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性分析到精准备考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_fire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9年高考语文浙江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以《呼兰河传》节选为阅读材料,这体现了重视整本书阅读的新课标理念。分析试题特点和考生答题时存在的突出问题可知,这类试题的备考应注重用好教材的意识、用好真题的意识、试题整合的意识和一材多用的意识。
   关键词: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高考语文浙江卷;备考策略
  对于高考备考,大家似乎更关注以往考了什么。其实,为什么这样考、还会怎样考,更值得我们关注。这关系到我们的备考工作是否方向正确、是否落实到位。故此,笔者拟就2019年高考语文浙江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特点、考生答题情况,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并对下一届的备考工作提一些建议。
  一、试题特点及考生答题存在的突出问题
  为阐述方便,先录2019年真题(材料为《呼兰河传》节选,略)及参考答案:
  10.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分)
  11.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4分)
  12.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6分)
  13.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
  10.(4分)①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②句式上長短交错,使语言生动活泼。③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④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
  11.(4分)①给冯歪嘴子摘递黄瓜,可见“我”的友善。②“故意的不出声”,逗冯歪嘴子说话,表现出调皮可爱的一面。③想吃粘糕,又听话,可见“我”的乖巧。④想吃粘糕又呆在那里不说话,表现出矜持的一面。
  12.(6分)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13.(6分)选“磨房里外”。理由: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②小说通过“磨房里外”来架构故事情节。③富有意蕴: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但“我”与冯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
  选“冯歪嘴子”。理由:①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本文通过冯歪嘴子这一形象牵出小说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③关涉小说主旨: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从2019年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实际作答情况看,考生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题干所涉及的概念不了解,也就不能明了答题范围
  比如,第10题要求学生简析“语言特点”,但有些考生并不清楚“语言特点”是什么,而不清楚“语言特点”包括什么,也就不知道答什么。其实,赏析语言特点,可以从语言本身出发,既要关注词语运用(每句都用“了”字)、句式选用(句式上长短交错)、手法使用(使用拟人修辞手法)、整体风格(语调轻快)等方面的特点,又要能够准确分析出它们各自的表达效果。
  再如,第12题考查本小说“叙述上的特征”。关于“叙述特征”,有些考生也不清楚其内涵,于是乱凑一些内容。其实,考生可以从叙述人称(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通过孩子的视角)、叙述顺序(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小说笔法(叙述散文化)、表达方式(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等角度作答,在写出相应要点的同时,还要分析表达效果。
  (二)没有关注题干中的限制性内容,答案不能贴合题目所问
  比如,第11题乍看是一道非常简单的概括人物形象题。一般来说,概括人物形象需要从外貌、喜好、性格、身份等角度来作答。而一旦加上“结合故事情节”这一限制,问题的答案就要仔细斟酌一下了,一些考生恰恰忽略了这个限定。好在选文当中没有关于“我”的外貌描写,就算有相关的描写,也是不能直接答出外貌特点的。根据《外国小说欣赏》中对“情节”的定义(它是按照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的逐步展开),外貌描写自然不能算作“情节”,所以人物的外貌不能作为此题的答案。而人物的喜好、性格、身份等才能作为正确答案。
  (三)答题思维混乱或答案不全面,语言表达粗糙而不够精准
  比如,在回答占6分的“叙述上的特征”题时,只笼统地回答“叙述上特色鲜明,使用第一人称,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故事,使故事显得真实,顺序清楚、流畅”等。
  又如,第13题以拟标题为抓手,考查学生对行文思路的把握和对主旨的理解,凭印象作答的考生不少,要点不全、要点间关系不明或重合的现象也不少。其实,小说拟题一般可以考虑主要写作对象(冯歪嘴子)、主要场景(磨房里外)、主要事件等。因为该小说情节处理相对淡化,所以从写作对象和场景作答更为切合文本。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备考策略
  从2019年高考命题特点和考生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发,笔者认为,以下四个意识值得关注。
  (一)用好教材的意识
  在教材学习和研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会逐渐形成。但随着学业水平考试的结束,教材也似乎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广大师生在复习现代文大阅读时,基本上已经不再关注语文教材,这其实是不正确的。教材内的课文对于高考复习来说,具有以下几个优势:第一,文本经典;第二,学生熟悉;第三,研读深刻;第四,课后习题规范;第五,解读资料丰富。可以说,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教材成为高考复习备考资料中的首选。
