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常识道德到专业伦理:生命伦理学理论进路的变迁

来源 :中州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ing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伦理学的基础为何?这是生命伦理学家们致力于解决的元问题.比彻姆作为经典生命伦理学的代表,以常识道德作为进路,依托实证主义、规范性、概念性和方法论证明其合理性.但它遭遇了理论权威性难题、与临床实践的不相容性等质疑.罗兹主张用专业伦理取代常识道德成为生命伦理学的理论进路;比彻姆虽回应了罗兹的意见,但多以澄清问题为主,并未对专业伦理进路做出评价.常识道德沿袭了西方哲学传统的"发现确定性"的论证路径,但是它容易遗忘医学专业的社会承诺.专业伦理以"创构性"凸显其专业自治性,但实践进路也引发了理论的脆弱性问题.为此,生命伦理学需要融合两种进路:常识道德提供形式元素,专业伦理则提供质料范畴.
其他文献
探究保护性耕作政策变迁脉络和内在逻辑是持续推进保护性耕作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制度变迁理论视域下,中国保护性耕作政策大致经历了"政策孕育—政策萌芽—政策发展—政策细化"四个变迁阶段.从政策变迁逻辑来看,中国保护性耕作政策变迁行动团体由中央政府这一初级行动团体和地方政府、农业经营主体、科研联盟等次级行动团体构成,且在外部诱因"经济体制变革"和内在动力"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下,保护性耕作政策基本遵循强制性与诱导性相互配合的变迁方式.基于对中国保护性耕作政策变迁主体、动因、方式的初步阐释,展望未来,需要从厘清行为主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时期,区域创新成为我国深入实施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成为各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区域创新建设已取得显著的成效,但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特别是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缓和区域创新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推进符合"双碳"目标要求的区域创新协调发展,需要更新认识,跳出狭隘的区域创新理念;挖掘优势,选择符合本区域的创新发展模式;调整政策,形成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格局;突破障碍,构建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创新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合作共
土地承包经营权户内共同共有的核心在于强调农户家庭内部家庭成员对承包地不分份额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在地权固化背景下,土地承包经营权户内共同共有为有效化解无地农民的土地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然而,当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户内共同共有存在着主体范围不清、客体来源不明、权利义务关系模糊不清等现实困境.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户内共同共有制度,需坚持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和农民主体地位的政策原则,通过规范主体资格认定规则、界定客体来源范围与建立公平合理的权利行使与义务承担机制,科学构建土地承包经营权户内共同共有的制度体系,提升
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逐渐成为一个新的污染爆发点,其发展大有超过工业点源污染之势.对此,排污权交易等治理措施的效果不佳.财税治理以其经济性、综合性、规制性的特点,可有效化解农业面源污染顽疾.我国针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财税法律政策,所选择的财税工具比较单一且有待深化.可将拓宽财税工具的选用范围,作为改革农业环境保护税制的突破口.地方政府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以及农业领域税负增减的悖论,都是改革面临的障碍.应当破除路径依赖,在支出型财政工具的选用方面深化现有制度,在收入型财政工具方面搭建立体架构,形成精准对症的税收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主要针对个体行为发力,在这种制度设计模式下,政府防控农业面源污染的活动是被动履职,成效不够显著.基于农业面源污染的特性,有必要运用总行为控制理论,提升相关立法的精准性和执法的效能.为此,应将总行为控制制度作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的核心制度,将环境质量目标作为总行为控制制度的唯一目标,通过制度扬弃,形成系统、高效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制度体系.该制度体系的实施路径是:以流域为环境保护的目标单位,以目标单位水污染物容纳能力为依据,设定农业面源污染物许可排放总量,据此分配具体区域的排放量,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点是建设一批国家高端智库.高端智库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凝聚智力资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是高端智库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建设高端智库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智库高端人才库.因此,高质量人才的培育与发展是推动高端智库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构建一套融人才选拔聘用机制、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人才培养开发机制、人才互动流通机制为一体的人才管理运行机制体系势在必行.
我国正处于转型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新型社会风险、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对基层社会治理尤其是对城市老旧社区更新治理提出新问题、新挑战.改造老旧社区,有必要将社区置于一种特定的"风险情境中"重新思考社区更新,发展社区韧性治理.其重点在于通过重塑社区关系网络和提升社区自身发展能力,促进社区空间的多功能性以及社区空间生产与社会环境构成之间的互动,构建城市韧性空间及社区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对老旧社区从外部物理韧性到内部社群韧性的更新,进而形成应对社会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联合保障网.
近年来,在共享经济的驱动以及互联网、大数据技术赋能的基础上,中国新型智库发挥其体制机制优势,积极建构具有多重功能的平台运行模式及相关机制,逐渐呈现出平台化发展趋势.参与国家治理和政府决策的需要、提升自身公共传播影响力的需要以及实现行业内合作共赢的需要是目前推动中国新型智库平台化发展状况的主要动因.为了进一步发挥平台化运营思路的优势,需要围绕当前"信息—成果—资源—业务"的核心运行体系,进一步构筑具有开放性、多元化的平台运行体制机制.
虚拟财产的边缘性和复合性特征,决定了单一的财产权保护模式无法解决与之相关的全部问题.对复制价值与使用价值进行划分,有助于重构虚拟财产的利益结构,明确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和物权保护模式的属性.利益的表现形式决定各种财产法规则调整相应利益关系的适用方式、范围及界限,商品属性或者属性组合成为调整对象,影响包括虚拟财产在内的新型财产的规制方式.在信息社会,虽然物与知识产权客体之间的天然界限消失了,但其创造价值的方式没有变.基于此,知识产权法、物权法和合同法在虚拟财产规制中都可以有合适的位置.
第三次分配与推进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伦理目标直接相关.由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难以改变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就成为一种必然.第三次分配带有浓厚的道德色彩,它是社会成员自发的以分配正义为核心的道德实践活动;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是第三次分配的主要实现形式,基于慈善事业的第三次分配,更多的指向物质生活方面的共同富裕和财富分配正义;立足于志愿服务的第三次分配,更多的指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和社会道德风尚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