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写作技法初探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de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行文思路,或者说作者对雨的感情的思绪之网撒得很开,总体上是由远到近,由物及人。时间上从远古时期、太初有字写到亡宋之痛乃至今天的公寓;空间上从远隔万水千山的海外写到大陆乃至宝岛;人生体验上从少年的“红烛昏沉”写到中年的洞明人生乃至沧桑过后晚年的白头体悟。内容上写雨,按“雨”——“冷雨”——“嗅嗅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听听那冷雨”——渴望那冷雨(基于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盼望基于故乡那“六角形的白雨”(对文化之根的追寻和永恒理想的追求)的思路展开。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纵的历史感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抒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虽然题目是“听听那冷雨”,但作者描写雨却不限于听觉,而是动用了多种感官,“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不同感官感受到的雨是不同的,具体如下:
  视觉: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点点滴滴、滂滂沱沱
  嗅觉: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蚯蚓和蜗牛的腥气
  触觉:天潮潮,地湿湿
  味觉:舔舔吧,那冷雨
  听觉: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
  在修辞技巧方面,作者多次运用了比喻。例如描写美国的那一段,他用人的五官来比喻天的蓝、地的红以及云的白;在描写竹楼的雨声中,用瀑布来比喻急雨,用碎玉来比喻密雪。
  作者也多次运用到了对偶。例如描写雪的时候用“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另外,作者很擅长虚实的转化以及整齐的排比。例如:“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
  在文章中,最令人感到有韵致的是和谐的叠词的运用。例如,“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这句运用叠词,表现了雨的形态、气势、声音,同时具有音韵之美,读来自有节奏感,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以及对中华文字的喜爱、引之为傲的心情。又如,“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此句中“滴滴点点滴滴”,还有“摇摇”,在叠音的同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聽雨的感受比作听母亲哼唱催眠童谣,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雨的节奏细密。
  本文所选的意象,如“杏花、春雨、江南”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用的意象,是优美风格的典型代表。这不但增加了文章的美感,而且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意蕴。文章还从汉字“雨”来分析表意文字的优越性,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溢于言表。
  本文最重要的意象还是“雨”。雨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各种各样的雨态以及下雨时风声雨声、电闪雷鸣的气势和声色等,很容易使文人墨客触景生情,涌动文思,所以杜甫有“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的诗句。
  余先生在台湾厦门街住了20年,他在梦里寻根寻了20年。他总说自己是厦门人,是江南人,他日夜思念“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杏花春雨;思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江南。所以他把“雨”这一中国传统意象纳入文章,写出这一散文名篇。
  古代诗文是中国文化里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文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听听那冷雨》多处引用古诗文,引用的方式多种多样,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直接引用诗句。
  (1)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其中“荡胸生层云”引自杜甫《望岳》,“商略黄昏雨”引自姜夔《点绛唇》。
  (2)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来中国。“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出自王维《终南山》。此处配合上下文意,将美国西部的干旱景象与诗词中祖国的文化山水做了强烈的对比。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位作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后旁征博引,水到渠成的功力。
  (3)疏雨滴梧桐。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说道,(孟浩然)闲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句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嗟其清绝,咸阁笔不复为继。他的这两句诗之所以能够技压群芳,就是因为表现出了他自己的人生境界。微云、河汉、疏雨、梧桐,均是平常之物,而诗人把这四种物象由两个动词巧妙地串连起,组成一幅静谧清幽的秋夜画面。余光中引此“清绝”之句以证自己的“凄凉”“凄清”“凄楚”再妥帖不过。