  所谓用好教材,是指以重读教材为起点,引导学生归纳阅读规律,用好课后习题,并以此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下面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从阅读规律角度来看:如何能够读懂、读深文本?可以归纳为:关注标题(为何是“最后的常春藤叶”,而不是“最后的杰作”);关注主要人物(老贝尔曼、苏艾、琼珊);关注主要情节(琼珊得了肺炎,苏艾细心照顾,老贝尔曼夜里冒雨画叶子,救了琼珊,而自己却得肺炎死去);关注重要词句(“杰作”一词,贝尔曼自己提起,苏艾提起);关注不寻常的笔法(贝尔曼画叶子如此重要,却留白;“欧·亨利式结尾”)。因为对文本非常熟悉,学生在总结归纳相关规律时会更容易,对这些规律的接受度也会更高,理解起来也会更到位,运用起来也会更得心应手。   从命题角度来看:课后习题值得认真研究。《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后的“文本研习”有这样两道题:
  1.贝尔曼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他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不是“杰作”?为什么?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找出文中描写贝尔曼外貌和语言的语句,说说作者通过外貌和语言的描写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第1题中关于“杰作”的问题,主要涉及对主旨的挖掘,关于“画常春藤叶这一重要情节没有实写”的问题,主要涉及文章构思的妙处。第2题是引导学生掌握概括人物形象的途径等。这些问题都是从阅读本身出发的,与高考题的方向是一致的。
  (二)用好真题的意识
  高考备考过程中,广大师生拥有大量的复习资源,有近些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有各地区大型的模拟考试试题,还有各出版社汇编的模拟题、仿真题等。面对如此繁多的复习用题,用什么题、怎么用,最终决定了复习备考的效率。笔者认为,对于高考备考而言,真题是首选。
  历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无论是选材的经典性、试题命制的科学性,还是答案拟定的规范性,都比各种模拟题要强得多。分类遴选足够数量的高考真题,并且反复练习,能够起到极好的效果。关于高考真题的使用,下一点笔者还会提及,在此先不赘言。
  除了选用高考真题外,很多教师会忽略另一类真题——浙江省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真题。这些学考真题的质量堪与高考真题媲美,除此以外,它还具备高考真题所不具备的优点:学生对文本更熟悉。
  试举两例。
  2018年4月浙江省学考真题的选文出自《祝福》和《品质》,其中第18题为:
  甲、乙选文主要运用对话描写,指出这一描写对刻画主人公的作用。(4分)(答案:①揭示主人公的现实困境;②表现主人公的内心苦闷;③刻画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018年6月浙江省学考真题语段选自《林黛玉进贾府》,其中第19题为:
  有评论说王熙凤、贾宝玉的出场“相互映照却不重复”,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均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但甲文是笑声,乙文是脚步声。②王熙凤、贾宝玉均由外而入,前者被媳妇丫鬟们围拥而至,讲究排场,颇显威势;后者则独自一人,随意率真。③两人的出场均引起林黛玉的内心反应,她对王熙凤的“放诞无礼”心生“纳罕”,对贾宝玉则是在长辈评价影响下心生“疑惑”。)
  以上两题,问题指向都非常明确,答案要点设置合理。这对训练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明确这一类题目的作答方向都很有价值。
  (三)试题整合的意识
  一般来说,在选用高考真题时,教师应该先下一番功夫,既要从试题选材的角度考虑,又要从考点覆盖面的角度考虑。比如《小哥儿俩》(2018年江苏卷)、《呼兰河传》(2019年浙江卷)、《赵一曼女士》(2018年全国卷Ⅰ)、《鞋》(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九车厢》(2011年浙江卷)等。这样能够保证学生接触到足够多的题材,也能够保证学生熟悉足够多的考点。
  学生将真题做完一轮之后,接下来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将这些真题按一定的标准进行整合并提炼规律。如果学生能力足够,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整理,再进行细化;如果学生能力一般,教师可以一边指导一边帮助学生整理;如果学生能力相当欠缺,那教师就全部整理好,再指导学生对照研习。比如笔者的学生曾经做过以下整理:
  【跟标题有关的】
  ①《魔盒》:有人建议将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3分)
  ②《鋤》: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③《战争》: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跟环境描写有关的】
  ①《魔盒》: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4分)
  ②《第9车厢》: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5分)
  ③《乌米》: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6分)
  【跟人物形象有关的】
  ①《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下午》: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5分)
  ②《塾师老汪》: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③《鞋》: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6分)
  ④《走眼》:赵老板在鉴定钧瓷时,小说先用“淡淡”,后用“朗声”来描写他的神态,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3分)
  另外,还可以概括出的有“跟多次写有关的”“跟结尾有关的”“跟赏析有关的”“跟主旨有关的”等。
  通过这样以类为单位的整理,加之以相应的作答规律概括,学生对于考什么、怎么应考,都会更清楚,作答也会更准确。
  (四)一材多用的意识
  所谓一材多用的意识,是指教师能够在少做精做的原则下,把经典材料的作用发挥到极致。通过将原有题目加以改造,或拟出其他新题目,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复习效率。
  以《桥边的老人》为例:
  1.老人有哪些形象特征?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2.小说开头写车队人流涌过桥上的画面和孤零零坐在河畔的老人,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画线句子(“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4分)
  4.赏析《桥边的老人》的对话艺术。小说中老人反复念叨自己的小动物,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5.小说的结尾有什么表达作用?(6分)
  6.海明威曾提出“冰山”创作原则:“冰山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却能为读者感受到。” 试探究小说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6分)
