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开始以“点”贯之——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教学谈起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4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的实践使笔者深切体会到,要把改革的精神落到实处,最基础的要从抓学生的注意力做起。夸美纽斯早已指出:“教学艺术的光亮点是注意,有了注意,学生才能使他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而吸引学生的“注意”,离不开教师对正确观念的一致认同、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剖析、对教学情境的精心准备和对教学方法的巧妙使用。
其他文献
综观《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结合近几年来文科综合高考的命题,我们可以发现,中学历史教学的导向是越来越明朗了,那就是突出文科综合趋势,注重人文气息,并密切结合时政热点。但无论怎么变化,考核学生基础知识和历史学科的各项能力以及文科综合能力的发展方向未变。那么,如何才能达成新课程的目标,提升中学历史教学的效率呢?通过一年的新课程教学,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钻研课标,用活教材    在以
在一线教学的语文教师均有类似的感叹:文笔清新优美、感情真挚细腻、想象丰富的中学生作文很少,写短小精悍的真情生活作文和以理性逻辑思维见长的议论文更是少之又少。有的把故事安排在不染世间尘埃或自己并不熟悉的外国异域的虚拟场景中,没有现实感;有的完全沉溺于封闭的自我世界中,抒写无病呻吟的忧伤情绪;有的模仿前两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文体单一,材料匮乏,结构僵化,思想幼稚却又故作深沉。中学生作文路在何方?  20
赠答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非常特殊的一类诗型。汉代出现了成熟的赠答诗歌,在赠答诗的发展史上,所占据的地位无疑是举足轻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