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关注学生差异与新课改的“面向全体学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面向全体学生”的含义是指学校、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无论他们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家庭出身如何,不管他们生在农村还是生在城市、是否有残疾,也不管他们对生命科学是否有兴趣,教师都应赋予他们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在学校都能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学生的差异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学生之间生理、心理上具有的不同个体特征,这种差异称为个体间差异。个体间差异随着年龄跨度有着明显的界限,这种差异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把握。二是个人素质结构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在个体内因此又称为个体内差异,如一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兴趣、能力间的不平衡等。很明显,个体内差异是一种隐性差异,我们平常所说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就是指这种差异,也是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让广大教师最难把握的一方面。
每一个学生都是需要充分理解、尊重和关怀的特殊个体,他们都能、都会学习,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差生,应尊重差异,利用差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发展自我,即改变差异、发展差异。这就是旨在促进学生一般基础性的合格发展并达到个体优化的差异发展教学,实现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它应是生物学教师今后教学的目标和主旨所在。在具体的生物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把握呢?
1 学生差异是教学设计的资源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要素整合起来的生态环境,学生本身是课程资源要素之一,是课堂生态环境构建的主体,因而学生差异是课程教育教学资源中的重要因素。学生之间的学习风格、兴趣、学习态度等的差异性不仅是先前教学的结果,同时又是后续教学的起点。这种差异是教和学开展的条件和基础。教育最终的结果是培养不同发展方向的人,而不是培养一种模式的人。教师要把差异作为教育的资源来开发,使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使劣势转化为优势。
例如在进行探究实验的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对实验的兴趣程度不同,教师在设计各环节的时候就应设计不同学生的参与程度。比如在提出问题阶段,应保持积极性高的学生的兴趣并给予他们充分的提出问题的机会。但也不可忽视积极性较差的学生,因为好奇是人的天性,所以在进行实验观察的时候,教师应重点让那些积极性较差的学生来观察、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这样不仅使得每个学生都亲自参与到实验中,而且能够慢慢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教师要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
2 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差异
尊重差异,教师就要树立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思想;就要创造公平,尊重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品尝成功;就要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想法,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就要认同学生的各种想法,不要随便或过早的下结论。
学生的背景不同,起点也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回答有关的生物学问题时对生命的理解方式和深度会有所不同,程度好的学生会理解早一些,程度差的学生可能会理解晚一些。现在教育中教师必须重新审视教育,要在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权利的基础上,承认他们在发展方向、发展速率和最终发展程度上存在差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并保护好他们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该把学习机会更多地提供给他们,要让每个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都有机会获得成功。
例如:遗传部分的概率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有多种,教师不应局限于教材要求,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来并能够大胆的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共享,让学生特别是那些“习惯沉默”的学生亲自站上讲台“当一回小老师”。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自主选择合适于自己的方法;再者能够使有创新的学生充分体验成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实现不同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有效地尊重差异就是为了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自身发展的环境和模式,以期促进其个性特长的发展。
3 实施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差异出发
教育学相关原理明确要求,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和可接受性原则,它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差异出发,力图使学生的潜能达到开发,获得最佳的发展。
由问题情境引发的教学冲突、质疑或充分暴露的错误,都可以视为多元差异思维的结果,并可当作一种难得的可贵材料,不断地追问,引导学生去探究、反思。进行“发散性”训练,从而打破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灵活地驾驭课堂,驾驭知识。