  除了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一材多用的处理以外,高考真题也可以作如上处理。不过,这对教师的命题能力有较高要求。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统编教材全面实施之际,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将有关作业改革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与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配套的《语文作业本》的重编之中。重编的《语文作业本》具有“与教材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学习”“注重培养思维能力”“倡导实践性作业”等特点。教师在使用《语文作业本》的过程中要不断理解并认同“作业促进实践学习”的方向,提高运用作业促进学习的能力,逐步学习并实践“基于任务的学习设计及其运用”的理念。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有的教师把《台阶》当作散文来教,其实编者在课文注释和课后阅读提示中都交代了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有效的阅读教学,应基于符合文体特征的文本解读。解读《台阶》,应从其“真实感”中抽身而出,并从中发现其“虚构性”。   关键词:小说;散文;《台阶》;文本解读  李森祥写的短篇小说《台阶》,被选入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其他三篇文章分别是《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和《卖油翁》,都是以
期刊
摘 要:联结策略是名著阅读教学运用最多也最有成效的阅读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从“文本内联结”“跨文本联结”和“联结生活体验”三个层次入手让学生获得真切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阅读策略;联结  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提供一些策略与方法,让学生在策略的引导下获取新的阅读认知与体会。根据笔者的实践,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运用最多也最有成效的策略是联结。  加拿大学
期刊
摘 要:解答语句补写题的难点在于准确把握语言的内在逻辑。应对语句补写题,不妨从外在的语言形式寻找内在的逻辑照应,如:关注代词,明确其指代意义;关注标点,挖掘语句内部层次;关注关联词,钩连前后语句的语意联结。  关键词:高考语句补写题;语言逻辑;解题策略  2018年高考浙江卷语用题第5题为语句补写填空题,分值3分。无独有偶,从2010年到2017年,高考全国卷连续8年考查语句补写填空题,分值为5分
期刊
读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认识了一个有温度的犀利哥。近日拜读他的《前方是什么》,眼前浮现的却是个有情怀的独行侠。那寂寞前行身影,好似那“雨巷诗人”戴望舒,“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而这寂寞中彳亍着的身影,还有我,肯定还有你们。  一、寂寞者依旧寂寞  在这本书里的众多章节中,吴老师依旧呼吁的是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不跪着教书。我想诸多老师原本都是思想者,可现实让我们跪下了。  吴非老师
期刊
摘 要:开展名著阅读活动,教师既要在学生阅读伊始巧用资源激发其阅读兴趣,也要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加以指导,还要在学生阅读后期组织活动展开探究。读书有方法,思维有提升,这才是有序有效的阅读。  关键词:名著阅读;阅读方法;《水浒传》  名著作品,由于其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是整本书阅读的首选对象。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对名著阅读存在一些抵触情绪,大致理由无外乎“不感兴趣、难懂、意义不大”之类。
期刊
编者按:青田县伯温中学地处刘基故乡,又以“伯温”命校名,刘基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青田县伯温中学语文组结合“特色伯温文化”的校情开展教学与研究活动,带领学生亲近刘基文化、亲近国学经典。以下两篇论文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学校的这一文化特色。  摘 要:以作家为中心的专题式阅读指的是,以一个作家及其作品为主线,阅读作家的诗词散文、生平传记以及其他名家对其的评论,以全面系统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感受其作
期刊
摘 要:“诗词拓展课”以文本为媒介,连通课堂内外,对拓展学生古诗词阅读视野、增强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刘基诗词鉴赏群文阅读”是基于“意象”“词眼”与“论世”而延伸出来的群文阅读,其在教学中主要用到的阅读方法有归类意象法、关注诗眼法与知人论世法。  关键词:诗词拓展课;群文阅读;刘基诗词  基于打造刘基文化特色校园的出发点,我校致力于让刘基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期刊
摘 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文学作品,形成新的理解和认识,是批判性阅读的内在要求,也是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之一。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质疑文本、洞幽细节、联结阅读,以求实现批判性阅读,形成对文本的创造性认识,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追求。  关键词:批判性阅读;质疑;洞幽;联结;《半张纸》  近年来,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越来越受重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
期刊
摘 要:2019年高考语文浙江卷古诗鉴赏与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理解题,呈现出稳中有变的趋势。从阅卷视角对试题特点和考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可知:古诗鉴赏的教学,应注重积累,并明确备考方向;《论语》等文化经典的教学,应注重夯实基础,并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考语文浙江卷;古诗鉴赏;《论语》;备考建议  2019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古诗鉴赏和古代文化经典阅读理解题,在与教材的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