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美食魅力 打造美好荧屏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oucao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河南卫视《老家的味道》节目秉承“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创作思路,以美食为载体,挖掘、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运用“电视 ”手段助力国家扶贫战略,在文化价值、思想内涵、节目形态方面成为电视节目的佳作。
  【关键词】电视节目;老家的味道;美食节目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成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重要指南,同时也是广播电视媒体宣传的重大主题主线。2018年作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国广播电视媒体依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新闻舆论使命,开展了广泛实践。2018年1月5日,河南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改版推出了大型美食文化节目《老家的味道》第三季。该档节目扎根中原,用平实的镜头发掘“老家河南”的美食魅力,溯源历史印记,追寻乡情记忆,蕴含着别样的文化价值;同时节目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传播主流价值观,以美食为媒,用小切口揭示大主题、用小人物展现大时代,宣传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老家的味道》贴近生活,充满人情,体现出“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创作思路,成为展现新时代精神风貌的电视佳作。

一、感受乡情乡味,传承豫菜文化


  物产丰富的河南,盛产多品种的特色农产品。《老家的味道》节目组将镜头对准了散落在乡村田野之中的特色食材,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为观众展现了包含乡音、乡情、乡味的影像图景。在第一期节目中,摄影师对卢氏鸡的饲养户王来红一路跟拍,画面中能飞起来的卢氏鸡、特点突出的卢氏绿壳鸡蛋,让人看后印象深刻。同时节目又通过旁白向观众介绍了卢氏鸡和所产鸡蛋的地域特色、营养价值。节目坚持用“原汁原味”的创作理念体现乡土食物本味,将槲包、橡子凉粉、小磨香油等寻常乡间美味的制作流程记录呈现,为观众勾勒出质朴的乡村景象,展现了乡土中国厚重的土地情结,塑造了电视荧屏上的“乡土文化”。
  《老家的味道》沿袭河南卫视整体的基调和文化品格,对美食文化的挖掘不仅仅停留在寻味家常上,还关注了传统豫菜和河南老字号题材。比如,慈禧太后夸赞“鲤鱼焙面”是“龙肉甘美华如玉,龙须焦脆细如丝”。这原本是劳苦人民餐桌上的奢望,现在已成为平民百姓的家常便饭。“煎扒鲭鱼”被康有为称赞为“味烹侯鲭”,其技法传入民间成为豫菜俗语“扒菜不勾英,汤汁自来黏”。节目营造出历史与现代的纵深交织,让观众在赏鉴美食的同时,仿佛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除此之外,邢家锅贴传世三代、沙家柴火卤牛肉薪火不熄、开封第一楼灌汤包童叟无欺等一系列老字号的故事,也向观众传递了生生不息的中华饮食文化精神。
  广播电视节目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來源,肩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和责任。近些年来,国家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把电视台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老家的味道》这档上星卫视的节目,扎根中原大地,立足中华饮食文化,具有相当的精神高度和文化厚度,为凸显河南文化,塑造河南形象做出了贡献。

二、助力脱贫,传播主流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响应党中央精准扶贫战略,电视荧屏掀起了一股扶贫潮,各类电视扶贫节目纷纷涌现。《老家的味道》从第三季开始,节目融入了更多扶贫立意,在节目总监沈伟看来,通过展示食材故事,推介各地特色食材产品,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是《老家的味道》作为一档美食节目的独特之处。[1]1月5日,《老家的味道》播出了三门峡市李刚家将近1000只卢氏鸡,因遭遇大雪销售受阻的事儿。很快政府部门、企业、网友纷纷出谋划策。之后,郑州一家餐厅负责人将李刚家的卢氏鸡全部收购,解了燃眉之急。
  电视扶贫节目如何讲好扶贫故事,关系到节目成败。《老家的味道》在故事讲述方面,对贫困情节做“软化”处理,没有将贫困户苦难的生活作为主要表现对象,而是用主人公与每一种土特产之间的种种联系,构成了一个个富有人情味的生动故事,让原本只有色香味的食材拥有了温度和感情。《老家的味道》在讲述“野菜男孩”吴元康的故事时,没有将他单亲留守儿童的身份一味放大,而是讲述了他与奶奶祖孙俩相依为命,用乡间美食对抗贫苦生活的温情日常。这种美食与情感结合的故事讲述方式,既为河南特色的乡土特产作了宣传,也赋予了食物人文内涵。
  广播电视作为党的喉舌,要大力宣传展示党的政策方针指引下形成的生动实践、结出的丰硕成果。《老家的味道》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记录下老字号振兴过程中体现出的时代精神。老字号的生命力在于诚信经营,沙家柴火卤牛肉坚持老工艺老做法,每天800斤的生产量,目的是保证质量追求对顾客的“老味道”的承诺;开封第一楼灌汤包,童叟无欺,任何一笼包子,一定标准化生产,不多一分不少一秒,为观众上了一堂诚信教育课。家风传承也在老字号的故事中多为体现。齐家大刀面的祖上真传,坚持手工制作,还原最本真的味道;沙家卤牛肉源自明清时期,坚持香料配方,世袭相传;邢家锅贴三代相传,以此支撑家业,规模不断扩大。节目通过鲜活的事例,弘扬了中华家风文化。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文艺工作要“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老家的味道》助力脱贫攻坚,体现出了电视扶贫节目新的策划理念、叙事手段和传播方式,并结合现实背景记录新时代,宣传新思想,拥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为电视媒体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化“走转改”提供了借鉴。

