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设计模式的反思与重构

来源 :中州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hu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主要针对个体行为发力,在这种制度设计模式下,政府防控农业面源污染的活动是被动履职,成效不够显著.基于农业面源污染的特性,有必要运用总行为控制理论,提升相关立法的精准性和执法的效能.为此,应将总行为控制制度作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的核心制度,将环境质量目标作为总行为控制制度的唯一目标,通过制度扬弃,形成系统、高效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制度体系.该制度体系的实施路径是:以流域为环境保护的目标单位,以目标单位水污染物容纳能力为依据,设定农业面源污染物许可排放总量,据此分配具体区域的排放量,地方政府通过执行农业环境税收、补贴等制度,使个体排放行为总量不超出区域排放量.
其他文献
领导权建设是党的统战事业的生命线.建党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权建设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再到自为的历史演进过程.百年领导权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主要是: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是靠斗争赢得的,党的建设是统一战线领导权的根本保障,爱国主义是统一战线领导权的精神旗帜,科学理论是统一战线领导权的行动指南.
探究保护性耕作政策变迁脉络和内在逻辑是持续推进保护性耕作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制度变迁理论视域下,中国保护性耕作政策大致经历了"政策孕育—政策萌芽—政策发展—政策细化"四个变迁阶段.从政策变迁逻辑来看,中国保护性耕作政策变迁行动团体由中央政府这一初级行动团体和地方政府、农业经营主体、科研联盟等次级行动团体构成,且在外部诱因"经济体制变革"和内在动力"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下,保护性耕作政策基本遵循强制性与诱导性相互配合的变迁方式.基于对中国保护性耕作政策变迁主体、动因、方式的初步阐释,展望未来,需要从厘清行为主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时期,区域创新成为我国深入实施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成为各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区域创新建设已取得显著的成效,但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特别是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缓和区域创新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推进符合"双碳"目标要求的区域创新协调发展,需要更新认识,跳出狭隘的区域创新理念;挖掘优势,选择符合本区域的创新发展模式;调整政策,形成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格局;突破障碍,构建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创新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合作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