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提高馆员素质

来源 :高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rse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必经之路,本人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必要性的阐述,提出提高馆员素质是当前高校图书馆的重要任务,同时就如何培养学科馆员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学科馆员 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 1009-9646(2009)07(a)-0000-00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其宗旨是为教学、科研和读者服务。进入21世纪,以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技术飞速发展,信息领域发生深刻变革,也给图书馆带来史无前例的发展契机,信息技术正使图书馆从纸本图书馆向自动化、数字化图书馆转变。而完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需要一批既精通图书馆业务又了解服务专业的高水平工作者。因此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培养学科馆员是高校图书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相适应的一项新举措。
  
  1学科馆员需要具备的条件
  
  学科馆员是高校图书馆选用的既具有学科专业知识又兼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能为教学科研提供专门化、个性化、深层次服务的图书馆专业人员。其实质在于为读者服务过程中的主动性和针对性。表现为根据读者需求,依靠自己与读者同类的学科知识以及对馆内相关文献情况的掌握,为读者提供快速及时的文献服务。就此意义而言,学科馆员也可理解为学科派驻图书馆获取信息的工作人员(资料员)。因此学科馆员比一般馆员素质要求高得多。
   学科馆员制度是以学科为对象建立的学科专业对口模式,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重点。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是校内各学科专业人员或准专业人员,他们对文献信息需求特点是:学科专业性、同本学科相关专业的交叉性都较强。各学科专业人员由于教学任务重、时间紧,到本馆希望能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教学科研所需文献信息。而一些准专业人员也希望得到专业性指导。因此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组织一批既熟悉本馆所拥有的各种信息资源,具有较强文献信息检索、组织能力,又熟悉各学科教学科研情况,懂得某学科专业知识图书管理员,分别承担专门为某学科读者提供深层次信息服务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
  学科馆员作为图书馆与院系之间的桥梁,其一切活动完全围绕图书馆资源的利用与建设展开。在资源利用方面主要是直接参与教师科研立项时的情报收集工作,向教师提供代检代查服务,使其能了解某学科最新科研动态,发挥图书馆指导功能,对馆藏中本学科主要文献和最新文献资源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对比、归纳,形成学科文献评介、综述等,指导用户充分利用馆藏学科文献和最新信息。用有限经费最大限度满足用户文献信息需求。学科馆员所扮演的特殊角色是能广泛收集院系对书刊及数据库的订购意见,为图书馆资源建设提供依据。同时还可参与院系发展及课程建设。
  
  2学科馆员本身要具备的素质
  
  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是指在从事本职工作中应遵守的服务道德规范和准则。作为图书馆员其工作就是为教学和科研牵线搭桥,并肩负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图书馆工作比较清贫、寂寞,看不到直接经济效益和价值。因而作为一名馆员应有爱岗敬业精神,具有强烈事业心、责任感、使命感。要甘于寂寞,乐于奉献,要树立“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意识,使图书馆成为传递信息的纽带、学生的第二课堂,真正履行其信息和教育职能。
  作为称职学科馆员,不仅要有图书馆情报学、文献学、目录学等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一定外语水平。在信息变革日新月异的时,图书馆为实现信息交流、传播及咨询的定向服务,需馆员及时掌握现代化技术,包括计算机日常操作、系统开发与维护、信息存贮技术、信息检索技术、光盘多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等。
  外语能力是现代化信息环境的新要求。新世纪高校图书馆员只有较熟练掌握外语知识才能满足信息时代要求。新时代图书馆员不再是传统图书馆那种单纯服务员、保管员、出纳员,而应以信息咨询员、网络导航员身份立足于社会,用知识和技能指导读者。要有较强信息处理能力,能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从瞬息万变的事态中捕捉情报,从常人看来毫无价值的消息中挖掘有用情报。
  
