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楼窗开 清风徐来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I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叶窗、平开窗,木质窗、铝合窗,方窗、圆窗,有框窗、无框窗……窗,无处不在。人的内心世界也有很多扇窗,有些窗扇全开,有些半掩,有些漏一夹缝,有些紧闭,有些只画了个窗形尚未修建。心窗,无所谓大小,有所谓的是经历流年而不腐。
  在林徽因的笔下,窗象征着人生中一种无法逃脱的限制、束缚,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隔离了外部世界的精彩,更是在精神上隔断了现实与理想,阻断了一个人对无限可能的幻想和追求;在钱钟书笔下,窗象征着占有、接纳和享受,是人类满足物质享受后更高的精神需求,它启悟人回归自我,审视内心。因此,作为装饰物甚至是遮挡物的窗,在不同作者的笔下也获得了不同的意義上的升华。
其他文献
天渐短了,云渐淡了,冬天悄悄来临了。  清晨我望向窗外,白茫茫一片,以为是看错了,轻轻推开窗,抖落下一树白梅,煞是惊讶,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堆白雪。也难怪我认错,这院子中不都是奶奶种的梅树吗?  奶奶已过七旬,却风骨犹存。想当年,她可是这方圆十里有名的戏骨,白如雪的面颊,弯如月的眉梢,细如枝的手臂,不知迷醉了多少人,多少心。奶奶善古筝,喜唱戏,爱白梅,或由于她姓白,或由于她性子干练,她对白梅情有独钟
期刊
话题导入  描写是基本的表达方式之一,它是对人物的外形、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描写要求目的明确,特点突出,具体生动。只有这样,才能逼真地再现客观事物,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描写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许多种类。一般说来,根据描写对象,可以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根据描写角度,可以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
期刊
山水如酒,山为槽,水为酿,醉我心智。徒步于山林古道之间,手足齐蹈,感受山林之乐。(开篇文辞精致典雅,“山为槽,水为酿”的比喻颇具匠心。)  游走了大半个中国,也难忘家乡的好景。若是去热闹的景区,便有了人间的嘈杂与喧闹,文明对山林的冲击,是对山林的最大破坏。而我,更愿远足于古道,探访古时的印记。  永乐古道,分布在浙江乐清的各山中,延绵不绝。一路风光秀丽,也途经许多自然村。旖旎的风光,是古代劳动人民
期刊
注意事项  1.虚构时应大胆想象,同时集中生活素材。选择最佳角度突出中心。反映生活的真实。虚构时,要敢于创设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形象,要积极主动地使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  2.虚构时应结合真实的细节,使文章形象具体。血肉丰满。这里的“真实”,就是指你写的人和事让读者一看就是深信不疑的,不能让人看出你是在刻意虚构。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学生必须具有领悟生活的能力和洞察社会的睿智,能以感同身受的
期刊
最近《苏东坡》这部纪录片频繁刷爆朋友圈,该纪录片简短而精美,只有六集,每集不足半小时,却内容丰富、底蕴深厚。  六集纪录片《苏东坡》,从文学、艺术、美食、情感等多个维度出發,多层面、多角度解读苏轼生命感悟、精神嬗变和艺术升华的过程以及“东坡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古往今来,没有哪一个文人,能如苏轼一样,从文章到诗词到书法,每种成就都登峰造极;也没有哪一位古人,能像子瞻一样,一生仕途
期刊
当大地披上嫩绿的外衣,鸟儿欢快的啼叫声唤来了魅力四射的春雨,雨滴滴答答洒落在屋顶上,似钢琴家在演奏世界名曲,很容易让人忘却身心的疲惫。这,是自然的力量。  春雨最洒脱,来得快,去得也快,受它的感染,自然真是绿。枝头春意闹,粉了桃花,黄了蒲公英,蓝了婆婆纳……一片五彩斑斓,这可忙坏了辛勤的蜜蜂与爱美的蝴蝶。  在薄雾弥漫的早晨,故意放慢了脚步,让疲惫的身子在微凉的晨风中渐渐苏醒,走过花坛,惊奇地发现
期刊
【事件概述】  微信朋友圈拉票现象日益突出:音乐天使、游泳之星、未来画家……父母们在各种群里广泛拉票的同时,通常不忘送上红包对投票者表示感谢。更有甚者,不惜花重金请刷票公司投票。《光明日报》为此于2017年7月11日发表文章《放弃变味的朋友圈拉票,莫为孩子造虚假胜利》,直击不利于孩子成长的“虚假胜利”。  【多维视点】  1.走样变形的微信拉票,是对社會公平正义的破坏。输赢只是结果,评比重在参与的
期刊
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耀眼的名字之一。他的作品反映了美国人所特有的一种寓于行动中的精神,即勇敢、直率以及坚定的独立精神。  海明威的小说创作确是直接的,但并不是简单平淡的,尤其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上。  海明威的代表作品《老人与海》,通过人与自然的斗争,表现了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的主题,圣地亚哥在同象征厄运的鲨鱼斗争中虽然失败了,但他并没有在厄运面前屈服,海明威高呼:“一个人并不
期刊
当红包成了拉票的筹码时,感情不再纯粹,结果也只会尽失公正;当规矩成了漠视的对象时,底线不再坚挺,道德也只能愈行愈远。是什么,让“微信拉票乱行”风生水起?是漠视规矩,没有底线,才造成此番乱象。  “秩序之用便在于唤醒人心中的理性灵魂。”家长的拉票刷票行为,无疑丧失了这份理性精神。为何要举办多种活动?为何要面向社会广泛吸引投票?其初衷难道不是为了让结果更公正、更符合孩子的真实愿望吗?  拉票刷票行为背
期刊
杨芳为9岁女儿拉票,每天投3票。第三次发出微信红包拉票时,郭成文一看,需关注一个公司公众号,才能进入投票通道,郭成文退出了公众号。随后一周多,群里几个同学不约而同地为其子女拉起了票,郭成文和他们发生了争执,被踢出了微信群。  微信群本来是交流信息、探讨问题、分享知识、亲朋好友联系的平台。但是,现在不少人使用微信的目的已经变了——为自己谋利益。而微信里最烦人的一件事就是一些人为自己的子女或亲朋好友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