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 激兴趣 提效率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ysio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结合丰富的教学实践案例,总结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一些实用的技巧:变直问为曲问、变顺问为逆问、变整问为零问、变庄问为趣问、变问题为活动。涉及的案例有《陈涉世家》《桃花源记》《石壕吏》《蒹葭》《智取生辰纲》《老王》《端午的鸭蛋》《我的母亲》《绿色蝈蝈》,均为教材经典篇目。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师提问;技巧;兴趣;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32-0022-04
  日本教育家斋藤喜博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有效的语文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煉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而且能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师生共同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遗憾的是目前很多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现状不容乐观——表面地提问、随意地提问、为“问”而问等现象大而有之,严重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率,发展有技巧的课堂提问变得刻不容缓。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变直问为曲问
  为人贵直,为文贵曲。课堂提问也要尽量避免直来直去,而要善于转弯抹角、改头换面,留有思考的余地。
  以《陈涉世家》为例,《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节选的这一部分记叙了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军的浩大声势。课后题也是关注本文叙事的脉络,回答下列问题:
  1.陈胜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怎样的分析?提出了什么口号?
  2.陈胜是怎样为起义做舆论准备的?又是怎样发动起义的?
  教学时如果按课后题这样直问,难免会陷入就事论事的窠臼,而且也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窃以为本文既是一篇人物传记的节选,就应该落脚到人物形象上,而不是就事论事。第六单元单元导读中也写到:学习这些历史文章,不但能增长历史知识,还可以感受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等方面的感染和激励。所以,笔者将本课的主问题调整为“陈涉作为一介农民,何以入世家?”当然,在此之前,要先给学生介绍《史记》中人物传记的文学常识。《史记》中王侯的传记才称世家,而陈涉作为一介农民按常理是入不了世家的,但司马迁为何要把他写入世家呢?这个主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促使他们深入文本,从人物的事迹、言谈举止、内心活动中去发现陈涉的与众不同之处,去寻找其人性的闪光点。自然,对这个主问题的探究也就解决了课后题中有关叙事脉络的问题,并且涵盖了更多的内容,真正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教学《桃花源记》,翻译“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句时,笔者明知故问:桃花源人躲避战乱时带上了妻子和乡邻,怎么没有带孩子呢?学生被问得一愣,后有学生恍然大悟:带了带了。“妻子”是个古今异义词,古时的“妻子”包括妻子和儿女,现代的“妻子”专指男子的配偶。见笔者的“阴谋”没有得逞,学生狡黠一笑,很有成就感。
  在课堂教学中,直问具有不蔓不枝、直指目标、立竿见影之功效,但如果直问太频繁,答案过于显豁直露,则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不利于思维训练;而“拐个弯”的曲问则是旁敲侧击,曲径通幽,问在此意在彼、柳暗花明,颇有情趣,能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使课堂教学风生水起,摇曳多姿。
  二、变顺问为逆问
  钱梦龙老师认为:“提问是为了更好地激励思考,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现成的真理硬塞给学生。”他强调:“能否利用矛盾,是问题有没有启发性的关键。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利用“矛盾”设问就是以反问正、以贬问褒、以错问对的提问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逆问”。
  在教《石壕吏》时这样问:有人认为《石壕吏》中的杜甫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因为他自始至终都是没有出来表过态,你们赞同这种观点吗?
  在教《蒹葭》时这样问:诗歌讲究语言的精炼,《蒹葭》这首诗却一唱三叹,三小节表达的都是同一种意思,语言重复罗嗦,是否可以删去其中两个小节,你是怎么认为的?