  3提高学科馆员素质需要采取的措施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需要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引进人才是很重要的一条途径,但靠全部引进是不现实的。高校图书馆应从内部挖掘潜力,在本馆挑选一些业务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比较熟悉参考咨询的同志担任学科馆员,使他们在工作实践中继续学习。但学科馆员是一项挑战性较强的工作,随着新技术及专业学科迅速发展,需要不断学习吸取新知识才能适应对口学科的新发展。学科馆员需要对现代信息技术熟练掌握的人才,所以要通过馆员继续教育来实现这种结合。只有促进馆员继续教育进一步加深,形成良性循环局面,图书馆各方面工作才能更完善,从而也有利于高校图书馆队伍的稳定。
  作为重点培养的准学科馆员一般由三类人员组成:一是图书情报知识丰富、业务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对现代信息技术掌握比较熟练的人员;二是非图书情报专业某学科知识扎实;三是前两者兼有,这种人才当然是最佳人选,但高校图书馆最缺的就是这类人才。以下是针对前两类馆员培养成学科馆员的继续教育内容和方式。
  第一,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做学科馆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努力提高全心全意为对口学科用户服务的意识。
  第二,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教育。对于具有某一对口学科专业知识的馆员应通过日常工作加强积累,并通过参加短期培训、外出进修等方式进行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学习。
  第三,对口学科的学科专业知识的教育。图书情报知识扎实的馆员在这方面要加大继续学习力度,在鼓励自学的同时,高校图书馆可与教学单位加强联系,让此类馆员跟班听课学习专业课,并给予学习时间的保障。另外,可以聘请一位对口学科的客座学科馆员,通过与学科馆员的联系对馆藏资源建设提出建议,同时也适当给予对口学科的学科馆员以学科指导。
  第四,外语知识特别是对口学科的专业英语的教育。因特网90% 以上是英文信息,网上信息的获取、交流、联机检索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外语知识。而对对口学科文献信息的获取、筛选、更需要对口学科专业英语的熟练掌握。作为学科馆员平时应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学习,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参加外语提高班的短期培训。
  综上所述,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相适应的一项新举措,既要保证学科馆员制度建立实施,保证日常工作正常进行,又要培养提高学科馆员素质是当前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保证图书馆工作有水平、有高度、有质量的进行,使学科馆员制度得到顺利实施,最终实现图书馆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庆宁.国内学科馆员制度理论研究统计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05.(8).110-114.
  [2]杜也力.谈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J ].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2 (4) : 62-64.
  [3]柯平,唐承秀.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创新[J ].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 (6) : 42-45.
其他文献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机制的学科,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应用型本科院校通常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教育定位的本科院校,可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技术
我国民航院校机务类学生的培养数量和质量却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机务类学生的素质与企业需求匹配度不高.研究适应当代民航业发展、符合航空企业需求的机务人才内涵,构建机务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始终坚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尤其是在科技快速发
[摘要]以近8年来拓展训练研究领域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学校教育领域内拓展训练研究的规律、特点;根据已有成果,整理研究有关思路,找到研究需要补足的地方。研究发现,已有研究成果中大量集中在将拓展训练引入到学校教育的可行性分析、拓展训练对学生素质的影响等两个方面;对拓展训练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拓展训练课程化的实践研究偏少;拓展训练推动学生素质发展的综合性实践研究还有欠缺;在拓展基地建设的安全性研究和拓
针对高校校园危机事件的分类与特点,辅导员应全程参与校园危机事件的预防、处理应对、善后处置、经验总结、预案制定工作,在此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做好危机事件处理的同时避免
[摘要]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模式在不断的探索研究中产生、运用。本文以体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为基点,结合课程特点,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重新审视,构建了田径课程教学发展模式。  [关键词]体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a)-0000-00 
从古至今,考试制度一直是评价学生学业、选拔人才的一种标准,它能够通过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对学生某一阶段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估,以此达到检验教学效果、评价教学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综合分析法,对2005—2007发表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关健美操音乐方面研究的全部论文进行综合分析。旨在了解目前我国健美操音乐研究的现状,指出不足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以期为我国健美操音乐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健美操音乐;研究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号] 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a)-000
生本理念,是指一切以学生为主,以情感和感悟为教育的核心.在本文中,我们将生本理念套入小学学校管理进行思考,探讨在“以生为本”下,如何管理小学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