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语文教师不能因循守旧,应当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张扬学生的个性,以生活为源泉,以观察为渠道,强调体验,自由表达,张扬个性,说真话,吐真情。
【关键词】创设 写作情境 阅读 积累 鼓励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我认为习作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宽松的习作环境,激发他们习作的兴趣,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让他们畅所欲言,真正体验到学生习作的情趣,表达出他们内心的真情实感,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风采。
一、积累素材,做好铺垫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一旦脱离了生活,那么习作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了增强学生的语言和生活积累,避免出现望文生义和张冠李戴的现象,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注重积累——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名篇,积累课外读物中的美文,积累生活中的点滴观察,积累生活中的人和事……通过积累,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充足的材料,写作思路也随之变得开阔起来,一旦有机会表达,他们就会将平时的积累灵活生动地运用于写作实践中,使习作成为有木之本、有源之水。
为了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人)事,吐真情,我们平时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热爱生活,去体验和感悟生活,养成留心观察、随时随地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这样一来,学生习作时就会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了,就不会是干巴巴的文字和传统的素材了。其实,大自然中可写的东西有许多,但如果不留心观察,许多值得写的内容也会擦肩而过。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置身其中,从而获得独特的感受,才能写出充满个性的习作来。众所周知,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习作内容的重要来源,学生通过阅读适合他们的各种书籍,不管诗歌、童话、寓言还是小说,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不管文学作品还是科普作品,也不管是国内作品还是国外作品,只要广泛地去阅读,就会拓宽他们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积累的素材也会更多,表达也会更丰富。
二、倡导主体意识,激发写作欲望
作文教学应多些弹性,少些禁锢;多些自由,少些束缚。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努力让学生进入角色,让写作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从而在强烈的自我需求中激活学生表达的欲望。例如让学生选择一种家乡的特产写两句广告词,以“我的家乡”为题撰写演讲稿,为班委会成员写就职演说辞等。让学生把丰富多彩的画面一个个展现出来,使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与学生情感相融合、作文与学生生活相连通、作文与学生个性展示相辉映,学生在属于自己的天空里无拘无束,自由奔放,可以写自己所看,写自己所做,写自己所想,写自己所感,学生感到作文实际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作文也是一种乐趣。这样作文真正成了学生的精神需要,于是,学生想写、愿写,也有话可写,也就能写出自己的特色,写出自己的风格。
三、走进生活空间,放飞学生灵性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蕴涵着无穷的写作资源。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开发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走进生活,使学生具体真切地感受,给学生思想一片飞翔的天空,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写生活。绚丽多彩的大自然和生活,最能拨动学生敏感的心弦,让其形成最佳心理驱动,从而让大自然的芳香、色彩汇成丰富生动的语汇在学生中流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想办法为学生创造一切体验生活的机会,寻求各种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投身到社会大潮流中,主动去感受和体验时代的脉搏。通过亲自参加社会实践而丰富生活体验,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天空下,才华尽显,个性张扬,自由地展开写作之翼,写出色彩纷呈的好文章。
四、互改互评,取长补短
学生完成作文后,及时进行批改,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的方法。然而过去只是教师批改,作文本上了了几句批语不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也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写作。培养学生自己批改作文的能力是作文教学改革,实施作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的目标。因此教师要想法设法激发学生的批改作文的兴趣。我们在作文讲评课上,常常采用教师面批,学生自批,小组互批甚至全班都参与的方式批改学生的作文。在批改过程中指导学生不仅仅是把不具体的地方补写具体,把不合适的地方修改过来,把多余的词句删掉,还要从文章的写作以及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中来评判优劣。例如,在一次以“体验”为话题的作文讲评课上,有一个同学写自己第一次“打的”的经历,这个学生只是写了自己乘坐出租车的高兴心情,却没有写出这种心情以外的东西。针对这篇作文,我们组织全班学生对此文进行讨论评析。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打的”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消费方式改变的一种全新的理念,也有的认为“打的”表现的是国家兴旺,人民富裕的一种表现形式等等。教师在这个环节上适当点拨,对学生审题立意的提高是大有帮助的。当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润色,既肯定优点,又指出不足,对作文进步快的同学予以表扬,对作文差的同学不是加以指责,而是选取文中精彩语句或段落加以表扬,这样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写作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自改、互改,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激励学生写出个性张扬的好文章。
总之,语文教师不能因循守旧,应当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充分相信我们的学生,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敢于大胆创新,设计新颖、灵活而又科学有效的教法,把习作变成学生愉快表达的需要,用手中的笔去描述五彩缤纷的世界,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风采。
