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名士,自风流r——刘雅茹《竹林七贤》人物性格分析与塑造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i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雅茹的作品《竹林七贤》,人物众多,线索庞杂,既有描绘魏晋时期血雨腥风、波诡云谲的恢宏历史故事,又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深入刻画了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一批典型人物—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魏晋风流”.作品精彩纷呈,一旦捧读,就不忍释手.深夜读罢,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仍仿佛历历在目,令人思绪起伏、感慨万千,不由得为书中的人物或赞叹,或扼腕,或沉思.rn该作品能有如此强烈的震撼力,一方面是由于对历史大背景引人入胜的充分铺陈.作品主副线相互烘托、相得益彰,篇章节奏跌宕起伏,对历史背景客观精到的分析与描述,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性格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依托,在凸显主线的同时,也使副线的发展水到渠成、一气呵成.正如17世纪中国小说理论繁荣时期重要批评家之一毛宗岗所言,历史小说创作应以“天然妙事,凑成天然妙文”.另一方面,书中对具体人物的刻画栩栩如生,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塑造入情入理.本文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该作品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与塑造.
其他文献
台湾乡土小说与中国内地乡土小说一样,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到20世纪70年代,台湾发生的第二次乡土文学论争中,乡土文学派认为乡土文学写作应摒弃现代主义手法,回归乡土写
期刊
目前,随着国内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师开始认识到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与学习能动性的重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解读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其深入地挖掘人物形象,随后从多个方面去了解作品与世界。  一、从描写角度来看  (一)从具体描写入手,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描写  在形象化语言当中,分析描写成为人物、事件、环境进行具体且生动描绘的必要手段。学生需要从文章中描写的对象入手,通常在分析时包括人
期刊
《文城》封面是张晓刚画作《失忆与记忆:男人》,内容是一个人的一只眼睛眼含泪水,面庞上带有痕迹,可能这种痛苦已留下深深的伤痕,永远无法消去。能够从封面中寻找一些线索,可能又是一个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一、懵懂—若如初见  余华此次主人公的名字为林祥福,又是一个非常讨喜的名字。林祥福抱着女儿、背着庞大的包袱不远千里寻找文城(地名),他在找谁?还得从他的背景说起,林祥福出生于富庶家庭,五岁时父亲突然去
期刊
“他者”理论这一思潮的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时代,他首先提出了“同者”和“他者”的对立关系。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提出了他者的“凝视”概念,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主客体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品钦的小说《拍卖第四十九批》叙述了一位发生蜕变的女性形象—奥迪帕。主人公奥迪帕是一位典型的女性形象。小说的亮点在于探寻奥迪帕在寻求遗嘱真相过程中的种种遭遇,完美地再现女性的蜕变过程,展现女性从自主自愿地依靠男性到自我解救
期刊
午后的两个小时,向来是白日里最安静的时刻。校园里的人们陷入餍足后的倦怠。正午的阳光普照,落到静立的树木上,被树叶反射出粼粼的光。站在四周的安静里,看着那些树叶晃啊、晃啊,头脑便有些昏昏的。  可是周围并没有风。晃不动树叶,也撼动不了四周的沉静。  这是阿澶最讨厌的环境—尽管她不明白缘由。她讨厌这沉沉落下的阳光和这令人昏沉的安静。阿澶坐在自习室里,望着静谧湛蓝的天空,漫无边际地想着。很久以前,她也有
期刊
“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蛰伏一季的人们,熬过数九寒天,终于盼来了春天。性急些的人,按捺不住,豪气地脱下厚重的冬装,换上轻便的春服,带上老人、孩子,宠物小狗也不落下,倾巢而动,走出户外舒展舒展,去乡村郊野,踏青寻春,看草长莺飞,柳绿桃红,感受时令的更迭轮转。  我也不能免俗,加入这春天出游的行列。早春的一个周末,难得的好天气,弟弟、弟媳带上孩子,邀我一起去附近的小镇杨店看桃花。  杨店看桃花,若
期刊
才女张爱玲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丝毫不吝啬表现自己对于服饰的喜爱,这种喜爱是文化上的相互认同,更是个人情感的集中表现。在张爱玲的笔下,服饰的价值远远比人物的外貌、性格更加重要:其尽力描写人物心情变化时、情感遭受波折时服饰的变化特点,借由“外在”的改变来渲染相关形象。对于张爱玲来说,服饰中包含着的艺术、色彩与工艺之美吸引着她,也使得故事中的人物重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感性与狂热并存的表达方式,正是张
期刊
父母分开了,那年她5岁。  自从她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她就没听过关于父亲的任何好话。离婚一定是这个男人的责任,她始终这样认为。  “可怜虫,可怜虫,没爹的孩子是可怜虫……”社区里的孩子们手拉着手把她围在中间,绕着她转。自始至终,她神情淡漠,一声不吭,直到那些孩子觉得无趣走开后,她才皱了皱眉头。  后来她上大学了,18岁。  到学校报到的那天,她一个人坐上了火车。推开宿舍门时,本应是四个人的房间挤满了
期刊
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中,孙犁的语言特色是值得进行深入剖析研究的。他能够将口语与诗意完美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小说作品还是散文,在内核上都具有雅俗共存的特点,并没有因为诗情画意的特点而脱离了其描写的普通劳动人民,反而为作品赋予了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孙犁小说当中的人物对话和景致描写等使用了一些地方口语,通俗的语言使小说作品更加生活化,也使得人物形象的勾勒更加饱满,这些语言文字糅合在一起的时候又具有诗画一样
期刊
《老人与海》这篇名作具有重要的艺术性价值,从出版至今都有着极高的可读性,该部作品收获了众多知名人士的点评与喜爱,著名作家王小波说:“我佩服老人的勇气,佩服他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佩服海明威。”瑞典文学院院士霍尔斯陶穆为《老人与海》作出评价,称其是一部异常有力、无比简洁的作品,具有一种无可抗拒的美。  一、《老人与海》作者及内容概括  《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中篇名作,该书奠定了他在世界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