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杨佳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qq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发前的杨佳并未有更多的丧心病狂的迹象,而他身上的一些标签实在太普通——
  
  一个蒙面人,一把27厘米长的单刃剔骨刀,八个装满汽油的啤酒瓶,一辆自行车引发的血案。
  袭击上海市公安局闸北分局,行凶至21楼,连刺11名警察和保安,死亡6人,重伤5人。7月1日,即将年满28周岁的北京青年杨佳选择了这样的方式报复了警察,也给自己人生的“非常旅程”按上了暂停键。
  在当今多元表达的社会中,6条人命在手的杨佳也让从不同角度解读事件的人们历经一次次观点的分化、整合,至今,争论仍未平息。
  先是案发第二天就有“消息人士”透露,杨佳是被警察打坏了生殖器才血染警局的。很多人说,你能忍么?我不能忍。于是杨佳成了一个多重的隐喻,仿佛古时以个人力量对抗暴力机关的“侠客”,又仿佛带上了某种强烈的地域色彩。从那时起,杨佳有了个外号——刀客。
  警方几天后宣布,“生殖器说”不过是网友在家中炮制的臆想,“消息人士”很快被抓了。
  然后,杨佳的博客被人肉搜索了出来,他的网名叫“非常地妖”和“非常旅程”,原来还是个热爱户外运动的“驴友”。于是又有人质疑,这样一个人,如果没有遭受极大的冤屈,怎么会做出极端行为。上海警方的调查结果表明,去年10月5日杨佳在上海因为被盘查租来的自行车与警察发生争执,后来警方两次到北京调解此事,杨佳并未受到冤屈。
  7个家庭一下子破碎了,这样的惨剧发生在我们认为最安全的地方。争论的公众中,一些人指责另一些人漠视生命,另一些人反过来期望“袭警案”需要进一步透明地解决。其实,他们都对。
  案发前的杨佳并未有更多的丧心病狂的迹象,而他身上的一些标签实在太普通——80后未婚青年、独生子女、生存压力、网络时代、单亲家庭。他少有社交,和喋血东京秋叶原的那哥们一样,是个“宅男”。多数与杨佳接触过的人对他的印象就是没有印象,他是“沉默大多数”中的一员,扔到人堆里就找不到了。
  作为“沉默大多数”,杨佳离我们并不太远。
  
  和谐与冲突
  
  既有传统四合院,或新或旧的门头,有的正在被拆去;又有三层的苏联式住宅楼,灰色水泥的墙面,每个窗户外都罩着牢笼似的防盗铁栅栏,不过500米长的前圆恩寺胡同承载着杨佳的童年记忆,再往西500米,就到了大名鼎鼎的酒吧街区后海。这是典型的北京老城区,出租车进来了就出不去——会车是个大麻烦,路边停着的一些轿车的后视镜上有明显的擦痕,胡同太窄了。
  赤膊的男人们端着蒲扇站在树下吹牛,看见女人骑着自行车拖回煤气包,“大姐,这事怎么你来做呢,你家男人呢?”四合院外青砖墙上,几个黄色旧宋体大字“灭资兴无”太过显眼,白色的钩边簇新簇新的,让人疑心这里刚拍过电视剧。
  14岁那年,杨佳父母离婚,他随母亲搬离了前圆恩寺胡同。16岁初中毕业,19岁技校毕业。
  老城区房屋拆迁,杨佳和母亲搬到朝阳区的北四环的亚运村,住进了慧忠里小区。慧忠里正是亚运会前后建成的小区,由于亚运会赶工期,这里的居民对建筑质量颇有微词。后来,“鸟巢”建在了慧忠里的正西面,这个有近20年历史的老小区粉刷一新,花草植物增添了不少,健身的乒乓球桌也搬进了小区。
  杨母在街坊看来是个“神神叨叨”的人物,她遇到人最常说的话就是“等我家官司打赢了,就能好好过日子了”。杨家的日子在外人看来确实有点“不好好过”,杨母8年前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诉讼,她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不断地上访,儿子也没工作,整日在家上网,家中的主要收入来源全靠杨母微薄的退休金。
  杨佳平日里倒是给邻居以不错的印象,话虽不多,但是挺守规矩,也懂礼貌。也有与杨家有过冲突的邻居反映杨佳曾一脚踹坏他家的门。前年,杨佳也曾有过和山西警方的冲突,据说他被太原警方打掉了门牙,通过不断的上访,最后获赔3万元。
  
