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之我见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s_1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史料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它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很大,它可再现历史场景,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了历史教学内容的难度,简化了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史实,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但在教学使用中,也要慎重有区别的运用。本文从史料在历史课堂中的作用和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这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诉。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史料;运用
  “史料’是指谈论和研究历史时所依据的材料,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一些迹象。史料为人们研究历史贡献很大,是人们认识和了解历史的基础。在历史教材中十分重视史料的引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运用好史料,让它在教学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成为辅助我们教学的有力工具。但在使用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有甄别地使用,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利用史料的教学优势。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两个方面谈一谈史料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恰当地运用史料,发挥巨大作用
  1.形象生动地再现历史场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但历史教材总是浓缩地反映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它不可能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上像具体的史料那样反映得形象生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借助一些史料,再辅之以多媒体手段来体现,可以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造成生动形象的直观感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于历史认知的积极性。
  记得在讲述东汉末年各军事集团混战,令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这段历史时,我引用了曹操“铠甲生饥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通过阅读和想象,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那长年征战、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的悲惨场景。教材的描述和形象的历史画面结合在一起,学生更容易理解,然后,我再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惨状?历史是否是顺应这个改变发展的?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统一才能改变。并对之后发生的“官渡之战”充满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增强历史感,体验论从史出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突出本学科的自身特点,历史教学应该有的特点便是浓郁的历史感,这是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适当引用原始材料,可以增强历史感,也可通过对原始材料的分析,让学生确立一个信念,即历史的结论并不是武断的,也不是强加的,而是以充分的史料为依据的。讲述史料,有时看似增加了难度,实质上却是简化了教材内容,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3.提高阅读水平,培养思维能力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智慧与认识是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成长和发展的,“在活动中学习”是其理论的基本特点。从这种理论出发,本人认为将史料引入历史教学可以充分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教学文本(教材和史料)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述抗美援朝中中国的出兵原因时,可引用两段材料,一是朝鲜金日成首相和朴宪永外相联名发来的急电“急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二是彭德怀总司令对出兵的看法“……想着美国占领朝鲜与我国隔江相望,威胁我东北……它既要来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国主义见过高低,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困难的……”,首先让学生从直观上感知史料,再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概括史料,得出出兵原因:援助邻邦友国的需要和保家卫国的需要。这种分析和认知也为认识抗美援朝胜利的意义埋下了伏笔。
  4.培养探究精神,体会自主学习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的解释。所以,在教學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介绍各种学术观点,让学生有可能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
  二、在史料的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史料在历史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很大,可以有效的优化课堂,帮助师生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在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科学地鉴别史料。历史资料是重构历史最重要的客观基础,但它不等于历史真实本身,它只是历史记载者对真实的历史的一种主观反映。因此其中必然会融入了编撰者的个人好恶和观点、立场,史料也因而有真伪、偏全、粗精、存佚之分。这就要求在选择史料时,不能把艺术作品、遗闻逸事当作是正史来对待,而是要通过考察,对搜集的材料进行比较、剖析、鉴别,看其观点是否最大程度地符合实际,然后取舍。只有在史料的真实性得到充分鉴定后,才能利用它们对史实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第二,应慎重地选用史料。面对大量的史料,应该注意合理取舍,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用那些最具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材料作为问题素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和主动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
  第三,应有区别地运用史料。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心理特征、思维发展水平、知识储备程度的不同,所以对史料的接受能力也不一致。这就要求选取史料时应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层次性:低年级学生应多用一些直观形象的、通俗易懂的、间接的史料,高年级学生可以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第一手的、原始的史料;低年级的可以重点培养阅读和概括能力,简单的分析综合能力,而高年级学生则要求发展思维能力,和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渐进性:即用史料多设置一些梯度型问题,逐渐增加难度,等到某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有了明显的发展,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再提出进一步的能力要求。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恰当适时地运用好史料,对历史教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历史教学应当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标准及教材为依据,最大限度地利用史料教学的优势,发挥历史教育功能,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摘 要:泰国文学,无论是早期的还是后来发展的,无论是口头文学,还是书面文学,无论宗教文学宫廷文学,还是民间文学,都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反映,都反映了真实社会的真实现象。人们可以通过阅读了解其真实的历史背景,真实的历史现象、人们追求新生活的种种艰辛及真实的社会风情。人们通过作品还可以了解人们的善良,享受作品所带来的美丽语言、美丽构思,赞扬美好的人物。  关键词:泰文学;真;善;美  早期的泰国文学与宗教
期刊
摘 要:伴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我国民间民族舞蹈的发展与传承也在日益增进,民族舞蹈不仅充满了不同民族人民的文化与情怀,也彰显着各个民族的精神和气质,是一种可以充分展现我国各个民族特质的舞蹈艺术。我国民族舞蹈的历史源远流长,与世界上其他拥有悠久传统的民族舞蹈一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表达内容和艺术形式都非常丰富。本文就我国一些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展开探讨并作出简要分析,期以更好地传承我国民族民间
期刊
期刊
正如没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就没有小说,没有不断变化的人物冲突,就没有戏剧一样,没有意境,也就没有了诗歌。这里讲的“意境”是从艺术表现的更高美学范畴来讲的。在诗歌创作中,它是精巧构思的结晶,是诗人所描写的客观事物(“境”)与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意”)的总和。简单的说,就是“情与景会,意与象通”。  真正的好诗,应该是“意”与“境”的统一。用美学家李泽厚的话来说,“意”,就是“情”与“理”的统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环境改变,关系营销理论突破了传统营销理论的桎梏,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的指导思想。由于对它的认识不够,使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始终停滞不前。本文在结合各个实例的情况下,从最根本的“承诺—信任模型”分析了处于社会经济大环境中企业营销活动的发展趋势——合作,以及以合作为中心的关系营销策略。如果企业能够有效运用关系营销策略,将会增加其核心竞争力的持久度,实现稳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关系营销理
期刊
1924年,中国的美学范畴里,从此多了一个词,那就是“幽默”。幽默一词最早由林语堂先生从英文HUMOUR音译而来。不仅如此他还将其广而播之使之普及。在中国文坛中,林先生对幽默理解最为透彻深入,因此也是对幽默运用最得心应手的作家之一。他也把这一词汇当成了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幽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然而现代人所理解的幽默,往往只看到了“有趣或可笑”,而忽视了 “意味深长的”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是通过解读《啼笑因缘》中樊家树的爱情经历来分析其婚恋观的变化,从而揭示出樊家树所代表的现代知识分子思想意识中的表层现代化及其产生的社会原因。  关键词:樊家树;婚恋观;表层现代化  樊家树婚恋观中的现代化成分  樊家树作为一个前往都市,接受新式教育的青年,接受过新思想,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多金但是并非纨绔子弟,性情又是极温厚,有着进步的道德情操。表面上看,是一个具有现代性的男性形象。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平凡的世界》为对象,从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文本层次;语言特色;形象设计;文学意蕴  早在三国时期,经学家王弼在诠释《周易》的时候就曾提出了关于文本层次的观点,《周易略例》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尽管对于现代意
期刊
地方人大如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作用,既不偏离人大的职能,又灵活有效地运用自身优势,做活做新人大工作,应当借助五种力量.
摘 要:杜威主张教育即生长,生长的目的是更多的生长教育过程以外无目的。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之中。杜威的教育思想在19世纪20、30 年代对我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的教育改革。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在中国的传播并非一帆风顺,也曾经遭到人们的质疑和批判。经过实践的验证,证明其重要性,杜威教育思想又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关于杜威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有过争议,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本文主要从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