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莲文化的魅力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vr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莲花是高洁的象征,周敦颐说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花之君子”。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学者写过咏莲的不朽篇章,或描绘莲清丽可人的容颜,或歌颂莲高洁傲岸的情操。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莲的世界,尽情欣赏莲花迷人的风姿,尽心感受莲文化脱俗的魅力,畅写自己心中的采莲曲。
  第一,观赏莲花,潜心构思。尽管同学们对莲花很熟悉,可对莲花的了解认识可能还只是停留在浅表层次,如果仅凭模糊而朦胧的印象就匆匆下笔作文,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其实,莲花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在你生活的地方一定也少不了莲花的倩影,因此,同学们可利用节假日到公园、池塘、湖泊等,观察莲花在特定时令下的形、色、声、味,观察它的生活环境,同时记录自己赏莲时的心情与感受。譬如,夏日清风徐来,你站在荷塘边上,远观静望莲那袅娜可爱的茎叶、娇嫩雅致的花朵,嗅着那沁人心脾的清香,陶醉其中。这时你就可以由眼前的荷塘写起,联系历史,结合人物,写出莲的形象和你心中特有的赏莲感悟。
  第二,讨论交流,品莲说荷。在掌握了直观而又具体可感的第一手写作素材的基础之上,说一说自己读过的古诗文,听一听同学们观莲赏荷的感受,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莲文化常识,而且可以取长补短,活跃自己的写作思路。品莲说荷时,要认真聆听同学们的发言,体悟他们的感受和认识;自己发言时,应联系莲的形象进行描述,谈感知莲的美的享受,交流写莲的思路构想。
  第三,扬长避短,笔走荷莲。“莲文化”是个很宽泛的话题,在了解有关莲的知识以及对莲有一个整体的感悟后,你可以扬长避短,根据自己的写作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自拟新题笔走荷莲,从容为文。
  假如写记叙文,可以记叙自己在收集资料、认识莲花过程中的经历;可以讲述莲的故事,以自己和莲的某种关联,抒发独特的感受;可以写自己观赏莲花的游记;还可以借鉴古人咏莲的名篇,在用心观察的基础上,写一篇咏莲言志的散文等。这里着重提一下游记的写法:一要有一个合理的顺序:或以对莲的感情变化为序,或以游览荷塘为序,或以观察莲的视线推移为序,做到顺序井然,眉目清晰;二要抓住莲的主要风貌特征,凡是有关莲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俗语民谣、诗文书画等能体现文化底蕴的材料,只要是有利于游览抒怀的,都可以有所选择地、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便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三要突出自己游塘赏莲的独特感受,融情于景,使外在的莲风光与作者内心的特殊感受水乳交融。请同学们注意,写游记不要在“游”上刻意,而要在“记”上用心。
  假如寫议论文,可以结合古人的观点,发表自己对莲的看法;也可以对某一篇描写莲花的诗文进行赏析。写作中只要注意观点明确,并选用一些事例或道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就能写出一篇很好的议论文。如果能反弹琵琶,标新立异,也有可能写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文章。
  总之,笔走荷莲,要根据自己的写作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在构思中努力突出选定的文体特征。不管你选用什么文体来写,行文时都必须努力突出选定的文体特征。切勿选择不熟悉的文体来写,陷入文体“四不像”之误区。
其他文献
杨芳为9岁女儿拉票,每天投3票。第三次发出微信红包拉票时,郭成文一看,需关注一个公司公众号,才能进入投票通道,郭成文退出了公众号。随后一周多,群里几个同学不约而同地为其子女拉起了票,郭成文和他们发生了争执,被踢出了微信群。  微信群本来是交流信息、探讨问题、分享知识、亲朋好友联系的平台。但是,现在不少人使用微信的目的已经变了——为自己谋利益。而微信里最烦人的一件事就是一些人为自己的子女或亲朋好友拉
期刊