  杨家楼下的修车师傅在慧忠里修车10年了,却和杨母因为一件小事闹得很不愉快。有次杨母推着杨佳的自行车来修,链条断了。修好后骑不多久链条又坏了,杨母再来修时,拿来了一套茶具给修车师傅。修车师傅纳闷了,修个车至于么,还送我东西。过不了两天,居委会的人过来打招呼了,说杨母向他们反映修车师傅坑人,车刚修好就坏。修车师傅更纳闷了,车坏了再修就是,干吗去居委会说啊,想赶我走?闹了半天,一边给我送茶具,一边去居委会说我的坏话啊。
  这事,修车师傅到现在也没想明白。不过他已经两个礼拜没看见杨母了。
  
  27岁的单车
  
  某种意义上,自行车是一个社会阶层的象征。自行车对这个阶层的人来说是廉价的、最可靠的代步工具。去年十一杨佳来上海旅游期间,就租了辆自行车“自驾游”。他10月4日在天涯网上发帖求助在哪里可以租到车,10月5日就骑上了花50元租来的自行车,这是辆没有牌照、没有钢印的自行车。
  2007年10月5日晚8点半,闸北区芷江西路普善路口,骑车的杨佳被民警拦下盘查。杨佳对民警的举动抱以极大的逆反,“你为什么要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查看我的证件,限制我的人身自由?你为什么谁都不拦,就拦住我一个。你也没有理由……”
  这是上海警方公布的当时的现场录音的一段,杨佳拒绝出示身份证件,也不愿意将自行车的来源证明提供给民警。街口的争执持续了40分钟,大量路人围观杨佳“单挑”警察。
  民警将杨佳带到了派出所作进一步调查。在确认杨佳的自行车确是租用后,在第二天凌晨2点将杨佳放了出来,杨佳在派出所里呆了近6个小时。因为买好了上午8点的火车票,杨佳在派出所的长凳上躺了一夜,醒来后直接去火车站乘车返京了。
  返京后,杨佳通过信访、电子邮件等形式开始投诉上海警方。而上海警方接到投诉后也采取了高效率的处理。2007年10月16日,在事发后10天,上海警方督察部门赴京走访杨佳母子,警方称当时杨佳母子要求公安机关给予1万元精神赔偿费,但双方显然没有达成一致。
  2008年3月15日,督察再次进京继续做杨佳工作,還是没能和解。之后的电话沟通也一一失败。
  和上海警方纠纷中的杨佳依旧继续着自己的“宅男”生活,但是他有了新的爱好——户外运动,在郊外和网友一起爬山或者暴走,这几乎是他仅有的社交。这个爱好也是从网上找来的,他在SOHU论坛“结伴旅行”版、绿野INFO论坛、绿野ORG论坛、客居社区、奥利论坛、中国户外资料论坛的注册名都是“非常旅程”,他开始关注户外知识、准备户外装备,并加入各种户外活动。
  
  不卑不亢
  
  2008年3月12日,杨佳第一次参加户外越野,从此,他每个周六、日两天都参加户外活动,难度系数是一天1.0,一天1.5,5月份,斗胆参加了一个难度3.0的拉练。在户外圈里,1.0的难度系数代表入门级,1.5则困难些,3.0是顶级难度。
  
