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在游戏中,幼儿通过对玩具、物品的摆弄和操作,其语言、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都频繁发生,有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对于这种“玩具”“物品”,我们可以理解为“游戏材料”。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教师是游戏材料的决定者、制作者、提供者,但是从对幼儿游戏状况的观察中,我们还是会发现由于游戏材料提供不当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思考教师在游戏材料提供中所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把这种不足加以改善,对我的成长很重要。
问题一:游戏材料提供数量过多,干扰幼儿的选择
幼儿尚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鲜艳的色彩、奇特的形状、多变的花样更会吸引他们的眼球,这些材料的外在属性都或多或少地刺激着幼儿的感官。根据对幼儿游戏的观察,我发现这种大量提供的游戏材料,有时候干预了幼儿的选择和判断。
案例一:一次娃娃家游戏正在进行,小袋鼠家的“妈妈”林林今天想为宝宝过生日,为了好好庆祝,她准备去市场买一份生日蛋糕,回来请大家做客。当她把娃娃安排妥当,来到市场时,先挑了几块蛋糕,随即她看到可以用来切开的水果也很好玩,于是又拣每种水果买了一样,后来还买了捏起来“呱呱”叫的小蔬菜回家。到家以后,她开始切水果,开了又合,合了再切,如此重复,把蛋糕和庆祝生日的事忘得精光,到游戏结束时,她的家里瓜果蔬菜滚作一团。
可见,过于丰富的东西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而忘记自己原先的目的。从林林的例子可以看出,原本可以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创造性的“庆祝生日”的想法由于受到其他游戏材料的视觉刺激,而演变成了区角游戏中的动手活动,这不是我们投放游戏材料的初衷。此时的玩具材料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效益,甚至还妨碍、干扰了幼儿游戏水平的发展。
应对策略:根据幼儿需求,逐步丰富材料内容
对于幼儿游戏材料的投放,我们有时候显得比较操之过急,甚至在刚开学时就通过紧张的思考,争取把这学期的游戏计划都制定好,游戏材料都投放好,殊不知,这让我们在日后的游戏指导中能动性大大降低,还分散了幼儿的注意力。而现实是,一学期都不更换游戏内容和材料的班级大有人在。其实,往游戏中输送新的血液,投放新材料或是更换部分材料对一个有心的教师来说并不是十分困难,要知道,那些幼儿以前使用过,已经淡忘的玩具在适当的时候出现,仍可以成为他们心目中的新玩具。对于那些使用已久的玩具,我们应该考虑当幼儿不再“需要”它们时,把它更换掉。如此投放与更换并存,及时填补幼儿需求的空缺,就像是源头活水,幼儿取之不尽。
问题二:对幼儿需求不了解,容易造成主观臆断
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知识经验各不相同,所以他们表现出来的角色游戏水平也因人而异。教师作为儿童初期的启蒙者,虽然每周大部分时间都和孩子们相处在一起,但孩子们在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都是片面的,在别的环境中很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的,所以教师全面了解孩子发展的需求,更或者说是了解每个孩子发展的需求是很难达到的,在缺乏深刻了解的前提下,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有时候显得较为主观、随意。由于工作时间有限,对孩子的预知能力还比较薄弱,对幼儿发展需求还处于探知积累阶段,在活动中的随意性就更强了。这个道理涉及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对幼儿游戏材料投放的思考。
案例二:有一次,我在参观邻班游戏中,看到他们的孩子牛奶站的游戏玩得特别有意思,那是一个无人场景,墙上有老师制作的一头大大的奶牛,幼儿在取牛奶时自得其乐地跟墙上的大奶牛说话,很有创造性。回到班上,我构思我们班是不是也来一个无人场景,于是决定把菜场卖菜的两名幼儿安排到其他的游戏中,又亲自动手制作了一位非常可爱的小鹿哥哥,投放到菜场中。通过观察,孩子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亲密地和小鹿哥哥说话,只是很机械地自言自语“我来买条鱼”,然后拿几条小鱼就走了,这让我感到严重的危机感,菜场的设立还有必要吗?这不是演化成单一的取物处了吗?可见幼儿如果对这种新鲜事物缺乏经验,没有兴趣,也没有需求,教师在引导上下多少工夫都是徒劳。
应对策略:长期观察,了解幼儿真实需求,对症下药