三、服务生活,创新节目形态


  作为一档美食节目,从节目的呈现方式来看,《老家的味道》融合“纪录片型”和“厨师教学型”两种美食节目类型。“纪录片”部分讲述推荐的特色农产品食材故事,“厨师教学”部分教观众如何做推荐的食材。纪录片外拍,再加上演播室教学,使得节目有了两个时空场景,节目形式不再单一。较之《味道中山》《回家吃饭》等国内以单一类型为主的美食节目来说,《老家味道》打出了风格差异牌。   《老家的味道》节目中,制作精美的纪录片,是节目的一大看点。纪录片被喻为“人类生存之镜”,借用纪录片的纪实理念与呈现方式,能够很好地打破节目与现实的割裂感,真实还原美食的制作流程以及美食背后人物的精神状态。《老家的味道》镜头在表现沙家卤牛肉的时候,节目从沙梦龙选牛肉、腌牛肉,煮牛肉、晾牛肉,全过程记录卤牛肉的生产过程。最难得的镜头是沙家父女的一段精彩对话,女儿对父亲“为啥不用电”、“为啥不多卤”的质疑,用纪实语言的真实性塑造了独具魅力的影像空间,表达出老字号对品质和诚信的坚守。
  节目形态创新方面,《老家的味道》还运用“电视 ”思维,通过“电视 互联网”“电视 电商”带来的跨屏传播和互动,打破了传统电视节目的传播桎梏,成为台网融合的成功实践。《老家的味道》节目播出的时候,观众可以通过实时二维扫码,定制节目中所介绍的菜品和食材。运用“电视 电商”这种手段,一方面可以引导广大农民利用电商平台的便利性销售农副产品,推动农民增收,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电商平台畅通农产品的营销渠道。从产业经济学角度看,“电视 电商”合作联盟的建立,是外部组织内部化的过程,减少了媒体和电商平台之间的交易成本;同时,因媒体的介入,农产品供需双方直接对接,也节省了消费者与农民之间的交易成本,整个产业链的运转效率得以显著提升;而媒体本身也借助“战略联盟”的建立,突破了传统的广告经营模式,找到了一条互联网线上生存的出路,最终促成了农民、电商、媒体、消费者多方受益。[2]此外,这种举措不但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相呼应,也符合国家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大势,对于实现农民增收,助力脱贫将起到积极作用。
  2018年4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在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培训班上说,今后广播电视必须继续遵循“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自主创新原则,不讲排场、比阔气、拼明星,不沉溺于个人的浅吟低唱、自娱自乐。《老家的味道》从多个角度践行了“小大正”原则,让辛勤劳动的普通百姓成为节目主角,把社会效益、价值引领放在首位,为节目注入沉稳大气的家国情怀;弘扬真善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温暖、阳光、正气的能量传递给观众。国家广电总局在对《老家的味道》的专题点评中指出:河南卫视《老家的味道》推出的“改革开放40年,振兴河南老字号”系列节目,传承了中华美食的文化之美,从历史、人文和新时代的视角,记录了老字号传承人对文化、诚信、道德的执着坚守。可以说,《老家的味道》在电视节目创作中营造出了新气象。
  注释:
  [1]《老家的味道》:可分享的“土味”美食,可“触碰”的传统文化,https://mp.weixin.qq.com/s/3bAa_tFQHvXn2ES2Ch4NfQ
  [2]曾国欢,陈端.“电视 电商”:立体化运作与纵深向价值链重构——“互联网 ”时代广电运营的模式创新[J].南方电视学刊,2016(02).
  参考文献:
  [1]田进.宣传新思想 记录新时代 营造新气象 展示新作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在2018年全国广播电视宣传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有线电视,2018(02).
  [2]高长力.记录新时代 迈向新征程[J].电视研究,2018(01).
  (作者:河南大学影视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电话来到这个世界已经一百多年了。当年它刚刚诞生时,它的发明者所追求的仅仅是能听到电话线另一端的声音,那样,空间就隔不断人们彼此之间的言语交流了。而现在的电话,早已不是1875年那个外表简陋、装置杂乱、效果不佳、通话费劲的怪物,它的功能和外形的变化,是电话发明者贝尔先生始料未及的。  电话诞生时正是中国的清朝,慈禧太后利用它来监视光绪帝,说句玩笑话,老佛爷成了开发电话新功能的第一个中国人。事实上,电
【摘 要】作为政治传播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政府形象传播研究近年来受到了国内传播学界的不断关注。曹劲松《政府形象传播》一书深入探究了政府形象传播的“道”与“术”,书中既有切实可行的实战策略,又有体系完备的理论建树;既有典型个案的深入剖析,又有共通经验的深刻总结,可谓近年来中国政府形象传播研究领域的又一精品力作。  【关键词】政府形象传播;政治传播;策略;理论  从“香烟局长”事件到“空饷门”事件,从