  户外圈是个很奇特的部落,他们大都是性情中人,习惯集体活动,习惯在网络上召集人马,他们寄情山水,他们是没事给自己找罪受的一群人。杨佳在里面是极不显眼的一个,事实上他常常被忽视。在户外拍集体照时,搂着他肩膀的“驴友”都没和他说过话,因为他不是个美女,并且不够帅,话还很少。
  “内向”的杨佳在人群中还是有其独特的地方。没有墨镜,戴着花头巾挡太阳;身上是网上买的6元钱一件白T恤;没有专业双肩背包,斜挎着一个单肩包,裤子也是非专业的。登山鞋是网购的,花了98元,但穿了一个月就坏了。这样的装束可以用“寒碜”来形容,户外装备大都价格昂贵,并非经济状况不佳的杨佳可以承担的,但总的来说杨佳的装备虽“寒碜”却也实用。
  每次外出,杨佳总要拍上200来张照片,然后在论坛上一贴就是几十张。照片明显是用心拍的,还用软件将几张照片全景拼接,被驴友们夸赞“拍得好”。这时,人们才发现被忽视的“非常旅程”。
  装备也是在不断学习和改进中的。3月份看到有同伴有登山杖,杨佳问:“好用吗?”后来他就装备上了。4月份,他还花了80元买了第一条速干裤,依旧是网购。5月份,头上也换上了遮阳效果更好的帆布帽。
  杨佳的第二双登山鞋比第一双贵不少,花了350元,但还只是个“杂牌子”。拿到鞋杨佳很兴奋地在论坛上发了鞋评,配照片,点评鞋子的做工。有网友刻薄的回帖刺激到了杨佳:“LZ(楼主)牛人!两双鞋的经验就可以写评测了,还不是什么正经鞋。”
  杨佳看到后回了两句话:“鞋的质量还算说得过去。看来你穿的鞋‘正经’,怎么不见写评测?”过了2分钟,杨佳又加了一句反唇相讥的:“不正经的人看什么都不正经,这是对你的评测。”
  现实生活中,人们并没有这么刻薄。但是与杨佳稍一接触的人仍能感到他的略显偏执的自尊心:“虽然只有寥寥几句见面后礼仪似的交谈,但能感到有一种江湖的味道,是一种另类的江湖味道,那种独行侠的味道。他的那种礼貌,是一种彼此尊重和需要尊重的感觉,想起一个词,不卑不亢,再贴切不过了。”
  不卑不亢的另一个例子是,登完山后他并不愿意搭同伴的车进城,坚持自己坐公交车,杨佳是那次搭车行程最短的人,这让车主很意外,他知道杨佳穷,“但穷得有骨气”。
  
  
  