  在教《智取生辰纲》时这样问:杨志虽然精明能干,但他急功近利、粗暴蛮横,致使押运队伍内部出现严重矛盾,所以他要为生辰纲的失陷负主要责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试想,如果教师一直是顺着文章的意图这样问:《石壕吏》是怎样表达作者对安史之乱中遭受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的?《蒹葭》中重章叠句的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杨志的命运折射出怎样的社会现实?很显然,这样提问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活跃度都将会大打折扣,教学效果也必然大为逊色。
  “逆问”就是对着干:跟课本对着干、跟参考书对着干、跟答案对着干、跟普遍的正确的结论对着干、跟学生对着干,通过否定的方式“倒逼”正确的结论,这样做既符合学生乐于挑战的心理特点,又能使文本得以细读、结论得以强化,语言水平和思维水平得以提高。
  三、变整问为零问
  《学记》有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启示我们对于难度较高的问题,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小步慢走,步步为营。解决了一个个小问题,对主要问题或终极问题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笔者在教学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时,抓住了本课的文眼,也就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为什么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呢?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界关注的焦点和教学的难点。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得其三昧呢?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辅助问题: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老王为何如此不幸?不幸的老王是如何对待“我们”一家的?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幸运的?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作者真是幸运的吗?作者是如何对待老王的?作者为什么对老王愧怍?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追加探讨,学生渐次明白:“幸运”的我觉得对老王关心不够,只有居高临下的同情和帮助,而没有平视的尊重和真正的理解。作者想替应该忏悔的人忏悔,想替应该忏悔的时代忏悔。   教学中,对于那些艰深的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主问题,灵活追加辅问题,主辅问题有序推进、纵深开拓,能激发兴趣、启迪思维,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四、变庄问为趣闻
  评价一堂课的优劣有一条不成文的标准,就是听课堂上有没有笑声,有多少笑声。因为笑声代表兴味盎然、代表身心愉悦、代表心理共鸣。亦庄亦谐,尤其是谐趣横生的课堂提问,对激发学生听课和思考问题的兴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陈老师(海港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教学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时课堂上就充满了欢声笑语。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为梳理文章的脉络,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她没有一板一眼、郑重其事地发问,而是以“吃货”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先援引一则资料引出“吃货”的话题——“学界一般认为汪曾祺身兼二美:美文家,美食家。他自己也说:写字、画画、做饭是‘业余爱好’。他生平创作的大量文学作品中,以‘吃’为题材者占了很大的部分,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汪曾祺才是真正的吃货。”接下来引导学生交流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真正的“吃货”,经过探讨,学生们和教师一起总结出了骨灰级“吃货”的三重境界:
  骨灰级“吃货”的第一重境界:知道吃什么,为什么吃;
  骨灰级“吃货”的第二重境界:会吃,也就是能吃出情趣来;
  骨灰级“吃货”的第三重境界:能讲得出关于美食的故事和文化,体现了某种人文精神。
  有了前两个环节的铺垫,陈老师顺势而问:作者汪曾祺是不是一个骨灰级的吃货呢?让我们从《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去加以一一印证吧。
  “吃货”这个切入点不但符合现在的审美流行趋势,而且诙谐幽默,能一下打开学生的话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巧妙地梳理出文章的脉落,并且把言语知识与人文精神紧密地联系起来,达到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课堂笑声应当是幽默的结果。幽默不是油滑、不是贫嘴、不是低级趣味,它是一种智慧、一种修养。它有趣可笑,能消除学习的紧张和焦虑;它意味深长,能给学生留下说不尽的喜悦和回味。
  五、变问题为活动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其论著中说过:活动是孩子发展的杠杆。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甚至认为: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语文教学中的某些问题不见得一定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而是可以巧妙地将问题转化为语文活动。
  胡适的《我的母亲》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教学时按照惯例,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对人物形象进行探究(课后一题):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但这样的问题太普通了,学生在学习《我的老师》《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邓稼先》等写人记事的文章时都要探究类似的问题,所以这样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已经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探究的欲望。课堂上,笔者突发奇想,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母亲追思会”。指导学生先细读文本,回忆文中各个人物(“我”、大哥、大嫂、二嫂、五叔)与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再选择一个角色到台前表达对母亲的追思。发言时要先介绍自己的身份、与母亲的关系,再联系具体事例或细节说说你心目中的母亲形象及母亲对自己的影响,并适当还原事件发生时自己的心理活动。笔者记得当时学生的热情高涨,连平时最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细读文本潜心体会,积极发言,口语化的表达让人更觉朴实,充满情意。教室里响起一遍又一遍热烈的掌声。一个小小的创意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教学文艺性说明文《绿色蝈蝈》,笔者没有像传统的说明文教学那样从说明的三要素(说明对象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角度切入,而是将一个个琐碎的教学提问变為两项富有创意和高度的学生活动:先通读文本,筛选整合关键信息,进行缩文训练;再将缩写的微文和原文进行比较,从而品味原文表达之妙。这样,我们的教学实际上就是一个把长文读短、把厚文读薄进而再把短文读长、把薄文读厚的过程。整个学习过程,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深度思考的状态,他们在课堂上阅读、思考、筛选、分析、整合、提炼、作文、比较,忙得不亦乐乎。这两项活动,既有机地整合了说明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又进行了学法指导,培养了学生能力和科学精神。真可谓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
