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立德树人” 体现时代精神 注重理性思辨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_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一年一度的高考总是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因此人们对于高考试题的关注,完全不亚于对高考本身的重视,考前不停模拟,考后不断对真题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高考试题每年都在变,但命题精神、命题思路、命题手法等却寓不变于变中,细细演绎、推理、追溯等,总是能够找到轨迹。即使只是简单地对高考试题作评述,也能够从中看到出卷人的匠心,找到学习或复习的支点。
   摘   要:写作题不仅考查考生的文章章法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考生的思想、思考和思辨能力。2019年的高考写作命题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聚焦“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实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让考生在写作过程中,感受时代精神,增强时代意识,凸显应用写作的关键能力。
   关键词:高考写作题;立德树人;时代精神;理性思辨;任务型情境化写作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过去了,同往年一样,高考作文题依然是大家所关注、讨论的热点试题之一。经过综合分析,笔者认为,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九套试卷(含全国汉语试卷)的写作题各有山水,真是“映日荷花别样红”,但 “立德树人”的理念、生活化的挖掘、时代化的主旨、理性化的思维、个性化的展现,则是其共同的基本特色。
  下面就2019年高考写作试题谈一些认识与思考。
  一、体现价值引领,彰显语文“立德树人”的理念
  现在的高中学生生活在一个文化多元、知识多元、精神多元的社会转型发展期,在对时代、社会、生活、文化的认识上有自己独有的价值判断观。这种价值判断观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体意识。写作是表达思想的行为,当然也是价值观的呈现。高考写作题的命制,必然会在这方面予以关注。命题者会通过命题的材料和写作要求,将考生引领到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识上来,以达到命题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立德树人”服务的目的。我们应该看到,近年来,高考写作题以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命题理念,以“立德树人”的积极导向为命题原则,守正出新,体现了积极的价值引领。 2019年的作文题则更为集中地聚焦于此,列举如下:
  全国卷Ⅰ写作题列出现实中一些对于劳动不理解、不重视的言论,要求写一篇演讲稿。试题材料包含了自我反思意识,蕴含了对劳动及劳动者的尊重,暗含了对科技进步、时代发展和个人成长等多方面的展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下全国各地普遍开展的宣传和弘扬“大国工匠”精神的主题相契合,体现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试题凸显了“承续传统基因,不弃劳动底色”这样一个永恒的“树人”话题。
  全国卷Ⅱ写作题的材料精心列举了“五四”集会、开国庆典游行、新生开学典礼、收看“纪念五四100周年”大会、2049年国庆等多個场景,要求考生写信、演讲稿或观后感。试题中展示的材料,时间跨度大,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年)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2049年)的特定历史时空,五个材料都是标志性的历史节点,命题者的目的就在于突出各自的时代主题,启示考生深刻领悟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深刻感受中华青年与祖国、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在创造青春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历史,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厚植家国情怀。试题所呈现的积极的价值取向,对激发考生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意识会是长久的。
  全国汉语试卷写作题与全国卷Ⅰ写作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相映成趣。这道试题要求考生围绕“体育”内容来谈“体育强人树人”,其中“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格言,不仅是体育健儿崇尚的拼搏精神,更是人生追求的目标,它对考生乃至所有人,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奋发有为、奉献祖国,都是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的。此外,试题让考生思考“体育精神”(坚忍不拔的品质)、“体育强身”(健康的体质、国家和民族的综合素质)这一话题本身,与我们一直以来强调的教育应该“五育”并进的国家树人理念是相一致的。这是一道典型的“立德树人”的作文题。
