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融合拓广度 比较参对见深度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JIAJUN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学习任务群背景下,高中古诗词教学必须进行教学优化设计,通过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鉴赏探究,通过优选教材内容,重新组合,开展诗歌专题教学,以拓宽古诗词教学的广度;通过比较阅读、鉴赏教学,精心设计比较点,以挖掘古诗词教学的深度。
   关键词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专题阅读教学;比较阅读教学
  新课标提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思维”“鉴赏”“文化”,其课程内容设置成十八个专题任务群,其中有关古诗文教学的七个学习任务群,分布于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个阶段,占比很大,课程内容更加细化,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有各自的学习目标和阶段性要求。任务群教学提示中也多次提到采用专题教学、比较阅读等方法,如任务群五“文学阅读与写作”强调“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笔者执教于高二年级,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唐诗宋词选读》都有大量的古诗词。教师的语文教学时数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时间都是有限的,笔者以为,必须进行古诗词教学的优化设计。
  一、开展专题阅读教学,选择性组合教材,拓展古诗词教学的广度
  诗歌专题阅读教学是指对某个特定对象或某个特定主旨,将一组有内在关联的古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集中品鉴、共同赏析作品的方法。专题教学强化了诗词文本之间的主题关联,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师采用专题阅读的方法来教学古诗词,要求教师不仅仅止于熟悉古诗文的内容,更要将文本篇目重新进行整合规划,按照学生不同的学段要求,精心选材进行专题组合阅读。专题设计所选的篇目要主题集中切近,引导学生从设定的教学设计点进行鉴赏分析,不可流于表面形式。
  1.教师优选文本,以设定共同主题为旨,一篇带动多篇
  教师要善于设定教学目标,对诗词文本进行重组。根据主题的切近而归类,设定专题阅读教学。我们年级组在集体备课时,就把《唐诗宋词选读》的几个章节打通,精心挑选篇目按专题重组分成了十六个专题,如:“望月思乡怀人”“登高送目感怀”“羁旅景语情语”“咏史怀古思幽”“艰难苦恨伤时”……每个专题各选三四首诗,教师重点教学其中一二,并进一步总结此类诗歌的一般思路和鉴赏手法,学生习得方法后尝试自學,教学效果比较好。
  比如“咏史怀古思幽”专题是引导学生鉴赏怀古咏史诗,这类诗歌一般是诗人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或引起感慨,大都借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抒发情怀或讽刺时事。这类作品文短意长、含蓄蕴藉,感情基调一般苍劲悲凉,令人回味再三。例如笔者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李白的《越中览古》,就和《苏台览古》并行教学,第一首把过去的“尽锦衣”“满春殿”的热闹繁盛与如今的“鹧鸪飞”的荒凉衰败形成鲜明的对比,流露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苏台览古》将“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通过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了古今盛衰之感。两首诗主题相同,题材近似,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而后和学生一起总结怀古诗的一般思路:临古地——思古人——述古事——抒幽情;总结此类诗歌的常用手法:对比,用典,虚实结合,借古讽今等。当然也可以把主题设定得更具体、更有针对性些:比如曾是六朝古都、繁华一时的金陵城是古代诗人情感抒发的集中地,这里不知触发了多少诗人的思幽怀古之情,因此可以将“金陵怀古”设定为咏史诗的一个专题。
  2.按单元主题设计,以“习得鉴赏方法”为线,整合文本教学
  教师要善于对教材中的诗词篇目进行重新分配、优化组合。既可在同一本教材单元内部进行文本整合,也可将初中和高中教材进行比较,从延续性角度对教材进行选择性组合,或者考虑把必修与选修的古诗词进行优选组合。
  教师要善于设定单元主题对诗词文本进行重组。比如《唐诗宋词选读》大致以时间阶段为序,突出不同时代或同一时代不同阶段的诗词特点。单元组合体现了既有共性又关注个性的原则,这为教师进行专题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文本进行分组整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按照单元主题的形式来安排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等,通过每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习得一种解读诗歌的方法,这样就为教师开展专题阅读提供了平台。
  二、开展比较阅读教学,精心设计比较点,挖掘古诗词教学的深度
  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是指将内容、主题、手法、风格等方面相近或者相对的多篇文本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对照鉴赏,分析其共同性或特殊性的一种诗歌教学方法。学生在比较阅读过程中,要深入文本进行深度辨析、领悟、总结,在诗歌鉴赏方面得到更深更广的体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1.优选课内外篇目,比较异同,拓展鉴赏