从差异出发不是从学生某一方面的差异出发,而是每个学生全方位的差异。布卢姆认为,除了先决认知行为在学习者的学习中起关键作用外,学习者的先决情感特点也起重要作用。他认为,先决认知行为在学生的学习中起50%的作用,先决情感特点在学生的学习中起25%的影响力。先决认知行为是学习者进一步认知学习的基础,这也是教师传统教学中特别关注的,甚至是唯一关注的问题。但先决情感特点,即学习者对所学课程所持的情意、态度、兴趣、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总和,却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应该“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风格出发来全方位设计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过程与结果”,生物差异发展教学非常强调学生的合理安置,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和机会。这弥补了班级授课制的“一刀切”和个别化教学的“全有”或“全无”的不足,真正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从而提高教学效益。从差异出发,教师必须清楚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哪个方面出问题都可能影响学生的整个状态。要善于开发利用,如记忆有丝分裂时编的有趣顺口溜,简笔画生物个体发育过程图,课外读中的知识火花,基因食品和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益与害等等。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学习,知识目标无形之中得到了提高。“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实质就是对不同层次学生因材施教的高度概括。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4 实施有差异的生物课堂教学
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不等于一部分学生有发展潜能,一部分学生没有发展潜能。学生表现出的差异,只是表明他们进一步发展处在不同的起点上,以及发展的可能性具有不同的特点。作为教师,只有提出与他们起点相应的教学要求,开展与他们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活动,教学才会成为有效的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前要找到每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发展的起点,进而设计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发展。
首先,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要转变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王坤庆教授认为,21世纪着眼于解放学生的价 值观念,包括四层意蕴:一是把学生从课堂学习中的“我教你学”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学习;二是把学生从大量的机械重复练习中解放出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三是把学生从传统的师生关系中解放出来,还学生学习主体、教育主体的地位,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关系上进行对话与交流;四是把学生从家庭、社会所寄予的沉重期望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能够选择他自己未来的生活,并为了这种生活主动构建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交往的主体、自我完善的主体。
。其次,实施有差异的教学的课堂要求教师首先是一个组织者,能够协调内外环境,为学生创设生存、发展、支持的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生动、民主、和谐、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课堂,通过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自身内在需求,合理安排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结构和方法。在教学中照顾差异,强调学生间的沟通与合作、交往与共享,才能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学生主动学习,实现既掌握各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又充分发展个性特长的教育目的,使学生成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具有扎实基础素养、丰富的个性和健康人格的人。
例如,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中’,教师先从斯帕兰札尼研究鹰的消化作用引入,让学生生成问题,进入学习情境。再谈到与代谢有关的化学反应,从而很自然的过渡到催化剂,利用学生对酶的差异性了解到生成差异性问题并进行小组探究。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差异性实验。再根据各组对实验的差异性分析和汇报,提出有关酶的许多方面的问题。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不知不觉地让学生实现在差异中慢慢成长、慢慢发展。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而人是“非常具体的人,他有他自己的历史,这个历史是不能和任何别人的历史混淆的;他有他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被一个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复合体所决定。这个复合体是由生物的、生理的、地理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和职业的所组成的”。所以,教育应重视人的个性,重视人的自主精神和潜力的开发,生物课堂教学需要以此为指导,尊重和利用学生的差异,从学生的差异出发来设计和实施生物课堂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差异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学生之间生理、心理上具有的不同个体特征,这种差异称为个体间差异。个体间差异随着年龄跨度有着明显的界限,这种差异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把握。二是个人素质结构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在个体内因此又称为个体内差异,如一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兴趣、能力间的不平衡等。很明显,个体内差异是一种隐性差异,我们平常所说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就是指这种差异,也是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让广大教师最难把握的一方面。
每一个学生都是需要充分理解、尊重和关怀的特殊个体,他们都能、都会学习,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差生,应尊重差异,利用差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发展自我,即改变差异、发展差异。这就是旨在促进学生一般基础性的合格发展并达到个体优化的差异发展教学,实现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它应是生物学教师今后教学的目标和主旨所在。在具体的生物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把握呢?