  浙江卷高考写作题由三段文字组成,前两段文字材料有关作家与读者关系的讨论是类比性比喻,后一段文字材料是试题的命意所在。试题的基本立意是以作品喻人生,要求考生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创造生活,尊重生活,也就是我们每个人既是生活的创造者,也是生活的接受者。在生活中,既要尊重生活这个“作品”,接受生活这个“作品”的检验与评价,同时自己也要对“生活”有独立的主张和思考。命题的内蕴是引导考生对人生观、生活观、时代观作出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即让考生在写作中思考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如何积极处理自我与他人关系的社会现实问题。“试题能让学生反思自我,思考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时代的关系,思考如何于家国社会中寻找自我。”(浙江高考语文试卷评析组语)命题的价值取向与“立德树人”的立意非常清晰。
  天津卷高考写作题以“爱国情怀”为主题,选择方志敏、陶行知、黄大年的三则材料,分别表达对祖国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个人对国家、民族的责任,献身人类历史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命题主题鲜明,启迪考生体悟爱国主义精神内涵,深入思考个人与国家、民族、人类的关系,感受理想信念对引领新时代青年接续奋斗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高考多套写作试题的命题都站在时代的高度,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侧重于义理和情理的统一,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考生的生活体验和价值思考。这应该是命题者对作文命题冷静地进行了思考的结果:凸现作文理性和情理的思辨力量,突出考生对人生观、社会价值观的认同感的考查。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今年的写作试题更是这样,命题者努力地引导让考生从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层面去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这样的写作命题,是在落实新课标的理念,体现“立德树人”的思想,传承“文以载道”的写作文化。可以这样说,体现价值引领、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彰显语文“立德树人”的理念已经成为命题的主流倾向。   二、关注考生的自我感悟能力,侧重理性思辨的考查
  与往年一样,2019年全国各地的高考写作试题仍然注重对考生的写作感悟能力与思辨能力的考查。分析2019年高考写作试题的写作要求,我们可以发现“自选角度”“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看法”“体验和思考”“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等词语成了作文试题写作要求的关键词。透过这些词语,我们看到命题者对考生写作的“自我感悟”能力或显性或隐性地提出了要求。从对九套试卷的综合分析中我们注意到,这种感悟所涉及的角度是多方面的,从内容上来说,包含了对家国情怀、生活人生、师生情长、文明发展、和谐共生等方面的思考感悟。全国卷Ⅰ写作题围绕劳动要求考生生发感悟和思考,考生可以从人的发展、道德的养成、社会的参与、文化的积累等多角度展开探究性思考,多维度的角度有利于考查考生的开放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浙江卷试题要求考生从“生活”“自我”“他人”(“作品”“作家”“读者”)三方面的关系去谈看法,让考生在人生的这一特定时期去思考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观,有利于考生在思考中对自我作出反思、检讨和认知,思考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家国的关系,思辨性十分突出。全国卷Ⅱ试题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旨让考生去感悟和思考在新时期如何去“接棒强国”,这有利于激励青年为国家而奋斗,体会奋斗的精神与价值。大格局的思考有利于大格局的思维养成。江苏卷写作题的“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饱含着生活的哲理,蕴含其中的深刻道理需要用理性的思考去分析,同样,在阐述其中的道理时也离不开思辨。其思考感悟的落点则在“‘自我内省’和‘外在观照’的和谐共生”上。其他如上海卷写作题的思考感悟落点在对“中国味”的认识上;北京卷写作题思考感悟的落点在“中华民族的文明韧性”上;天津卷写作题的思考感悟点落在“爱国情怀,小我融入大我”上。
  感悟能力是一个人独立思考的基本能力,也是考生写出富有独特思想的文章的必要条件。感悟能力的基点是建立在考生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能力上的。高考写作考查的要求,即使没有如此明确地提出,但命题思路也是朝着这一方向设计的(如江苏卷、北京卷写作两题),笔者认为,这是完全有必要的。因为作文是用来表达自己思想(或观点看法)的,高考写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是要考查考生的语文能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写作来考查考生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思想、思考与思辨。这也就是说,高考写作考查应立足于语文(文章组织)能力考查的基础上,重视对考生思想层面的审视,通过写作来考查考生感悟思辨的层次性,即感悟思考的深度、宽度和锐度。这样的考查,有利于高考作文从重形式、语言转向重思想、语言、形式的三维结合,是对以前高考写作(也是对中学写作教学)中出现的重形式轻思辨、重感性轻理性现象的一种冷静的思考与拨正。可以预见,对这些能力的考查是将来一段时间内写作命题的主流思想或主流方向。
