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丁有寬先生在他的“读写结合”试验中指出: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那么以文章为载体,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三者融为一体。
多文本阅读教学是相对于传统单文本阅读教学而提出的新概念,即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的学习方式。在阅读中,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将读与写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多文本阅读,对文章的谋篇布局、表现手法、细节描写、修辞运用等形成鲜明的认识,将阅读感受与体会及时转化为“写”的实际能力。
一、谋篇布局之巧妙
所谓谋篇布局就是安排文章的结构,按顺序组织材料。对于小学生来说,总分式结构是最常用,也是最容易掌握的。总分式结构一般又细分为:总分总、总分、分总。
总分总结构就是“总起——分述——总结”,比如《桂林山水》《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庐山的云雾》都是总分总结构的写景文章。在教学时让学生思考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从哪些方面写了景物特点?从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或句子,然后写在表格中。对比发现,这几篇文章的结构是一样的,都是先对一个地方特点的总述,再用详细的例子来说明特点,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总分总”结构有一个直观形象而清晰的概念。分析完四篇课文的结构后,可以让学生进行练笔,用“总分总”的结构写一处景物。
文章的篇章结构还有很多:比如《颐和园》《黄果树瀑布》《秋天的公园》《龟山汉墓参观记》都是“移步换景”的写法。《草船借箭》中的“借”《哪吒闹海》中的“闹”,《天上偷来的火种》里边的“偷”《将相和》里边的“和”这样从课题的“题眼”入手的教学使学生又掌握了一种写作的篇章结构——“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
二、表现手法之灵活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小学语文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联想、想象、烘托、衬托(正衬、反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前后呼应、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比如“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阅读或写作托物言志的文章,要善于根据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表现其内在品质。一节多文本阅读课上,我把《梅花魂》《落花生》《白杨》《新叶》这四篇“托物言志”文章整合在一起,通过横向,纵向对比让学生感知到用“梅花”来表达出“顶天立地、不低头折节”的志向,借“花生”写出了默默奉献、不求名利的志向,通过写“白杨”表达了:要坚强不软弱,通过写“新叶”表达的“志向”是:人生,应该充满蓬勃、谦逊和勤恳、默默奉献……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秋天的怀念》《理想的风筝》《凡卡》等。这几篇文章有相同点,都有一些自然环境的描写,他们借助于自然环境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接受。这样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也可以加入一些环境的描写。总之,表现手法有很多,我们可以利用多文本阅读教学让学生灵活运用和掌握它们,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细节描写之生动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
我利用《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引导学生明白母爱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史铁生通过一个个细节描写了母爱,细节往往是不起眼。如文中的“挡、躲、扑、抓、忍、”等字词:母亲“挡”在窗前,是要挡住儿子看到落叶想要死的心。一个“躲”字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一片理解。母亲“扑”下去的一定是儿子想要去死的念头;“抓”住的是儿子想要死的念头,她想抓住儿子,怕他轻生;“忍”住儿子的抱怨;忍住儿子的病痛给自己的双重打击;更忍住病入膏肓的实情……所有这一切都是告诉儿子要“好好活”。从而感受母亲的深沉无私的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
品读完史铁生的细节,我又出示了《背影》《永远的歌声》《花边饺子里的爱》这三篇文章。让学生找出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让学生在读中悟,体会这些语句好在哪里。自然而然在作文中也运用上这些细节描写,把“读”的理解转化为“写”的训练。
从而把单篇课文教学时获得的散乱的知识系统化,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四、修辞运用之恰当
“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作文在追求立意新颖的同时,也必须追求语言的新鲜。如果能借助各种修辞手法来装点,那么文章语言就可以出新出奇增色添彩。
一次多文本阅读课上,我出示了老舍先生不同篇目中关于绿的描写片段。《林海》中“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吧?”。生动的比喻,有力的反问让我们的眼前浮现了那密密层层、深浅不一的“绿”。《五月的青岛》中“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联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短句的灵动,排比的运用使得绿色富有跳跃的节奏感和语言的音韵美。《风景区》中“河岸是绿的,高坡也是绿的。绿色一直接上了远远的青山。这种绿色使人在梦里也忘不了,像细致地染在心灵里。”。画面的切换,拟人的运用给了人无限的绿意和身临其境的感觉。《草原》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比喻的方式,展现了水墨山水画一般灵动的色彩……在多篇阅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练笔的环节,写一写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一抹色彩。跟以往单一的课堂小练笔不同,学生们学会了借鉴和积累,笔下的色彩更丰富,更有层次感。
多文本阅读教学,其目的是在于通过多个文本的学习,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营造了生态、开放的阅读环境,最大程度地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广泛地阅读中积累语言,掌握方法,让“写”变得更灵动、更细腻、更有温度……
