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认知冲突 激励探究意识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696895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经历与体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观察、分析、实践、合作等能力及探索的精神,初步形成统计的意识。
  4.通过调查、探究和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品尝到成功,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许多不同形状的学具,我们来个小比赛,怎样才能一眼看出正方形、圆各有几个呢?(学生操作后汇报交流)
  师: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统计方法真不错。同学们这么爱动脑筋,老师领你们去参观动物园的猴子山。
  2.多媒体演示动物园里的饲养员正在用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三种形状的饼干喂猴子。
  (1)师:你知道小猴子吃了三种形状的饼干各是多少块吗?为什么?
  (2)小组讨论: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统计呢?
  3.师:下面请小朋友再观看小猴吃饼干的情景,统计小猴子吃各种形状饼干的数量。(学生统计后交流展示)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统计的?
  4.师:请小朋友把统计的结果填在统计表中。看了这张表,你想说什么?
  二、深入探究
  1.师:小猴子吃饱了,它们玩得可开心了。(多媒体显示大猴子、小猴子跑来跑去玩耍的情景)饲养员想统计它们各自的只数,小朋友们愿意帮忙吗?下面小组合作,想怎样记录就怎样记录。
  师:来得及一只只画猴子吗?怎么统计?(生汇报略)
  师:进行统计时,小朋友认为既清楚又方便的符号都可以用来记录。
  2.师:刚才小朋友的表现很棒,每组都得到了许多学习用品,想知道哪一组是冠军小组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统计学习用品?(小组长报名称,组员进行统计,并填写统计表)
  师:经过统计,你能知道什么?
  3.师:今天的冠军小组,你们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
  三、课后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统计?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统计你感兴趣的内容吗?
  ……
  教后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一直兴趣盎然,很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我觉得这堂课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源于生活情境
  课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猴吃饼干”故事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很好地体验“生活数学”;课中让学生统计学习用品的数量,确定本节课的冠军小组,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课后作业让学生统计感兴趣的内容,使数学回归生活。整堂课的教学都是在创设的情境中完成的,使学生领悟到统计的范围很广,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然后让学生通过统计图和统计表获取信息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爱数学的情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统计过程
  要使学生逐步建立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本节课我安排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统计内容,从静态到动态,让学生经历两种不同的情境,掌握应用不同的统计方法。课始“小猴吃饼干”是一个静态的情境统计,所以我采用分类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分类记录。当学生统计猴子只数发生矛盾冲突时,产生用符号来表示统计过程的需要,进而逐步完善和丰富统计方法。这样既让学生动手,又简单明了地展示统计的结果,便于学生收集和整理数据。课中确定冠军小组是一种动态的情境统计,所以我让学生用报记的方法进行统计。虽然之前收集数据时碰到了一些困难,但最后学生通过同桌合作很快地解决了问题,并且有学生能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经过分析后做出决策,给同学提建议。这样就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3.探究统计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本课教学中,我创设了一系列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探索不同的统计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并在交流中优化统计方法,最后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对事情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这样就把学习空间留给了学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他文献
“一切皆有可能”,这是某体育品牌的广告语。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没有激情的行程”,不正是这句话的完美注释吗?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执行预设的教案,展开预设的程序,对学生的要求是对预设的标准答案的顺应和认同。这是一种“牵引式”的教学,学生很少有思维火花的碰撞,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因而学习是枯燥
随着新课标的理念不断得到落实,我们惊喜地发现,当我们努力把新的理念落实到课堂中去时,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了生机和乐趣,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追求。于是课堂成为孩子们想象的世界、创造的天堂,成了孩子们好学、善思的乐园。课堂给了孩子们一片发展的天空。  一、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飞翔  在课堂教学中,应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有价值的课堂提问,毫不吝色地把合作
著名数学家徐利治先生提出,直观就是借助经验、观察、测试或类比联想所产生的,对事物关系直接的感知与认识,通过直观能够建立起人对自身体验与外物体验的对应关系。可见,直观是一种感知,是一种有洞察力的定式。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认识过程是从具体感知到抽象概括的过渡。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辩证统一。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使用直观形象的教
[摘 要]数学探究活动,教师唯有深研教学内容,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实现师、生、教材、编者的多边和谐互动;唯有选材有度、拓展学法、学情有效,探究活动方能适度;唯有把握学情,让外因、活动、技能有效,效果方能突出。  [关键词]数学教学 探究活动 有度 有法 有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9-033  探究亦称发现学习,合作探究则指
[摘 要]对学生来说,理解算理比掌握计算方法更重要。一年级计算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看算式、讲故事”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学生说、编故事来展现他们的思维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使他们真正懂得算理。  [关键词]算式;故事;算理;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5-0037-02  一、课前思考  数学是思维的体
[摘 要]直观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数学学习不能仅停留在直观操作的层面,还要上升到数学思考的层面,使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直观操作 理性 三边关系 三角形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8-035  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数学比较枯燥,内容比较乏味。新课标提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直
[摘 要]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以直观形象的生活资源为素材,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尊重学生,既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又给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成效。  [关键词]尊重 学生 激活 思维潜能 提高 成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5-029  教学片断:  师:量得长方形的长
[摘 要]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在经历了数学活动后,学生间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也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以基于经验积累差异的数学活动评价理念为引领,找准实施经验积累差异的数学活动契机,通过多元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的价值,促进经验积累差异中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化,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从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教师在教学中要突显“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体现“以学为中心”的思想,既让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又使数学教学更具生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自由探究 开展练习 回顾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34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堂中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与交流,展现了一种主人翁的姿态,使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39页第7题:一个圆柱形油桶,内底面直径是40厘米,高是50厘米。(1)它的容积是多少?(2)如果1升可装柴油0.85千克,这个油桶可装柴油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以前,在每次课堂练习中,学生都是这样解答:  (1)3.14×(40÷2)2×50=62800(立方厘米)=62.8(升)  (2)0.85×62.8=53.38(千克)≈53(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