2020年12月12日,中央农广校一楼大厅,人潮涌动。一场以“建校40周年”为主题的校史会史展览,在这里举行。“放眼祖国山川海洋,我的讲台连接四方,绿色的电波架起桥梁……”校歌《播种春天》在唱响,一张张生动的历史图片、一件件真实的文献实物,铺展开一幅中央农广校的历史画卷。农广校教师和农民学员在“光阴的故事”里,感受着时代前行的澎湃潮声。  40年来,守初心,担使命。由农村改革孕育,与“三农”同行,
【摘 要】总编室作为出版社主营业务的枢纽、协调部门,对产品的顺利出版及营销推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规范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思路,在出版流程中推行精细化管理,加强基础建设,总编室才能以更强有力的姿态参与出版营销管理,与时俱进,不断进步。  【关键词】总编室;出版营销;精细化管理  总编室作为出版社主营业务的枢纽部门,承上启下,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工作流程的规范、创新,其协调、把关能力和执行力等都对产
【摘 要】本文选取2012至2017年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29篇人物型电视系列报道,通过对获奖数量、报道内容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进而观照优秀的人物型电视系列报道在报道主题的选定、报道人物的选取、制作手法的选择方面是如何谋划的,试图为人物型电视系列报道策划总结一些经验,为创作者提供一些思考方向。  【关键词】人物型电视系列报道;新闻策划;报道主题;报道人物  我国最早的系列报道出现在改革开放以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赞美,也反映出人们认为教师这一职业应该是快乐和幸福的。然而,年复一年的重复劳动和轨道式生活、升学率和职称评定的压力,使得广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群体,往往难以感受到快乐和幸福。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会产生职业倦怠,缺少幸福感。为此很多专家著书立说,从职业理想到工作追求,再到读书养性等方面深入求索,试图破解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难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痛
【摘 要】新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医学科普期刊渠道建设日趋成熟,技术和渠道已不是传统期刊发展的羁绊,必须更加注重内容的打造,用科学性、权威性、有用性、安全性、趣味性的内容,凸显健康主流媒体的内容优势,赢得公信力。让内容成就品牌,成为期刊决胜的王牌。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医学科普期刊;内容;品牌  随着传媒竞争的加剧,内容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推崇,许多人强调内容建设对于整个信息产业发展
摘 要:从广场舞纠纷的角度,分析现阶段我国全民健身存在健身场地尤其是社区体育场地不足、现有健身项目无法满足中老年妇女的健身需求、全民健身路径实际管理不力、缺乏对群众文明健身的宣传引导、现行全民健身相关法规不够完善等问题。研究认为这些问题是因为我国现行全民健身整体情况无法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而造成的,提出加强全民健身场地保障、重视老年健身人群需求、加强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加强文明健身引导工作、加强
案发前的杨佳并未有更多的丧心病狂的迹象,而他身上的一些标签实在太普通——    一个蒙面人,一把27厘米长的单刃剔骨刀,八个装满汽油的啤酒瓶,一辆自行车引发的血案。  袭击上海市公安局闸北分局,行凶至21楼,连刺11名警察和保安,死亡6人,重伤5人。7月1日,即将年满28周岁的北京青年杨佳选择了这样的方式报复了警察,也给自己人生的“非常旅程”按上了暂停键。  在当今多元表达的社会中,6条人命在手的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计算思维已然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标之一。但是对于计算思维是什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计算思维教育,以及如何基于可视化编程工具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等问题,一线教师还存在一定的困惑。作者结合现状,参照问题解决的一般流程,将计算思维的五大核心要素融入其中,构建了基于问题解决的计算思维培养模式,并以“水温杯垫”一课为例,采用此模式开展课堂教学,以期能为中小学教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