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就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内化”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朗读所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可见朗读更可以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 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一、重视语感的培养
“语感”一词始见于1926年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所著《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叶圣陶先生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描绘语感:“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语感’。”
人的语感是对言语对象在语言知识方面正误的判断,同时也对内容的是非真伪与形式的美丑的判断。换言之,人们不仅对语言及语言活动作出感受判断,而且也在内心深处生动体味语言信息所蕴涵的声音节奏,题旨情境,色彩情操的真伪、善恶、美丑,能对其中真善美的东西产生情感体验和谐共振。从表面上看,语感的对象是语言文字,但在它们的背后具有丰富的意向,深厚的情感。显然,语感的对象实际上是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情和意。语感较强的人,就可以透过语言文字敏锐地体味语言文字所蕴涵的丰厚情愫。
郭沫若先生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朱作仁教授也指出:“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所以,语感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把握的能力,是经过长期的语言训练而逐步养成的,而培养语感的首要途径就是朗读。
二、重视朗读指导
朗读即出声地、响亮地读,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进行的基本训练之一。《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锻炼语感,内化文本的重要途径。科学指导学生朗读是语文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那么如何优化朗读呢?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可以正确地读课文,切不可只做做样子,走走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等等。如《颐和园》一文教学中,我是这样来引导学生的: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颐和园的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再者,要根据每个班学生水平、能力的差异。在朗读教学中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理解课文内容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有可能通过朗读准确传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朗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也将更加深入。鲁迅先生说过:“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是不允许的。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5.朗读形式多样化,合理化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時,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等但要注意的是,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而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竽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总之朗读教学不但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助成部分,而且它与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相连,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的能力,能更深切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含蓄美和形象美,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值得重视。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永春达埔狮峰小学
一、重视语感的培养
“语感”一词始见于1926年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所著《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叶圣陶先生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描绘语感:“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语感’。”
人的语感是对言语对象在语言知识方面正误的判断,同时也对内容的是非真伪与形式的美丑的判断。换言之,人们不仅对语言及语言活动作出感受判断,而且也在内心深处生动体味语言信息所蕴涵的声音节奏,题旨情境,色彩情操的真伪、善恶、美丑,能对其中真善美的东西产生情感体验和谐共振。从表面上看,语感的对象是语言文字,但在它们的背后具有丰富的意向,深厚的情感。显然,语感的对象实际上是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情和意。语感较强的人,就可以透过语言文字敏锐地体味语言文字所蕴涵的丰厚情愫。
郭沫若先生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朱作仁教授也指出:“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所以,语感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把握的能力,是经过长期的语言训练而逐步养成的,而培养语感的首要途径就是朗读。
二、重视朗读指导
朗读即出声地、响亮地读,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进行的基本训练之一。《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锻炼语感,内化文本的重要途径。科学指导学生朗读是语文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那么如何优化朗读呢?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可以正确地读课文,切不可只做做样子,走走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等等。如《颐和园》一文教学中,我是这样来引导学生的: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颐和园的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再者,要根据每个班学生水平、能力的差异。在朗读教学中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理解课文内容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有可能通过朗读准确传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朗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也将更加深入。鲁迅先生说过:“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是不允许的。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5.朗读形式多样化,合理化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時,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等但要注意的是,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而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竽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总之朗读教学不但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助成部分,而且它与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相连,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的能力,能更深切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含蓄美和形象美,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值得重视。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永春达埔狮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