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经典驳论思路 摇促思维品质提升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dd_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精讲课文。在单元导读中,编者提出了教学重点:“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注意分析议论性文章所用的材料,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掌握论证的方法;还要联系实际进行质疑探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学习本篇文章需要达成的主要目标应该有:把握作者的观点;掌握论证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一些人对抗日前途持悲观论调,为此,鲁迅写了本文,驳斥对方观点,也树立我方观点,鼓舞民族士气。本文论证完整,切中要害,是一篇逻辑严谨的驳论文。然而,对于没太接触驳论文的学生来说,“在理清论证思路的基础上,把握作者观点”实属不易。学生在预习之后,提出了疑问:中国人到底失没失掉自信力?
  可见,“理清论证思路,把握作者观点”应作为本课教学需要突破的难点。
  本文共九个自然段落。第一段是在摆对方的论据,第二段是在摆对方的观点。这里有几处细节:摆对方论据时,作者注明了对方论据的来源“公开的文字”;摆对方观点时,用“于是有人慨叹曰”强调出材料与观点的关系是在所摆材料出现之后,继而提出观点,这是对方材料和观点的关系,也就是对方的论证过程。这是本文的第一部分:树靶子。
  作者从第三段开始批驳对方观点,可理清如下批驳步骤:
  1.驳论证。第三段段首“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是承认对方的材料——“现象”,然后进行推理。由对方的材料出发,作者得出了“自信其实早就失掉了的”的结论并对此进行阐释:“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中国人现在发展着自欺力”,而这都不是“自信力”,所以说,“自信其实早就失掉了的”。这个结论的表述有一个关键词“早就”,这与对方论证中的“于是”针锋相对。由对方的材料出发,可以推出“自信早就失掉了的”的结论,但是什么时候失掉的,作者并没有论述,也不是论述的重点,重点是,并不能由对方的材料证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观点。从而证明,对方的论证逻辑混乱。
  2.驳论点。第六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并用第七段和第八段从古至今的事实加以论证。这与对方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针锋相对。“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作者直接指出,对方观点以偏概全。
  3.驳论据。第九段作者指出“论中国人”和“自信力有无”的依据是“筋骨和脊梁”“地底下”。“脂粉”“状元宰相的文章”也就是本文开篇提出的“公开的文字”不足为信,即对方论据不可信,因为它的来源不可靠,并且不够全面。
  为了让学生理清文章论证思路,笔者采用了主问题教学策略。设计了两个主问题:1.鲁迅是如何批驳的?2.鲁迅要通过反驳对方观点来表达什么?达到怎样的目的?第一个问题引领学生对论证思路进行梳理,第二个问题探讨作者的写作目的。
  用这两个问题推动了学生的文本解读,理清了论证思路。但是,学生在分析文本时存在误区:学生认为“自信其实早就失掉了的”这个观点与对方观点是一致的,似乎也是作者的观点。因此,笔者追问了两个问题:这个结论和对方观点是一样的吗?作者认可这个结论吗?
  “乍一看,鲁迅似乎在弥补敌论的不足,甚至比敌论还要变本加厉;敌论只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而鲁迅却进一步说‘中国人本来就没有自信力,因为早就失掉了’,岂不是推波助澜?其实不然。”对方观点要成立有一个必要条件——中国人有自信力。而作者的推论是中国人没有自信力,如果这个必要条件都不存在了,那么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荒谬的了。经过思考,学生发现“早就”和“于是”的对比,自信力失掉的时间上存在差异,即由对方的论据得到的结论和对方的观点之间有不同,只不过,这种不同不一定是正反方面极大差异,从而得出对方的论证存在逻辑漏洞。
  经过对“作者是否赞成这一结论”的问题的思考,学生理清,作者并不赞成这一结论,这种表达是从对方的论据出发得出的结论,目的不在于得出结论,而在于质疑对方的论证过程,从而驳斥对方的观点。
  经过对本文驳论思路的探讨,总结驳论的途径有三种:驳论证、驳论点和驳论据。反驳论据和论证,均是为了达到反驳论点的目的。
  驳论证可以从对方论据出发,推出与对方论点不一致的结论,则证明对方论据和论点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说明对方的论证有漏洞,从而否定对方的论点。
  驳论点,如果对方在论点方面有明显缺口,就可以直接反驳论点。本文就是直接针对对方论点“以偏概全”的问题,直接反驳。
  驳论据,可以考虑对方论据是否全面和来源是否可靠考虑反驳的针对点。
  ★作者通联:北京三帆中学。
其他文献
提到女性文学,势必提到张爱玲,但这个人,自身的人生经历要比她笔下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要精彩和真实得多。她的确开辟了女性文学新的视角,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王安忆的《长恨歌》同样是写女性主题,同样是大上海背景下,但我却认为其格局要胜张爱玲一筹,其人物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在小说《长恨歌》的开头,王安忆就琐屑地叙述了那些穿着花裙子、背着书包、扎着小辫儿从院子里跑出来的女孩儿们是王琦瑶,在