  三、以具体情境为载体,凸显任务型情境化写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语文教学要“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这不仅是对阅读提出的要求,也是对写作提出的要求。近年来,任务型写作已成为一种命题的共识。任务型写作需要设置必需的写作情境,这些情境有时又是指令性的,考生必须在指令的情境下完成写作任务。这种写作突出地体现了语言活动的交际对象、目的和表达对象。2019年全国九套试卷的写作命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践着新课标的这一思想:将写作要求与人生体验相结合,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
  全国卷Ⅰ写作题在写作情境上有了四个指令性限定:一是限定主题为“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二是限定写作内容框架“你对劳动的认识和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三是限定了文体“演讲稿”,四是限定写作对象“本校同学”。这样的设置,情境突出,任务明确。从考查的内容指向上来看,能集中地聚焦于对“劳动”的认识与思考的考查上;从对考生写作能力的考查上来看,既能考查出考生对内容理解、认识的深浅度,也能考查出考生对文体与语言交际能力(对象、目的、表达方式和考虑)的把握度。全国卷Ⅱ写作题同样设置了五个特定的任务情境,要求考生以特定的历史背景、特定的身份、特定的文体完成写作任务。应该说,全国卷Ⅰ、卷Ⅱ的写作情境设置是相当充分的,写作任务也是相当明确的。
  全国卷Ⅲ写作题的写作情境设置比较有特色。试题以题为“毕业前的最后一节课”的一幅漫画为写作材料。写作材料通过特定情境——漫画中老师的一句话“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给出写作情境的任务指令和立意指令:“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对这道试题的内容立意,需要充分理解漫画中老师所说的那句话的内涵,考生在理解内涵的基础上引入教育主题,在感受师生情谊、体验情感温度的同时,产生强烈共鸣,进而引发联想和思考,解读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期待与祝福,领悟老师的奉献精神、园丁品格和责任意识,教师作为榜样人物的品德示范将在学生成长歷程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要完成这道试题的写作任务,需要考生对漫画情境的寓意内容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对试题的任务指令和立意指令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浙江卷写作题的“作家写作心里有读者,还是不为读者所左右”为话题,要求考生论述自己的“生活”如同“作家”如何对待“读者”。从材料内容看,第一部分引出“作家、读者”这一情境概念,同时表达两种看法,给写作者以启迪、思考,第二部分设置具体情境。写作指向十分明确:你对阅读你的作品(你创造的生活)的读者是什么看法或态度?因此,这里确定了写作的视角——写作者,以及写作内容——从写作者的角度来写的你对待阅读你的“作品”(你创造的生活)的读者的看法或态度。因此,浙江卷写作同样是一道任务型情境化写作题,所不同的是,这道题的情境设置比较隐蔽(任务“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的设置是清晰的),它需要考生在认真阅读材料中加以辨认,搞清楚几个材料段落语境之间的联系及命题语境的重点所在(这也是今年浙江卷审题的难点所在)。   除了上面所列的四套试卷的写作题以外,其他几套试卷的写作题也同样有着具体的写作情境任务。如天津卷写作题的情境任务是要求考生阅读所列举的三个人的话后,写由此触发的思考和感悟;北京卷写作(2)题的任务情境是,要求考生以参加高考学生的视角(身份),去赋予2019年这个特殊年份(内容)一种色彩,写一篇题为“2019的色彩”的记叙文(文题与文体),形象地表达写作者的感受和认识(立意方向)。
  学科素养反映核心价值,是以情境为载体对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综合运用。任务型情境化写作给考生提供了设身处地的明确的联想、想象空间和完成写作内容的任务要求。试题通过这些要求设置与真实生活高度接近的写作情境,对考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清晰地指示了语文素养提升的具体方向。笔者认为,2019年高考写作命题在聚焦语文学科素养,紧密衔接高中课程标准,突出试题命制的情境化设计,落实综合性、创新性考查要求,在引导考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等方面,较之往年,更能全面地考查出考生綜合的写作运用能力与写作素养。
  四、聚焦当代生活,注重实际的应用写作能力
  聚焦当代生活,让每一个考生都有话可说,是高考写作命题的出发点。一个让考生一看就傻眼的写作题目,从考试命题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失败的,从人本主义角度来看,更是非人道的。高考作文应该给考生思考的空间,写考生熟悉的事,或经过思考能理解的事或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引导考生去关注时代,关注生活,关注自己,关注人生,避免考生写作的无病呻吟,避免套构作文和虚假作文的出现,进而真正表达属于“自我的”感悟与思考。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一位考生能在考场上,根据命题所指定的写作情境,准确恰当地用文字表达出来,这就是写作关键能力的一种体现。2019年全国九套试卷都有这样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命题聚焦当代生活,注重实际应用的写作能力考查。