本文系2017年河南省中小学多文本阅读实践研究专项课题《多文本阅读下读写结合有效性策略研究》(立项编号:dwbyd17020303)研究成果。
多文本阅读教学是相对于传统单文本阅读教学而提出的新概念,即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的学习方式。在阅读中,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将读与写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多文本阅读,对文章的谋篇布局、表现手法、细节描写、修辞运用等形成鲜明的认识,将阅读感受与体会及时转化为“写”的实际能力。
一、谋篇布局之巧妙
所谓谋篇布局就是安排文章的结构,按顺序组织材料。对于小学生来说,总分式结构是最常用,也是最容易掌握的。总分式结构一般又细分为:总分总、总分、分总。
总分总结构就是“总起——分述——总结”,比如《桂林山水》《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庐山的云雾》都是总分总结构的写景文章。在教学时让学生思考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从哪些方面写了景物特点?从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或句子,然后写在表格中。对比发现,这几篇文章的结构是一样的,都是先对一个地方特点的总述,再用详细的例子来说明特点,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总分总”结构有一个直观形象而清晰的概念。分析完四篇课文的结构后,可以让学生进行练笔,用“总分总”的结构写一处景物。
文章的篇章结构还有很多:比如《颐和园》《黄果树瀑布》《秋天的公园》《龟山汉墓参观记》都是“移步换景”的写法。《草船借箭》中的“借”《哪吒闹海》中的“闹”,《天上偷来的火种》里边的“偷”《将相和》里边的“和”这样从课题的“题眼”入手的教学使学生又掌握了一种写作的篇章结构——“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
二、表现手法之灵活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小学语文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联想、想象、烘托、衬托(正衬、反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前后呼应、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比如“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阅读或写作托物言志的文章,要善于根据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表现其内在品质。一节多文本阅读课上,我把《梅花魂》《落花生》《白杨》《新叶》这四篇“托物言志”文章整合在一起,通过横向,纵向对比让学生感知到用“梅花”来表达出“顶天立地、不低头折节”的志向,借“花生”写出了默默奉献、不求名利的志向,通过写“白杨”表达了:要坚强不软弱,通过写“新叶”表达的“志向”是:人生,应该充满蓬勃、谦逊和勤恳、默默奉献……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秋天的怀念》《理想的风筝》《凡卡》等。这几篇文章有相同点,都有一些自然环境的描写,他们借助于自然环境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接受。这样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也可以加入一些环境的描写。总之,表现手法有很多,我们可以利用多文本阅读教学让学生灵活运用和掌握它们,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细节描写之生动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
我利用《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引导学生明白母爱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史铁生通过一个个细节描写了母爱,细节往往是不起眼。如文中的“挡、躲、扑、抓、忍、”等字词:母亲“挡”在窗前,是要挡住儿子看到落叶想要死的心。一个“躲”字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一片理解。母亲“扑”下去的一定是儿子想要去死的念头;“抓”住的是儿子想要死的念头,她想抓住儿子,怕他轻生;“忍”住儿子的抱怨;忍住儿子的病痛给自己的双重打击;更忍住病入膏肓的实情……所有这一切都是告诉儿子要“好好活”。从而感受母亲的深沉无私的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
品读完史铁生的细节,我又出示了《背影》《永远的歌声》《花边饺子里的爱》这三篇文章。让学生找出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让学生在读中悟,体会这些语句好在哪里。自然而然在作文中也运用上这些细节描写,把“读”的理解转化为“写”的训练。
从而把单篇课文教学时获得的散乱的知识系统化,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四、修辞运用之恰当
“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作文在追求立意新颖的同时,也必须追求语言的新鲜。如果能借助各种修辞手法来装点,那么文章语言就可以出新出奇增色添彩。
一次多文本阅读课上,我出示了老舍先生不同篇目中关于绿的描写片段。《林海》中“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吧?”。生动的比喻,有力的反问让我们的眼前浮现了那密密层层、深浅不一的“绿”。《五月的青岛》中“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联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短句的灵动,排比的运用使得绿色富有跳跃的节奏感和语言的音韵美。《风景区》中“河岸是绿的,高坡也是绿的。绿色一直接上了远远的青山。这种绿色使人在梦里也忘不了,像细致地染在心灵里。”。画面的切换,拟人的运用给了人无限的绿意和身临其境的感觉。《草原》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比喻的方式,展现了水墨山水画一般灵动的色彩……在多篇阅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练笔的环节,写一写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一抹色彩。跟以往单一的课堂小练笔不同,学生们学会了借鉴和积累,笔下的色彩更丰富,更有层次感。
多文本阅读教学,其目的是在于通过多个文本的学习,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营造了生态、开放的阅读环境,最大程度地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广泛地阅读中积累语言,掌握方法,让“写”变得更灵动、更细腻、更有温度……
本文系2017年河南省中小学多文本阅读实践研究专项课题《多文本阅读下读写结合有效性策略研究》(立项编号:dwbyd1702030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