清代文学批评家袁枚《随园诗话》中有言:“诗有有篇无句者,通首清老,一气浑成,恰无佳句令人传诵。有句无篇者,一首之中,非无可诵之句,而通体不称,难入作家之选。二者一欠天分,一欠工夫。必也有篇有句,方称妙手。”他说的是诗,用之于文,亦可。笔者近日重读唐人杜牧的《阿房宫赋》,深以为《阿房宫赋》就是一篇由“妙手”写就的“有篇有句”的绝妙好文。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作者杜牧在
高考字音、字形、成语及默写的考查,是语文考试中最基础的题型。该类题型涉及量大,内容繁琐但分值比重少,这使得复习常陷于尴尬的境地。首先是内容庞杂,短时间内很难完全掌握:反复记忆又反复遗忘,常陷入复习效率低下的泥潭,学生不愿花功夫。其次,基础知识复习常常被理解为单纯的死记硬背,教师以下发相关资料了事。且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形式呆板,也使学生缺少兴趣和动力。所以复习见效甚微,教者头痛,学者无趣。如何让高三
20世纪50年代苏联学者季莫菲耶夫的《文学原理》中提到,“和生活过程中任何相当完整的片段一样,作为情节基础的冲突包含开端、发展和结局。”在阐释“发展”时,季莫菲耶夫又提出“运动的‘发展’引到最高度的紧张,引到斗争实力的决定性冲突,直到所谓‘顶点’,即运动的最高峰”。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苏式文艺理论教条早已被废弃,季莫菲耶夫的“形象反映生活”“文学的人民性”“文学的党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早已被
摘 要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语文授课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日益旺盛的求知欲,因此高中语文课堂积极探索“本原三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學生为教学的主体,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本文通过解读生本教学示范课《几何概型》,并由此生发思考,冀能探索出有语文味的生本课堂,从“教”走向“学”。  关键词 “本原三学”;语文味;生本教学;《几何概型》  “本原三学”课堂源于生本教育理
摘 要 散文既是初中语文阅读的主导文类,也是阅读教学中较为棘手的文类。散文无明确的规范,写法自由等特征,造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面临着许多困境。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以具体教例为切入口进行深入探索,从明确散文的类别入手,围绕散文“独抒性灵”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出“这一篇”散文独有的价值,由表及里,逐步提高散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散文教学;教学有效性;教学路径  散文是初中语文阅读的重要文类,在初
聚焦:  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体四层四翼”新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的和高考复习的指南针,它涵盖了考查目的、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  “一体”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明确了考查的目的。  “四层”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内容中的提炼,明确了考查的内容。  “四翼”即“基
摘 要 “读幼安诗,豪壮中透出无尽的悲慨。“辛弃疾的作品大多寄寓北复中原,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命运多舛、人生多难的忧愤之情。其中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最具代表性,亦被收入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但循前人之法读之,总有一种“读尽其文,却未读透其人”的失意之感。那么如何才能穿越诗词语言的时空,进而进入词人的生命世界和精神境界呢?笔者从生命意志的角度对该诗的情感内蕴进行了深入的再解读。  
最近观摩了一节语文公开课——《种树郭橐驼传》,颇有一番新的感受。以前我也不止一次教过这篇文言文,但从来没有感到作者所讽刺的“他植者”也包括我在内,也从来没有感到郭橐驼种树的方式是对我们语文教师最好的启发: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一、舒其本,以读固学之本  文言文教学的抓手是什么,我认为,是读!读,是语文教学的精要,更是文言文学习的法宝,但是观今天的语文课堂,读,很多只剩躯壳,只剩形式,失去了读的本
摘 要 初中阶段是学生文化素质积累和语文素养培养的黄金时期。通过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世界的感知力,而且还能强化学生的理解意识和体验意识,为其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言意兼得阅读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学生不仅可以有效体会文本的深刻内涵,还能身臨其境地感知文本引申的含义,融会贯通,继而为语文核心素养的优化升级提供坚实的保障。   关键词 言意兼得;初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