  诗词鉴赏是一种阅读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教师课前需要对文本进行解读,在两篇或一组的诗词中准确地选取比较点,比较点可以“小”:从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流露的情思等方面入手;也可以“大”:从主题内容入手,从语言风格比较,或从写作手法入手,精心设计比较点。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要有充分的预设,设计合理的鉴赏步骤,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以若干个比较点为“抓手”,循序渐进地赏析诗歌,而不能将比较点设置得过于宽泛或是粗略肤浅,导致主题偏离或者流于形式,课堂热闹一阵后还是回到最初的原点,没有实效的提高。
  笔者尝试将第一单元的《蜀相》《书愤》进行比较阅读教学,联系社会背景和诗人的特殊经历,让学生说说两首诗在诗歌内容、抒发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第二单元温庭筠的《菩萨蛮》和第三单元韦庄的《菩萨蛮》,同是花间派词人,同一词牌,可以比较内容、手法和风格,还可以引入白居易脍炙人口的《忆江南》词三首,比较鉴赏白居易词与韦庄词在意境上的不同特征。   2.设计有效比较点,比勘参对,深入探究
  教师需提前预设,精心设计若干比较点,可从文章的内容、修辞的特点、语言的运用、写作的技法、情感的抒发、主题的解读、风格的体现多方面比较鉴赏,让学生学得更充分,解读更深刻,从而避免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停留于概念表面,而是要形成自己的深入阅读体验。
  比如笔者在教学《唐诗宋词选读》中盛唐诗人杜甫的专题时,便将《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组合执教,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1)比较一:时代背景和个人遭际角度
  例一:知人论世,横向比较。联系两首诗的时代背景,诗人的遭遇,比较两首诗诗人的不同处境和心境,总结共同点。
  生1: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挤在一条小船上漂泊度日,与亲友消息断绝,生活极其艰难,精神极其苦闷。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横向求同比較,让学生了解诗人漂泊无定、孤苦无依的处境,为后面感受诗人身处困厄却心系百姓、忧国伤时的高尚情感奠基。)
  (2)比较二:内容的选取角度
  例二:抓意象,品意境,比较异同。
  生2:“星”“平野”“月”“大江”,描绘了繁星满天,仿佛悬垂在广阔原野的上方,江面的月光随着滚滚而去的江水奔涌的情景。既表现了天幕、平野的广阔和星星的明亮,也写出了大江的气势和月光的皎洁;“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洞庭湖浩瀚无边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星辰像在湖面上,日夜荡漾漂浮,突出洞庭水面的宽阔并极写水的力量。(景物的选取)
  生3:置身于这样的天地中,阔大者更浩渺,狭小者更落寞。这无边的天地愈发凸显诗人“孤舟”的飘摇无依,人物的渺小卑微、孤苦伶仃。以辽阔的天地反衬诗人的孤寂、悲愤、迷茫的心情。(对比反衬的运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诗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体会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蕴含凄冷的情感。)
  (3)比较三:语言的运用角度
  例三:重点比较两首诗第二联,引导学生炼字炼意——选择动词“垂”“涌”“坼”“浮”赏析其精妙之处,体味壮阔的意境。
  生4:“垂”“涌”突出辽阔的原野上星点如垂,灿烂的星月随着浩荡的大江奔腾,两个动词有力地烘托了苍渺高阔的意境;“坼”“浮”字用的很好,有动态感,仿佛湖水在不断延伸,大地被切割为二。整个宇宙苍穹都被湖水托住,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浮动的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赏析动词,品味两首诗壮阔雄浑、苍茫高远的意境。同是远景,同是写水,两句皆境界广阔、气魄宏大,为下一步感悟诗人胸怀做铺垫。)
  (4)比较四:写作技法的角度
  例四:比较两首诗的抒情有何不同,效果怎样?
  生5:“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借景抒情,以“沙鸥”自比,形象生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直接抒情,真切感人。
  生6:“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从个人困厄转向国家安危,诗人如此穷愁潦倒却心系国家安危,“涕泗流”抒写出诗人眼望国家动荡不安却又无可奈何,禁不住老泪纵横,凄凉不已。
  (设计意图:这是情与景手法的比较,比较抒情方式的选取、修辞的选用等方面表达情感的异同。)
  (5)比较五:诗人理想人格的角度
  例五:景物描写中蕴含的诗人情操。比较两首诗的第二联和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感受写景背后诗人的胸襟。
  生7:柳诗温诗表达的是诗人“离别的忧愁”和“思乡念亲之情”,诗人就个人遭际抒发了内心落寞失意,属个人化的情感居多。而在《登岳阳楼》读到了诗人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在杜甫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生8:壮阔之景的背后是诗人开阔的胸襟和气度。“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突出诗人处境虽困厄潦倒,却关心时局安危,抒情虽沉郁,气度却超然。诗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更开阔,气度更不凡!
