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三重价值向度

来源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1118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奋斗目标,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现实使命与世界眼光.它蕴含传统智慧、价值逻辑、世界影响,包括三重价值向度,一是国家层面:家国情怀的时代表达,是辉煌文明和近代国情的传承与催生;二是个人层面: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主张人民是中国梦的实践者与中国梦成果的分享者;三是世界层面:天下大同的价值追求,旨在阐释中国与世界和合共生、相连相通、休戚与共.
其他文献
“讲好中国故事”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而言,具有增强教学话语时代性、提升课程教学吸引力、强化思政课程影响力等积极意义.同时教师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思政教学实践中,也存在偏重宏大叙事、强调教师主体、倚重课堂教学、缺乏叙事能力等现实阻碍.高校思政课教师还应通过转化叙事角度、丰富讲授主体、结合实践教学、提升叙事能力等方式,为“讲好中国故事”带动思政课教学效果提升构建有效路径,从而切实提高思政教学及全面育人的效率和质量.
本文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进行知识重构研究.课程内容设计上,将价值链理论融入传统人力资源知识体系,进行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架构;教学模式设计上,以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知识观、教学观、师生观为指导构建“项目式”教学实施方案.最终形成“新思维、双系统、多手段、全方位”的教学模式,以期满足高校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之要求.
选择性教育理念的提出伴随当前教育深度改革历程的演进而来,并进一步在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中发酵.结合当前小学教育专业改革的实际困难,以及选择性教育理念的未来价值,高校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小学教育专业改革方向,开展并落实基于选择性教育理念的课程改革方案,以生为本,给师以权,优化课程结构、内容、难度,真正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推动教育科学发展,让改革真正有益.
大学生“丧文化”是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态之一.虽然“丧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并非都是消极的,但仍然可能会导致大学生滋生悲观厌世的人生态度、出现政治信仰迷茫问题、助长消极颓废的社会心理等问题.针对大学生“丧文化”现象,要切实满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为大学生创造合理的宣泄渠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给予大学生以人文关怀,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