说被《中篇小说选刊》《长江文艺·好小说》选载。  1  如果不是动了去玉泉宫洗澡的念头,延庆就不会碰到昌平。  从领到工资的那天起,一个工棚里的工友就开始骚动,有早早准备回家的,也有拿了钱去外面逛逛的。延庆临铺的顺义领到工资的当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