  (设计意图:和柳永、温庭筠的写景名句比较,感悟杜诗写景中也渗透着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
  课前教师精心设置比较点,学生在比较鉴赏时就有抓手可依,也从阅读的初体验逐渐走向深入,诗词鉴赏教学渐入佳境。
  [作者通联:安徽马鞍山二中外国语分校]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语文授课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日益旺盛的求知欲,因此高中语文课堂积极探索“本原三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學生为教学的主体,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本文通过解读生本教学示范课《几何概型》,并由此生发思考,冀能探索出有语文味的生本课堂,从“教”走向“学”。  关键词 “本原三学”;语文味;生本教学;《几何概型》  “本原三学”课堂源于生本教育理
摘 要 散文既是初中语文阅读的主导文类,也是阅读教学中较为棘手的文类。散文无明确的规范,写法自由等特征,造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面临着许多困境。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以具体教例为切入口进行深入探索,从明确散文的类别入手,围绕散文“独抒性灵”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出“这一篇”散文独有的价值,由表及里,逐步提高散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散文教学;教学有效性;教学路径  散文是初中语文阅读的重要文类,在初
聚焦:  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体四层四翼”新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的和高考复习的指南针,它涵盖了考查目的、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  “一体”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明确了考查的目的。  “四层”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内容中的提炼,明确了考查的内容。  “四翼”即“基
摘 要 “读幼安诗,豪壮中透出无尽的悲慨。“辛弃疾的作品大多寄寓北复中原,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命运多舛、人生多难的忧愤之情。其中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最具代表性,亦被收入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但循前人之法读之,总有一种“读尽其文,却未读透其人”的失意之感。那么如何才能穿越诗词语言的时空,进而进入词人的生命世界和精神境界呢?笔者从生命意志的角度对该诗的情感内蕴进行了深入的再解读。  
最近观摩了一节语文公开课——《种树郭橐驼传》,颇有一番新的感受。以前我也不止一次教过这篇文言文,但从来没有感到作者所讽刺的“他植者”也包括我在内,也从来没有感到郭橐驼种树的方式是对我们语文教师最好的启发: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一、舒其本,以读固学之本  文言文教学的抓手是什么,我认为,是读!读,是语文教学的精要,更是文言文学习的法宝,但是观今天的语文课堂,读,很多只剩躯壳,只剩形式,失去了读的本
摘 要 初中阶段是学生文化素质积累和语文素养培养的黄金时期。通过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世界的感知力,而且还能强化学生的理解意识和体验意识,为其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言意兼得阅读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学生不仅可以有效体会文本的深刻内涵,还能身臨其境地感知文本引申的含义,融会贯通,继而为语文核心素养的优化升级提供坚实的保障。   关键词 言意兼得;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精讲课文。在单元导读中,编者提出了教学重点:“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注意分析议论性文章所用的材料,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掌握论证的方法;还要联系实际进行质疑探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学习本篇文章需要达成的主要目标应该有:把握作者的观点;掌握论证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
摘 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整本书阅读作为重要的任务群学习之一。该任务群中明确提出:“注重整本书阅读,引导学生形成整体的阅读知识点,提升学生语文阅读综合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整本书中需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效整合相关资源,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能力和提升语文素养。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吶喊》的阅读中,通过设置“学习任务单”的方式,有效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提出,由字生成句子,由句子生成章节,由章节生成文篇。可见要写好一篇文章,必须要注重谋篇布局。尤其在议论文写作中,谋定篇,布好局,可以见得论证思想的缜密和深刻。   而如何做到胸有成竹,筹划布局,运笔成风呢?我们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文体的基本特性。叶圣陶在《作文论·议论》中说,议论的宗旨在于表达作者的见解观点。同时他说,议论文就是要用文章来说服他人。可见议论文区别于其他文体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18个学习任务群中的第一个,把“学术论著专题研讨”作为任务群最后一个,阅读横跨整个高中语文学习过程,显示出其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但怎样高效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呢?笔者以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的教学流程为例,与大家共同探讨。一、课前动员,激发兴趣  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知欲,先扼要介绍书籍与作者,再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名家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