1 学生差异是教学设计的资源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要素整合起来的生态环境,学生本身是课程资源要素之一,是课堂生态环境构建的主体,因而学生差异是课程教育教学资源中的重要因素。学生之间的学习风格、兴趣、学习态度等的差异性不仅是先前教学的结果,同时又是后续教学的起点。这种差异是教和学开展的条件和基础。教育最终的结果是培养不同发展方向的人,而不是培养一种模式的人。教师要把差异作为教育的资源来开发,使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使劣势转化为优势。
例如在进行探究实验的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对实验的兴趣程度不同,教师在设计各环节的时候就应设计不同学生的参与程度。比如在提出问题阶段,应保持积极性高的学生的兴趣并给予他们充分的提出问题的机会。但也不可忽视积极性较差的学生,因为好奇是人的天性,所以在进行实验观察的时候,教师应重点让那些积极性较差的学生来观察、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这样不仅使得每个学生都亲自参与到实验中,而且能够慢慢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教师要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
2 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差异
尊重差异,教师就要树立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思想;就要创造公平,尊重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品尝成功;就要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想法,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就要认同学生的各种想法,不要随便或过早的下结论。
学生的背景不同,起点也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回答有关的生物学问题时对生命的理解方式和深度会有所不同,程度好的学生会理解早一些,程度差的学生可能会理解晚一些。现在教育中教师必须重新审视教育,要在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权利的基础上,承认他们在发展方向、发展速率和最终发展程度上存在差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并保护好他们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该把学习机会更多地提供给他们,要让每个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都有机会获得成功。
例如:遗传部分的概率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有多种,教师不应局限于教材要求,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来并能够大胆的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共享,让学生特别是那些“习惯沉默”的学生亲自站上讲台“当一回小老师”。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自主选择合适于自己的方法;再者能够使有创新的学生充分体验成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实现不同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有效地尊重差异就是为了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自身发展的环境和模式,以期促进其个性特长的发展。
3 实施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差异出发
教育学相关原理明确要求,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和可接受性原则,它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差异出发,力图使学生的潜能达到开发,获得最佳的发展。
由问题情境引发的教学冲突、质疑或充分暴露的错误,都可以视为多元差异思维的结果,并可当作一种难得的可贵材料,不断地追问,引导学生去探究、反思。进行“发散性”训练,从而打破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灵活地驾驭课堂,驾驭知识。
从差异出发不是从学生某一方面的差异出发,而是每个学生全方位的差异。布卢姆认为,除了先决认知行为在学习者的学习中起关键作用外,学习者的先决情感特点也起重要作用。他认为,先决认知行为在学生的学习中起50%的作用,先决情感特点在学生的学习中起25%的影响力。先决认知行为是学习者进一步认知学习的基础,这也是教师传统教学中特别关注的,甚至是唯一关注的问题。但先决情感特点,即学习者对所学课程所持的情意、态度、兴趣、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总和,却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应该“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风格出发来全方位设计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过程与结果”,生物差异发展教学非常强调学生的合理安置,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和机会。这弥补了班级授课制的“一刀切”和个别化教学的“全有”或“全无”的不足,真正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从而提高教学效益。从差异出发,教师必须清楚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哪个方面出问题都可能影响学生的整个状态。要善于开发利用,如记忆有丝分裂时编的有趣顺口溜,简笔画生物个体发育过程图,课外读中的知识火花,基因食品和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益与害等等。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学习,知识目标无形之中得到了提高。“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实质就是对不同层次学生因材施教的高度概括。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4 实施有差异的生物课堂教学
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不等于一部分学生有发展潜能,一部分学生没有发展潜能。学生表现出的差异,只是表明他们进一步发展处在不同的起点上,以及发展的可能性具有不同的特点。作为教师,只有提出与他们起点相应的教学要求,开展与他们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活动,教学才会成为有效的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前要找到每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发展的起点,进而设计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发展。
首先,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要转变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王坤庆教授认为,21世纪着眼于解放学生的价 值观念,包括四层意蕴:一是把学生从课堂学习中的“我教你学”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学习;二是把学生从大量的机械重复练习中解放出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三是把学生从传统的师生关系中解放出来,还学生学习主体、教育主体的地位,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关系上进行对话与交流;四是把学生从家庭、社会所寄予的沉重期望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能够选择他自己未来的生活,并为了这种生活主动构建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交往的主体、自我完善的主体。
。其次,实施有差异的教学的课堂要求教师首先是一个组织者,能够协调内外环境,为学生创设生存、发展、支持的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生动、民主、和谐、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课堂,通过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自身内在需求,合理安排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结构和方法。在教学中照顾差异,强调学生间的沟通与合作、交往与共享,才能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学生主动学习,实现既掌握各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又充分发展个性特长的教育目的,使学生成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具有扎实基础素养、丰富的个性和健康人格的人。
例如,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中’,教师先从斯帕兰札尼研究鹰的消化作用引入,让学生生成问题,进入学习情境。再谈到与代谢有关的化学反应,从而很自然的过渡到催化剂,利用学生对酶的差异性了解到生成差异性问题并进行小组探究。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差异性实验。再根据各组对实验的差异性分析和汇报,提出有关酶的许多方面的问题。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不知不觉地让学生实现在差异中慢慢成长、慢慢发展。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而人是“非常具体的人,他有他自己的历史,这个历史是不能和任何别人的历史混淆的;他有他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被一个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复合体所决定。这个复合体是由生物的、生理的、地理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和职业的所组成的”。所以,教育应重视人的个性,重视人的自主精神和潜力的开发,生物课堂教学需要以此为指导,尊重和利用学生的差异,从学生的差异出发来设计和实施生物课堂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