  将问题转化为活动,学生们的角色由被动的问题的唤醒者变成主动的活动的参与者,主体意识得以强化。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成了语文学习的“保鲜剂”,激发了学生旺盛而持久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且使学生的个性心理也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陶行知先生过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的“巧问”要根据不同的文章、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学习情境灵活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追求个性和创新,以激发兴趣、发展思维、启迪智慧、培养能力,真正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其他文献
摘 要:初中信息技术程序性知识的教學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理解概念、原理,把储存知识转化为探究知识,把再现知识转化为运用知识,从而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教学策略有:明确程序性知识的应用情境,强化程序性知识的外部表征,练习程序性知识的执行技能,反馈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结果。  关键词:程序性知识 教学策略 引导层动画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学生
摘 要:依据2014年河北省中考试题特点,多方应对典型试题进行评析,总结复习阶段应对策略,并对教师和家长提出2015年复习建议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中考物理试题;评析;策略;复习建议;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9-0050-06  2014年河北省中考理科综合物理试题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和2014版的《考试说明》,坚持“稳中求
人类已经成功登上月球了,那么,下一次登上月球的任务就让一只机器猩猩来完成,怎么样?这是机器猩猩的一小步,却可能是所有机器动物的一大步。目前,一個来自德国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把目光放在了研究机器猩猩上。这是因为,机器猩猩四肢的稳定性强,擅长攀爬、抓取,而且,还能根据不同的地形来选择不同的走路姿势。当然了,机器猩猩并不是唯一一种有望飞上太空的“动物”,这个研究中心还在制定机器螳螂和机器蝎子的登月计划。
统计    1.刊物转载量排名  2006年,《中小学学校管理》共转载论文190篇,分布在69种刊物上。其中,《中小学管理》、《教学与管理》、《中国教育报》、《教育发展研究》等14种刊物的转载量排在前8名,占转载论文总数的56.8%(见表1)。    2.作者情况统计  以转载论文第一作者统计,65.3%的论文作者来自高校(包括本、专科院校),13.7%来自中小学校,5.8%来自政府机关,4.2%
每年3月17日是“国际海事日”。  提起航海,我们最熟悉的职业是船长和船员。然而,还有一类人,他们的工作鲜为人知,他们不是船长,而是“站在金字塔塔尖的船员”。他们就是引航员。  为谁引航?  大多数国家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保障港口和船舶(b5)的安全,就在一定水域对外籍(j!)船舶实行强制引航,禁止它们在港内自由航行。而对自己国家的船舶,则实行自愿申请引航的办法。  锚地不是苗地  锚地是供船舶在水
摘 要:运用教育心理学中有关激发个体学习潜能的理论策略,利用学生追求独立、喜欢探索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主动查阅资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利用学生追求新奇、争强好胜、善于思辩等特点,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培养其独立思考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想象力强,喜欢在实践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迁移拓展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个体学习潜能;自主学习;创新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3
摘 要: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高中英语新课标的一项要求,但却是目前英语教学中所欠缺的内容。因此,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所面临的问题、应补充的内容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可采取的教学途径以作参考,希望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弥补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提升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20/23-0006-02  普
摘 要:先进的理念是引领教师队伍发展的关键。首先,要在制度创新上做文章,让刚性制度“软着陆”;其次,要根据教师类型,实施分类管理;最后,要以名师课例研究为突破口,引领教师成长。  关键词:涉县辽城中心校;青年教师培养;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4-0023-02  涉县辽程乡中心校是一所刚创建六年的全日制寄宿小学。学校教师和学生都
摘要:根据2015年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颁布的中职数学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要体现数学建模、解模、释模的能力培养过程。详细描述针对上教版中职数学新教材中“烹饪中的数学模型”内容设计的一节理念课,用三个环节的功能性概述,代替了数学建模、解模、释模的名词解释,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模型的掌握和理解。在课堂设计过程中,有“三个环节”、“一句话解释”、“小组讨论汇报用纸”等亮点。  关键词:数学建模;解模;释模;数
摘 要:和原有教材相比,统编教材在教材插图、材料研读、相关史事等方面有了很大改进。《北宋的政治》一课教学,通过整合图片资源、引入人物图片、解读图片内容等,活用教材插图;通过仔细研读材料、适当补充材料、巧妙改编材料等,巧用材料研读;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填补史事资料等,善用相关史事。  关键词:历史教材 资源 插图 材料 史事  2016年起,统编初中历史教材开始投入使用。和原有教材相比,统编教材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