  全国卷Ⅰ写作题针对“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让考生以“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为主旨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试题材料中提出的问题及让考生讨论的内容与当代学生的生活关联紧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命题要求考生用演讲稿的文体来写,正是对考生能否用合适的语体准确地表达思想的写作运用能力的考查。全国卷Ⅱ写作题材料的选择和写作内容的指向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规定用读后感、演讲稿或书信体(选择一种)写作,两道题目命题方向一致——聚焦时代,考查能力一致——体现考生的应用写作的实际能力。
  浙江卷写作题的立意定在“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上,就是从当今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这些参加高考,即将走入大学的考生反思自己的生活,“从高考考试,从高中生逐渐成长的‘雄心’开始”做一个“我的生活我创造”,做自己生活的主人,这是高中学生必然要经历的生活历程。命题放在一个深刻而丰富的时代大背景中,让考生去思考人生,思考生活,聚焦考生所面临的突出的现实生活问题,具有很强的真实性,意义非凡。命题要求学生自选角度谈谈自己的思考和看法,这就意味着,作文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存在着多种角度。考生在限定的材料角度范围内可以作出自由的选择,这体现了作为高考试题既有限制性又有开放性的适度张力。这种“开放性”与“限制性”的结合,能比较全面地考查出考生写作的两种关键应用能力——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重点说一说北京卷,北京卷2019年同2018年一样,出了两道写作题,供考生选择其中的一题来写作。两道题目分别是两种不同的文体,一为议论文,一为记叙文。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写作文体的认识程度和写作运用程度来进行选择。命题本身就给考生个性化地选择文体与写作留下了空间,这有利于考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水平,也有利于考查考生实际的应用写作能力。从内容上看,北京卷第二题“2019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的材料列举和全国卷Ⅱ写作题列举的5个材料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上海卷写作题的“中国味”继承了上海卷历来敢于直面现实、关注社会、注重理性思辨、凸显生活体验的传统特点。命题充分体现了上海特色。作为中国的经济大都市,作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窗口,上海历来以海派、国际化著称。如何保持自己的“味”和中国的“味”是当代人不能不思考的问题。命题聚焦于此,让考生立足上海去思考和感悟“中国味”就显得很有时代感了。上海作文试题总是站在时代的最前列,把握时代脉搏,引领人们走向新时代,所以具有大家风度,是“大气”的作文题。因为在“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之后,“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这种从“我”的经历和感受中走出来的东西最具说服力,而来自于生活的感受也是最接地气的。当然,对独具特色的“中国味”用怎样的方式去表达,则完全是个性化的,试题并没有作严格的限制。这个性化表达的优劣,背后是考生写作应用能力的支撑如何。
  从内容上看,引导考生去聚焦时代、思考社会、认识自我、感悟生活,正是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切入点。这一切入点,全国九套试题似乎是不约而同的。将考生置于时代的大语境之下,突出考查考生对时代与生活的把握、认识与思考能力,显见这是命题者考查考生对时代、对社会关切程度和对自身命运理解多少、感悟多少的良苦用心。这一命题思路正说明了培养考生关注、认识与表现时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今后(实际上应该是)写作命题的一个方向。
其他文献
摘 要:开展名著阅读活动,教师既要在学生阅读伊始巧用资源激发其阅读兴趣,也要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加以指导,还要在学生阅读后期组织活动展开探究。读书有方法,思维有提升,这才是有序有效的阅读。  关键词:名著阅读;阅读方法;《水浒传》  名著作品,由于其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是整本书阅读的首选对象。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对名著阅读存在一些抵触情绪,大致理由无外乎“不感兴趣、难懂、意义不大”之类。
期刊
编者按:青田县伯温中学地处刘基故乡,又以“伯温”命校名,刘基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青田县伯温中学语文组结合“特色伯温文化”的校情开展教学与研究活动,带领学生亲近刘基文化、亲近国学经典。以下两篇论文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学校的这一文化特色。  摘 要:以作家为中心的专题式阅读指的是,以一个作家及其作品为主线,阅读作家的诗词散文、生平传记以及其他名家对其的评论,以全面系统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感受其作