百叶窗、平开窗,木质窗、铝合窗,方窗、圆窗,有框窗、无框窗……窗,无处不在。人的内心世界也有很多扇窗,有些窗扇全开,有些半掩,有些漏一夹缝,有些紧闭,有些只画了个窗形尚未修建。心窗,无所谓大小,有所谓的是经历流年而不腐。  在林徽因的笔下,窗象征着人生中一种无法逃脱的限制、束缚,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隔离了外部世界的精彩,更是在精神上隔断了现实与理想,阻断了一个人对无限可能的幻想和追求;在钱钟书笔下,
期刊
努力一定有回报吗?  这个问题应该困扰过很多人,我也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有过动摇和犹豫。在我提笔前,我又问了自己一遍:“努力一定有回报吗?”会的,一定会有!出乎意料,这次的答案极其肯定。  有人说梵高去法国散心时灵感闪现,才有了世界名画《向日葵》;有人说贝多芬邂逅爱情时灵感火花骤现,才有了世界名曲《致爱丽丝》。由此看来,成功似乎源于那一瞬的灵感。但是,如果梵高没有整月沉迷于画画,如果貝多芬没有对音乐炽
期刊
本文的行文思路,或者说作者对雨的感情的思绪之网撒得很开,总体上是由远到近,由物及人。时间上从远古时期、太初有字写到亡宋之痛乃至今天的公寓;空间上从远隔万水千山的海外写到大陆乃至宝岛;人生体验上从少年的“红烛昏沉”写到中年的洞明人生乃至沧桑过后晚年的白头体悟。内容上写雨,按“雨”——“冷雨”——“嗅嗅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听听那冷雨”——渴望那冷雨(基于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盼望基
期刊
生活总不乏心灵鸡汤。  从小到大,学生的脑海中总被灌输着包装各异但实质相同的话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仿佛只要努力,就能成就人生。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被无数人视为座右铭,并一直勉励自己砥砺前行。百分之一的灵感在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大多数人或许也曾幻想自己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中国人对山水的依恋似乎是天生的,背起行囊,我们走过了“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走过了“平沙莽莽黄入天”的大漠,走过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自古以来,描写旅行的名篇不胜枚举,例如柳永的《永州八记》,张岱的《西湖梦寻》……寄情山水,似乎成为了我们诗意的生活习惯。而关于旅行游记、风土人情的文章,我们在写作中也常常涉及。  你最难忘的景致是哪一处?它可以是名山大川,也可
期刊
“蕴藉”一词来自中国古典文论。蕴藉的语言,主要指文学作品,“思想愈隐蔽愈好。”记叙文写作中“蕴藉”是指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语言特点,怎样才能使记叙文做到语言蕴藉呢?  一、把思想感情寓于描述中  写文章要把满腔的感情用内敛委婉的方式,把所要表达的意思烘托暗示出来,让读者透过辞面去理解。如柳宗元《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期刊
遠处,绵延的高山把夕阳的隔断,脚下的山谷被包裹在大片阴影之中,雾气弥漫整个山谷。山腰上有个小小的身影在移动,镜头拉近了,是一个旅游者。  “嗬,再找不到人家,今晚就露宿山头了。”旅游者嚷嚷着,吃力地用手中的树枝向前探,天已渐渐黑了,耳边不时传来野兽的吼叫,旅游者不禁打了个寒噤。  正当他准备继续攀爬过,一丝哭声传到了他的耳里,是个女人的哭声,令人毛骨悚然。旅游者握紧了双手,心里响起了鼓。  夕阳跳
期刊
山水如酒,山为槽,水为酿,醉我心智。徒步于山林古道之间,手足齐蹈,感受山林之乐。  游走了大半个中国,也难忘家乡的好景。若是去热闹的景区,便有了人间的嘈杂与喧闹,文明对山林的冲击,是对山林最大的破坏。而我,更愿远足于古道,探访古时的印记。  永乐古道,自古连接永嘉东南部与乐清中西部,承担着贸易流通的重要作用。它分布在浙江乐清的各山中,延绵不绝。一路风光秀丽,空气清新。途经许多自然村,黛瓦白墙,错杂
期刊
①夕阳西下,一抹残红拼命想抓住逐渐逝去的领地。远处,绵延不断的高山把夕阳的余晖隔断,脚下的山谷被包裹在大片阴影之中,一股氤氲的雾气翻滚着,如鬼魅一般,迅速弥漫整个山谷。(开篇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出人物的情趣、心境。)  ②山腰上有个小小的身影在移动,一下一下,似乎很努力地向上攀,镜头拉近了,我们可以看清,是一个探险者。(让人物先处于远景的位置,然后推动镜头,逐渐清晰,符合读者的认识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