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问答教学”和“对话教学”的几点想法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yJM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将课堂教学定位为交往,交往的主要形式是对话。然而,教师至今仍然把“问答”等同“对话”。本文通过两节课的教学片断,探讨了“问答教学”和“对话教学”的几点想法。
  关键词:问答 对话 对话教学
  
  先让我们走进课堂,看两则课堂教学片断实录(教学片断有删减。为了更好地说明将每一节课的节选分成多个片断,采取了连续编号,实际教学过程并非连续):
  第一节课:
  片段1:
  师: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生1: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师:作者用了三个事例证明其论点的正确性,第一个事例是什么?
  生2:文天祥宁死不肯投降。
  师:第二个例子是什么?
  生3:穷人不食嗟来之食。
  片段2:
  师:第三个是什么?
  生4:闻一多视死如归。
  师(怒目):他死了吗?你是怎么看书的?掉头对大家:应该说“闻一多怒对……”
  生4:国民党的手枪。
  片段3:
  师:他有两句著名的诗,这两句诗是?
  生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片段4:
  师:大家在早读课时都朗读过这首诗歌,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生1:这是一首表达忧郁情怀的诗歌。
  生2:我读后觉得很凄婉。
  生3:冷落。
  生4:太寂寞了。
  生5:有点惆怅。
  片段5:
  生:我觉得她每节的最后一句在语调上处理不太好,每节的语调太过于平缓,没有抑扬顿挫之感,不能体现“我”见到女郎前后的情感起伏。
  师:哦,你的看法很有见地。说说你怎么样处理每一节的语气和语调?
  生:每节起句音量压低,缓慢深情地读出第一句后,把音调越降越低,语速还要渐渐放慢,读到每节最后一句时要一词一停顿。最后一个词要拖长音调。
  师:你分析得很中肯,表述也很清楚、明确。(顿)你是否注意到这首诗押的韵?
  生(全班):押ang韵
  片段6:
  师:大家都带着感情诵读了诗歌,你觉得这首诗向你传达怎样的情感?
  生1:忧愁。
  生2:伤感。
  生3:哀愁。
  生4:苦闷。
  生5:彷徨。
  师:大家谈得很具体,也很独到。作者戴望舒运用哪些意象来表达这种情感?
  生1:雨巷,油纸伞。
  生2:还有丁香花,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片段7:
  师:谈谈你们对这些意象的理解。(课堂上忽而安静下来,学生睁大眼睛,面面相觑,继而把视线投向我。大概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我从另一角度启发学生理解)如果把《雨巷》拍成电视散文,你是导演,你选择怎样的环境和男女抒情主人公?对主人公的服装、表情、动作和道具,你有什么要求?分组讨论。
  片段8:
  生1:我们这一组是这样设计镜头的:草长莺飞的江南,蒙蒙细雨中,神情落寞的男主人公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向镜头走近来。他走进一条小巷。小巷幽深狭长,砖头砌成的篱墙高高的,巷里人很少,很寂静,偶尔听到墙根里的蛐蛐的鸣叫声。
  师:是不是可以增加一个细节:篱墙上、墙角边、青石板路面上还有一片片……
  生2:青苔。
  生3:男主人公似乎有满腹忧愁,他多愁善感,应当是知识分子,戴着眼镜……
  生4:戴着黑边眼镜。
  生5:像电视剧《人间四月天》里徐志摩的造型。还穿着长袍大褂,不,还是穿西装……
  这两节课给人的印象都是通过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来贯穿整节课。学生在课堂上有很多次地回答问题,学生参与度比较高,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但是两节课有本质的区别。
  
  一、关于“问答教学”
  
  本文的第一节课,是一个典型的“问答教学”课,及“提问—应答—反馈”的模式。课堂上所有的问题都是教师提问的,并且都导向确定的答案,答案没有争议。教师对学生的答案只要做“对”和“错”的二元判断,无需点评。所有问题不存在新知识的构建,只需读文章后回答即可。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处于一个紧张的教学环境中,能够比较积极的听课。这样做从时间角度是经济的,既节省了时间又达到教学的目的。这样的课,通常由多个“提问—应答—反馈”串联反复构成。“提问—应答—反馈”,通常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师生问答不断交替,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再教师提问,学生再回答(如片断2)。第二种情况是教师提问,多个学生回答(如片断4、片断6)。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回答是互不直接相关的,完全指向教师的提问,并由教师直接支配。第三种情况是教师提问,学生齐答(如片断3)。但是这三种情况都是由教师提出的,学生几乎没有提问的机会,且所有的问题比较封闭,缺乏启发性。这样的课堂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仍然处在被动状态。教师心中关注的是知识,是问题的答案,“标准答案”是教师早已准备好了的,只不过不能完全由教师说出来。这样的教学显然不是我们所说“对话教学”而是“问答教学”,也可称之为“满堂问”。课堂看起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看起来很热闹,可过后回过头来想想,这样的课,学生最终又得到了什么?
  