  杨佳有时在不经意间给人以惊喜。有次登山,平时并不会做饭的他早起烙了鸡蛋饼当干粮,同伴们都分享了。在同伴饮水缺乏的时候,他也会主动拿出自己的水给大家喝。他守时,在户外每次他都能按时到达集合地点;他有公德,在登山后极度疲劳的情况下,乘公交车返程途中给年纪大的人让座。
  这样的一个杨佳,很难让人相信与滥杀无辜、残忍手刃11人的杨佳画等号。
  但是,这确实是同一个人。
其他文献
【摘 要】从时空观念的肇始,到媒介时空概念的出现,再到媒介对时空观念的重塑,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来没有脱离过对时空之维的思索与探讨。本文对时空观念流变进行历史追溯,梳理了时空观念与媒介技术变革之间的共振关系,并对移动互联时代的时空建构进行反思,提出时空序列与人类认识序列的平衡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时空观念 ;技术变革; 时间媒介化 ;空间媒介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
【摘 要】媒体融合的推进给出版业带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出版人需要及时调整观念,在图书开发方面,利用游戏的创意和游戏中的元素,实现图书与游戏的有机结合,为传统出版业的融合与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游戏IP读物 ;媒体融合 ;营销  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出版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媒体融合发展的今天,如何另辟蹊径,让传统出版业找到新的出路,是出版人面临的刻不
电话来到这个世界已经一百多年了。当年它刚刚诞生时,它的发明者所追求的仅仅是能听到电话线另一端的声音,那样,空间就隔不断人们彼此之间的言语交流了。而现在的电话,早已不是1875年那个外表简陋、装置杂乱、效果不佳、通话费劲的怪物,它的功能和外形的变化,是电话发明者贝尔先生始料未及的。  电话诞生时正是中国的清朝,慈禧太后利用它来监视光绪帝,说句玩笑话,老佛爷成了开发电话新功能的第一个中国人。事实上,电
【摘 要】作为政治传播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政府形象传播研究近年来受到了国内传播学界的不断关注。曹劲松《政府形象传播》一书深入探究了政府形象传播的“道”与“术”,书中既有切实可行的实战策略,又有体系完备的理论建树;既有典型个案的深入剖析,又有共通经验的深刻总结,可谓近年来中国政府形象传播研究领域的又一精品力作。  【关键词】政府形象传播;政治传播;策略;理论  从“香烟局长”事件到“空饷门”事件,从
2020年12月12日,中央农广校一楼大厅,人潮涌动。一场以“建校40周年”为主题的校史会史展览,在这里举行。“放眼祖国山川海洋,我的讲台连接四方,绿色的电波架起桥梁……”校歌《播种春天》在唱响,一张张生动的历史图片、一件件真实的文献实物,铺展开一幅中央农广校的历史画卷。农广校教师和农民学员在“光阴的故事”里,感受着时代前行的澎湃潮声。  40年来,守初心,担使命。由农村改革孕育,与“三农”同行,
【摘 要】总编室作为出版社主营业务的枢纽、协调部门,对产品的顺利出版及营销推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规范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思路,在出版流程中推行精细化管理,加强基础建设,总编室才能以更强有力的姿态参与出版营销管理,与时俱进,不断进步。  【关键词】总编室;出版营销;精细化管理  总编室作为出版社主营业务的枢纽部门,承上启下,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工作流程的规范、创新,其协调、把关能力和执行力等都对产
【摘 要】本文选取2012至2017年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29篇人物型电视系列报道,通过对获奖数量、报道内容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进而观照优秀的人物型电视系列报道在报道主题的选定、报道人物的选取、制作手法的选择方面是如何谋划的,试图为人物型电视系列报道策划总结一些经验,为创作者提供一些思考方向。  【关键词】人物型电视系列报道;新闻策划;报道主题;报道人物  我国最早的系列报道出现在改革开放以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赞美,也反映出人们认为教师这一职业应该是快乐和幸福的。然而,年复一年的重复劳动和轨道式生活、升学率和职称评定的压力,使得广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群体,往往难以感受到快乐和幸福。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会产生职业倦怠,缺少幸福感。为此很多专家著书立说,从职业理想到工作追求,再到读书养性等方面深入求索,试图破解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难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痛
【摘 要】新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医学科普期刊渠道建设日趋成熟,技术和渠道已不是传统期刊发展的羁绊,必须更加注重内容的打造,用科学性、权威性、有用性、安全性、趣味性的内容,凸显健康主流媒体的内容优势,赢得公信力。让内容成就品牌,成为期刊决胜的王牌。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医学科普期刊;内容;品牌  随着传媒竞争的加剧,内容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推崇,许多人强调内容建设对于整个信息产业发展
摘 要:从广场舞纠纷的角度,分析现阶段我国全民健身存在健身场地尤其是社区体育场地不足、现有健身项目无法满足中老年妇女的健身需求、全民健身路径实际管理不力、缺乏对群众文明健身的宣传引导、现行全民健身相关法规不够完善等问题。研究认为这些问题是因为我国现行全民健身整体情况无法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而造成的,提出加强全民健身场地保障、重视老年健身人群需求、加强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加强文明健身引导工作、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