【关键词】创设 写作情境 阅读 积累 鼓励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我认为习作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宽松的习作环境,激发他们习作的兴趣,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让他们畅所欲言,真正体验到学生习作的情趣,表达出他们内心的真情实感,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风采。
一、积累素材,做好铺垫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一旦脱离了生活,那么习作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了增强学生的语言和生活积累,避免出现望文生义和张冠李戴的现象,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注重积累——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名篇,积累课外读物中的美文,积累生活中的点滴观察,积累生活中的人和事……通过积累,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充足的材料,写作思路也随之变得开阔起来,一旦有机会表达,他们就会将平时的积累灵活生动地运用于写作实践中,使习作成为有木之本、有源之水。
为了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人)事,吐真情,我们平时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热爱生活,去体验和感悟生活,养成留心观察、随时随地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这样一来,学生习作时就会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了,就不会是干巴巴的文字和传统的素材了。其实,大自然中可写的东西有许多,但如果不留心观察,许多值得写的内容也会擦肩而过。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置身其中,从而获得独特的感受,才能写出充满个性的习作来。众所周知,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习作内容的重要来源,学生通过阅读适合他们的各种书籍,不管诗歌、童话、寓言还是小说,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不管文学作品还是科普作品,也不管是国内作品还是国外作品,只要广泛地去阅读,就会拓宽他们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积累的素材也会更多,表达也会更丰富。
二、倡导主体意识,激发写作欲望
作文教学应多些弹性,少些禁锢;多些自由,少些束缚。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努力让学生进入角色,让写作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从而在强烈的自我需求中激活学生表达的欲望。例如让学生选择一种家乡的特产写两句广告词,以“我的家乡”为题撰写演讲稿,为班委会成员写就职演说辞等。让学生把丰富多彩的画面一个个展现出来,使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与学生情感相融合、作文与学生生活相连通、作文与学生个性展示相辉映,学生在属于自己的天空里无拘无束,自由奔放,可以写自己所看,写自己所做,写自己所想,写自己所感,学生感到作文实际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作文也是一种乐趣。这样作文真正成了学生的精神需要,于是,学生想写、愿写,也有话可写,也就能写出自己的特色,写出自己的风格。
三、走进生活空间,放飞学生灵性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蕴涵着无穷的写作资源。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开发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走进生活,使学生具体真切地感受,给学生思想一片飞翔的天空,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写生活。绚丽多彩的大自然和生活,最能拨动学生敏感的心弦,让其形成最佳心理驱动,从而让大自然的芳香、色彩汇成丰富生动的语汇在学生中流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想办法为学生创造一切体验生活的机会,寻求各种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投身到社会大潮流中,主动去感受和体验时代的脉搏。通过亲自参加社会实践而丰富生活体验,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天空下,才华尽显,个性张扬,自由地展开写作之翼,写出色彩纷呈的好文章。
四、互改互评,取长补短
学生完成作文后,及时进行批改,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的方法。然而过去只是教师批改,作文本上了了几句批语不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也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写作。培养学生自己批改作文的能力是作文教学改革,实施作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的目标。因此教师要想法设法激发学生的批改作文的兴趣。我们在作文讲评课上,常常采用教师面批,学生自批,小组互批甚至全班都参与的方式批改学生的作文。在批改过程中指导学生不仅仅是把不具体的地方补写具体,把不合适的地方修改过来,把多余的词句删掉,还要从文章的写作以及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中来评判优劣。例如,在一次以“体验”为话题的作文讲评课上,有一个同学写自己第一次“打的”的经历,这个学生只是写了自己乘坐出租车的高兴心情,却没有写出这种心情以外的东西。针对这篇作文,我们组织全班学生对此文进行讨论评析。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打的”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消费方式改变的一种全新的理念,也有的认为“打的”表现的是国家兴旺,人民富裕的一种表现形式等等。教师在这个环节上适当点拨,对学生审题立意的提高是大有帮助的。当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润色,既肯定优点,又指出不足,对作文进步快的同学予以表扬,对作文差的同学不是加以指责,而是选取文中精彩语句或段落加以表扬,这样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写作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自改、互改,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激励学生写出个性张扬的好文章。
总之,语文教师不能因循守旧,应当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充分相信我们的学生,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敢于大胆创新,设计新颖、灵活而又科学有效的教法,把习作变成学生愉快表达的需要,用手中的笔去描述五彩缤纷的世界,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