  二、关于“对话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学习者以其特有的经验与方式对学习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表现为把新的信息同化在头脑中原有的知识框架中,或者当新旧认知结构矛盾时,通过消除差异重建新的知识框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教学活动的引导着和促进者(如片断5、片断6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生成与价值建构之中,不再局限于现有的教材。这就要求教师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课堂环境(如片断7),与学生展开对话,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学习中保持生机盎然的求真意识(如片断8)。因此本文的第二节课是一个很好的“对话教学”课。教学中,教师只是穿针引线,真正起到“组织、引导、促进”的作用。学生通过自主寻找、理解、交往,培养了自学能力,在对语言的品味揣摩之中,培养了语感。
  
  1.关于“启始问题”
  教师在对话教学的开始,往往会提出问题,这一问题将启动整个的对话教学过程(片断4),在教学中具有启发、导向的作用,我们称之为“启始问题”。什么样的“启始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开启对话的作用呢?这需要回答什么是“问题”。
  问题即“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即刻知道做这件事所需要的一系列的行动,既定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存在着差距与转换的障碍”。构成问题的要素有目标、条件、解法和结果。根据问题状态未知成分的多少,可将问题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
  低层次的问题条件是给定、充足的,解法是已知的,其心理功能主要是记忆(如片断3);中层次的问题条件是明确的,但是问题的求解步骤是不明确的,可以有多种的求解方法,其心理功能主要是推理;高层次的问题除了达到目标状态时比较明确外,
其他文献
肉牛流行热是由于感染牛流行热病毒而导致的一种热性、急性传染病。该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突然发病,快速传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但具有较低的死亡率。大多数病
仔猪水肿病也叫做猪大肠杆菌病肠毒血症,是由于小肠内定植有溶血性大肠杆菌而导致的一种急性散发性疾病,主要特征是突然发病,且头面部发生水肿,运动失调。该病主要是断奶后1~
我省去年9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耕地占用税税收政策大检查,历时两个月,在检查中,各级财政征收机关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主动争取土地管理部门和司法部门配合,充分发动群众举报揭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多次调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有力地促进了广西粮食和油料生产的发展,但是,食油的生产和购销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食油定购价格偏低,影响
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有时会让人十分生气。老师如果在气头上,难免会有一场“暴风骤雨”,我认为这种批评对学生身心是一种摧残。如果对学生多一点宽容,给学生以改过的机会,使他们自觉地改正错误,效果会更好一些。    一次我在班里上课,发现有位学生没有认真听讲,而是在画一幅我的人头漫画,旁边还写有“此乃居里夫人也”几个字,并得意地传给同桌欣赏。当我走到那位同学旁边时,他一下子脸红耳赤,很是紧张。我接过画看了看
二次函数是初中數学的重点,它与一元二次方程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它又是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础,因此,在中考试题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只要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其余问题就迎刃而解,但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对于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没有系统的讲解,本文结合2009年部分省市的中考试题重点对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求解探讨如下:
在肉羊的养殖生产中,为了获得理想的育肥效果,得到更高的经济效益,要经过羔羊育肥前的准备和育肥适应期的饲养工作后才能正式的进入育肥期。这一时期的饲养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信息技术是操作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培养了学生的接受并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它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那么,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适应信息社会
在职业中学数学教学中,往往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表面上看起来,与普通中学内容(量)基本相同的两册书“上”完了,但学生掌握的内容很少。诚然,职业中学的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学习态度、习惯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我们不应只是埋怨学生,更不应放弃这些学生,而应针对职中生的实际情况,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提高职业中学数学教学的实用性,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作为现
新的课程改革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激励着广大教师不断地解放思想,突破传统,勇于创新。新课改以来,课堂上异彩纷呈,精彩不断。但在精彩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值得我们去反思和改进。  一、情境之误  《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