期刊
摘 要:“诗词拓展课”以文本为媒介,连通课堂内外,对拓展学生古诗词阅读视野、增强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刘基诗词鉴赏群文阅读”是基于“意象”“词眼”与“论世”而延伸出来的群文阅读,其在教学中主要用到的阅读方法有归类意象法、关注诗眼法与知人论世法。  关键词:诗词拓展课;群文阅读;刘基诗词  基于打造刘基文化特色校园的出发点,我校致力于让刘基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期刊
摘 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文学作品,形成新的理解和认识,是批判性阅读的内在要求,也是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之一。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质疑文本、洞幽细节、联结阅读,以求实现批判性阅读,形成对文本的创造性认识,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追求。  关键词:批判性阅读;质疑;洞幽;联结;《半张纸》  近年来,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越来越受重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
期刊
摘 要:2019年高考语文浙江卷古诗鉴赏与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理解题,呈现出稳中有变的趋势。从阅卷视角对试题特点和考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可知:古诗鉴赏的教学,应注重积累,并明确备考方向;《论语》等文化经典的教学,应注重夯实基础,并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考语文浙江卷;古诗鉴赏;《论语》;备考建议  2019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古诗鉴赏和古代文化经典阅读理解题,在与教材的关
期刊
摘 要:2019年高考语文浙江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以《呼兰河传》节选为阅读材料,这体现了重视整本书阅读的新课标理念。分析试题特点和考生答题时存在的突出问题可知,这类试题的备考应注重用好教材的意识、用好真题的意识、试题整合的意识和一材多用的意识。   关键词: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高考语文浙江卷;备考策略  对于高考备考,大家似乎更关注以往考了什么。其实,为什么这样考、还会怎样考,更值得我们关注。这关系
期刊
摘 要:对《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2018年度论文转载情况的统计与分析显示,2018年度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与重点问题主要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与实施建议;“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思辨性读写的要义与实践创新;专题学习的内涵与实践;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着力点;语文学科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可以预见,立德树人与语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的实践创新、语文教学方式的
期刊
摘 要:思辨性阅读旨在发展学生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指导学生建构“前提—结论”模型、链式模型、AIEL模型、图尔敏论证模型,可以帮助他们实现对思辨性文本的全面观察与理性思考。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批判性阅读;论证模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18个任务群中第6个任务群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关于
期刊
摘 要: 2019年浙江省高考的考场作文,得分在36~45分的文章占比超过74%。如此多考生的作文得分出現在这一区域,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的写作存在如下不足:审题不周,论证不全;论据不丰,论述空泛;表达主观,言辞偏执。这提示我们,高中的作文教学,既要注重丰富学生的生活,又要引导学生完善自我,还要致力于优化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高考考场作文;浙江省高考作文题;作文教学  2019年浙江省高考作
期刊
摘 要:诗歌是高考语文卷传统文化考查文本之一。通过对近年来浙江卷诗歌鉴赏题型的整理,可以发现有如下几个变化特点:分值增加、更关注现实、题型变集中、要求更明确、表达方式为先等。针对这样的变化特点,诗歌鉴赏复习应重视相应思维的培养,具体操作可以从精选合规试题、重整手法系统等入手。   关键词:高考语文浙江卷;诗歌鉴赏题;表达方式  诗歌鉴赏题,是对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素养、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考查,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