从这个失败的例子可以看出,我的材料投放与幼儿游戏情节发展联系不明显,这不是他们的意愿,而是我假想的意愿。可见观察幼儿行为、探究其心理、了解幼儿真实需求的必要性。维果茨基认为,幼儿的心智发展中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教育应当定位于幼儿现有心智发展状态的“最近发展区”,不应是幼儿实际达到的心智发展水平。我现在也许还不能够深入理解他的观点,但我想,我们对待教育这个问题,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指望三年就把一个个孩子培养成为全国最优秀的儿童。可能对我们来说,长期有效的对幼儿的观察,才是最行得通的,也是随时随地可取的,了解“孩子的今天”远比了解“孩子”显得更简单、更实用,更便于我们对症下药。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幼儿园)
问题一:游戏材料提供数量过多,干扰幼儿的选择
幼儿尚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鲜艳的色彩、奇特的形状、多变的花样更会吸引他们的眼球,这些材料的外在属性都或多或少地刺激着幼儿的感官。根据对幼儿游戏的观察,我发现这种大量提供的游戏材料,有时候干预了幼儿的选择和判断。
案例一:一次娃娃家游戏正在进行,小袋鼠家的“妈妈”林林今天想为宝宝过生日,为了好好庆祝,她准备去市场买一份生日蛋糕,回来请大家做客。当她把娃娃安排妥当,来到市场时,先挑了几块蛋糕,随即她看到可以用来切开的水果也很好玩,于是又拣每种水果买了一样,后来还买了捏起来“呱呱”叫的小蔬菜回家。到家以后,她开始切水果,开了又合,合了再切,如此重复,把蛋糕和庆祝生日的事忘得精光,到游戏结束时,她的家里瓜果蔬菜滚作一团。
可见,过于丰富的东西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而忘记自己原先的目的。从林林的例子可以看出,原本可以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创造性的“庆祝生日”的想法由于受到其他游戏材料的视觉刺激,而演变成了区角游戏中的动手活动,这不是我们投放游戏材料的初衷。此时的玩具材料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效益,甚至还妨碍、干扰了幼儿游戏水平的发展。
应对策略:根据幼儿需求,逐步丰富材料内容
对于幼儿游戏材料的投放,我们有时候显得比较操之过急,甚至在刚开学时就通过紧张的思考,争取把这学期的游戏计划都制定好,游戏材料都投放好,殊不知,这让我们在日后的游戏指导中能动性大大降低,还分散了幼儿的注意力。而现实是,一学期都不更换游戏内容和材料的班级大有人在。其实,往游戏中输送新的血液,投放新材料或是更换部分材料对一个有心的教师来说并不是十分困难,要知道,那些幼儿以前使用过,已经淡忘的玩具在适当的时候出现,仍可以成为他们心目中的新玩具。对于那些使用已久的玩具,我们应该考虑当幼儿不再“需要”它们时,把它更换掉。如此投放与更换并存,及时填补幼儿需求的空缺,就像是源头活水,幼儿取之不尽。
问题二:对幼儿需求不了解,容易造成主观臆断
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知识经验各不相同,所以他们表现出来的角色游戏水平也因人而异。教师作为儿童初期的启蒙者,虽然每周大部分时间都和孩子们相处在一起,但孩子们在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都是片面的,在别的环境中很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的,所以教师全面了解孩子发展的需求,更或者说是了解每个孩子发展的需求是很难达到的,在缺乏深刻了解的前提下,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有时候显得较为主观、随意。由于工作时间有限,对孩子的预知能力还比较薄弱,对幼儿发展需求还处于探知积累阶段,在活动中的随意性就更强了。这个道理涉及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对幼儿游戏材料投放的思考。
案例二:有一次,我在参观邻班游戏中,看到他们的孩子牛奶站的游戏玩得特别有意思,那是一个无人场景,墙上有老师制作的一头大大的奶牛,幼儿在取牛奶时自得其乐地跟墙上的大奶牛说话,很有创造性。回到班上,我构思我们班是不是也来一个无人场景,于是决定把菜场卖菜的两名幼儿安排到其他的游戏中,又亲自动手制作了一位非常可爱的小鹿哥哥,投放到菜场中。通过观察,孩子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亲密地和小鹿哥哥说话,只是很机械地自言自语“我来买条鱼”,然后拿几条小鱼就走了,这让我感到严重的危机感,菜场的设立还有必要吗?这不是演化成单一的取物处了吗?可见幼儿如果对这种新鲜事物缺乏经验,没有兴趣,也没有需求,教师在引导上下多少工夫都是徒劳。
应对策略:长期观察,了解幼儿真实需求,对症下药
从这个失败的例子可以看出,我的材料投放与幼儿游戏情节发展联系不明显,这不是他们的意愿,而是我假想的意愿。可见观察幼儿行为、探究其心理、了解幼儿真实需求的必要性。维果茨基认为,幼儿的心智发展中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教育应当定位于幼儿现有心智发展状态的“最近发展区”,不应是幼儿实际达到的心智发展水平。我现在也许还不能够深入理解他的观点,但我想,我们对待教育这个问题,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指望三年就把一个个孩子培养成为全国最优秀的儿童。可能对我们来说,长期有效的对幼儿的观察,才是最行得通的,也是随时随地可取的,了解“孩子的今天”远比了解“孩子”显得更简单、更实用,更便于我们对症下药。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