  2.间接引用诗句。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
  这里化用了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顺着“三番五次”而一打、两打、三打,自然而机巧地化用蒋捷《虞美人》的词句。妙的是读来并不觉得是刻意的人工嫁接,而是浑然天成地糅合在一起。典雅华丽之中又带着浓浓的惆怅哀痛。这种运用使文章的人文气息浓厚,值得学习。
  3.间接引用古文。
  王禹偁在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岂不像住在竹筒里面,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
  这里化用了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敲在竹瓦上的雨声特别富有古典趣味,令人联想到文人的雅事逸兴。这段描写虽然引用典故,但文白交错且自然流畅,读者即使未曾读过《黄冈竹楼记》,也能够理解文本的内容。由于有丰富的引用,文章语言显得精练、含蓄、典雅。
其他文献
山水如酒,山为槽,水为酿,醉我心智。徒步于山林古道之间,手足齐蹈,感受山林之乐。(开篇文辞精致典雅,“山为槽,水为酿”的比喻颇具匠心。)  游走了大半个中国,也难忘家乡的好景。若是去热闹的景区,便有了人间的嘈杂与喧闹,文明对山林的冲击,是对山林的最大破坏。而我,更愿远足于古道,探访古时的印记。  永乐古道,分布在浙江乐清的各山中,延绵不绝。一路风光秀丽,也途经许多自然村。旖旎的风光,是古代劳动人民
期刊
注意事项  1.虚构时应大胆想象,同时集中生活素材。选择最佳角度突出中心。反映生活的真实。虚构时,要敢于创设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形象,要积极主动地使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  2.虚构时应结合真实的细节,使文章形象具体。血肉丰满。这里的“真实”,就是指你写的人和事让读者一看就是深信不疑的,不能让人看出你是在刻意虚构。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学生必须具有领悟生活的能力和洞察社会的睿智,能以感同身受的
期刊
最近《苏东坡》这部纪录片频繁刷爆朋友圈,该纪录片简短而精美,只有六集,每集不足半小时,却内容丰富、底蕴深厚。  六集纪录片《苏东坡》,从文学、艺术、美食、情感等多个维度出發,多层面、多角度解读苏轼生命感悟、精神嬗变和艺术升华的过程以及“东坡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古往今来,没有哪一个文人,能如苏轼一样,从文章到诗词到书法,每种成就都登峰造极;也没有哪一位古人,能像子瞻一样,一生仕途
期刊
当大地披上嫩绿的外衣,鸟儿欢快的啼叫声唤来了魅力四射的春雨,雨滴滴答答洒落在屋顶上,似钢琴家在演奏世界名曲,很容易让人忘却身心的疲惫。这,是自然的力量。  春雨最洒脱,来得快,去得也快,受它的感染,自然真是绿。枝头春意闹,粉了桃花,黄了蒲公英,蓝了婆婆纳……一片五彩斑斓,这可忙坏了辛勤的蜜蜂与爱美的蝴蝶。  在薄雾弥漫的早晨,故意放慢了脚步,让疲惫的身子在微凉的晨风中渐渐苏醒,走过花坛,惊奇地发现
期刊
【事件概述】  微信朋友圈拉票现象日益突出:音乐天使、游泳之星、未来画家……父母们在各种群里广泛拉票的同时,通常不忘送上红包对投票者表示感谢。更有甚者,不惜花重金请刷票公司投票。《光明日报》为此于2017年7月11日发表文章《放弃变味的朋友圈拉票,莫为孩子造虚假胜利》,直击不利于孩子成长的“虚假胜利”。  【多维视点】  1.走样变形的微信拉票,是对社會公平正义的破坏。输赢只是结果,评比重在参与的
期刊
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耀眼的名字之一。他的作品反映了美国人所特有的一种寓于行动中的精神,即勇敢、直率以及坚定的独立精神。  海明威的小说创作确是直接的,但并不是简单平淡的,尤其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上。  海明威的代表作品《老人与海》,通过人与自然的斗争,表现了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的主题,圣地亚哥在同象征厄运的鲨鱼斗争中虽然失败了,但他并没有在厄运面前屈服,海明威高呼:“一个人并不
期刊
当红包成了拉票的筹码时,感情不再纯粹,结果也只会尽失公正;当规矩成了漠视的对象时,底线不再坚挺,道德也只能愈行愈远。是什么,让“微信拉票乱行”风生水起?是漠视规矩,没有底线,才造成此番乱象。  “秩序之用便在于唤醒人心中的理性灵魂。”家长的拉票刷票行为,无疑丧失了这份理性精神。为何要举办多种活动?为何要面向社会广泛吸引投票?其初衷难道不是为了让结果更公正、更符合孩子的真实愿望吗?  拉票刷票行为背
期刊
杨芳为9岁女儿拉票,每天投3票。第三次发出微信红包拉票时,郭成文一看,需关注一个公司公众号,才能进入投票通道,郭成文退出了公众号。随后一周多,群里几个同学不约而同地为其子女拉起了票,郭成文和他们发生了争执,被踢出了微信群。  微信群本来是交流信息、探讨问题、分享知识、亲朋好友联系的平台。但是,现在不少人使用微信的目的已经变了——为自己谋利益。而微信里最烦人的一件事就是一些人为自己的子女或亲朋好友拉
期刊
百叶窗、平开窗,木质窗、铝合窗,方窗、圆窗,有框窗、无框窗……窗,无处不在。人的内心世界也有很多扇窗,有些窗扇全开,有些半掩,有些漏一夹缝,有些紧闭,有些只画了个窗形尚未修建。心窗,无所谓大小,有所谓的是经历流年而不腐。  在林徽因的笔下,窗象征着人生中一种无法逃脱的限制、束缚,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隔离了外部世界的精彩,更是在精神上隔断了现实与理想,阻断了一个人对无限可能的幻想和追求;在钱钟书笔下,
期刊
努力一定有回报吗?  这个问题应该困扰过很多人,我也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有过动摇和犹豫。在我提笔前,我又问了自己一遍:“努力一定有回报吗?”会的,一定会有!出乎意料,这次的答案极其肯定。  有人说梵高去法国散心时灵感闪现,才有了世界名画《向日葵》;有人说贝多芬邂逅爱情时灵感火花骤现,才有了世界名曲《致爱丽丝》。由此看来,成功似乎源于那一瞬的灵感。但是,如果梵高没有整月沉迷于画画,如果貝多芬没有对音乐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