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小说语言风格研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080504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中,孙犁的语言特色是值得进行深入剖析研究的。他能够将口语与诗意完美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小说作品还是散文,在内核上都具有雅俗共存的特点,并没有因为诗情画意的特点而脱离了其描写的普通劳动人民,反而为作品赋予了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孙犁小说当中的人物对话和景致描写等使用了一些地方口语,通俗的语言使小说作品更加生活化,也使得人物形象的勾勒更加饱满,这些语言文字糅合在一起的时候又具有诗画一样的美感。
  一、孙犁作品文风概述
  (一)荷花淀的文风
  《荷花淀》一文发表于1945年,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坛上形成了一股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文风”,整体的情感基调较为欢乐浪漫,勾勒出了许多形象鲜明的农村年轻女性,作品当中透露着朴素清新的风格。荷花淀风格的作品主要是以描写农村地区的小说情节为主,在语言描写上更加贴近于生活化的气息,突出了农村人的质朴,整体风格温馨且质朴,在一些人物的心理形象刻画中更关注细腻抒情的韵味。以《荷花淀》为代表的作品风格当中都有一定共同之处,在社会环境的动荡影响下也依然关注着华北的农村地区,仔细刻画了在这样大环境之下人们依然具备感人至深的心灵之美。在农村地区的荷花淀,景致风光依然清新,在孙犁的笔下也蕴含着浓郁的诗意,使读者能够更好地通过自然的描写感受到生命力,以普通人的角色代入,表达出了对于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希望。
  (二)伤感风格基调
  在孙犁的后期作品当中,其创作风格发生了变化,逐渐转向伤感悲壮的作品,如《风云初记》《书衣文录》等。一般认为,从1956年起,由于社会现实发生了重大变故,对于孙犁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念形成了较大的冲击,产生了一种矛盾与冲突,从而创作出了《铁木前传》,这也是孙犁文风变化的重要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当中,孙犁第一次运用一种更加直接的方式揭露了社会的深层问题,但在这种初步尝试和风格转变的过程当中,依然受到了前期作品浪漫情怀的影响,而单纯依靠文学上的创作以情感输出,无法有效缓解孙犁内心的矛盾冲突,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导致孙犁患上了神经衰弱的症状,且一病十年。在疾病对孙犁心理严重的干扰之下,他的生活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文学作品色彩风格更加消极,更注重鞭笞社会的痛点问题,形成了与前期创作完全不同的一种新风格。
  二、小说语言风格探究
  (一)用词雅致通俗
  在孙犁的作品当中对于用词写作十分有特色,能够极其巧妙地将通俗与雅致糅合在一起,使得小说当中描写的人物与日常生活当中普通农村人的形象十分贴合,同时又较好地保证了作品的文学审美特性。孙犁对于小说当中人物语言的描写在这一方面尤为突出,较好地吸收了当地方言当中一些极具亮点的词汇,经过诗化的处理,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特色。如在《荷花淀》当中有当地女性之间的一些对话:“你看说走就走了。”“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过他这么慌过!”“拴马桩也不顶事了!”“不行了,脱了缰了!”“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在这些对话片段阅读的过程当中能够更好地体会出女人对于丈夫离乡参军并未真正埋怨,而是用一种诙谐轻快的语气突出了愉悦开朗的氛围。这些简短的对话之间具有极强的张力性,在一来一往的唇齿咀嚼当中甚至呈现出了一种音律美的特色,整个小说对话的节奏明快轻松,也更好地表达出了人物高涨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说《碑》中描写景致时写道:“河流从天的边缘处流了下来,像一条银带似的,在村庄的南头曲敛一下,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在这段文字当中既使用了当地的方言“曲敛”来展示河流的蜿蜒曲折,又通过“银带”“奔流”这样的词语赋予了文字一定的诗意和美感。孙犁在创作时能够较好地兼顾这种通俗与雅致的有机结合,使景色描写更加诗情画意,又富含浓浓的乡土气息。在孙犁的作品当中,往往是描写农村环境,这种乡土气息的糅合赋予了作品生命力,使得景致与人物形象形成了统一,更有利于传达作品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通过一种诗化的方式赋予了作品清新的美感。
  (二)小说简洁细致
  依旧以上文中引用的《荷花淀》对话片段为例分析,在这段对话当中使用的“慌”字是当地的一种方言口语,作者在这里仅用这一个字就凸显出了一种高兴且急切的心理,而简单地使用传统的白话文描写时,很难达到这种简洁的效果,也无法有效地展示出农村年轻女性朴实真挚的情怀。透过一个“慌”字,读者看到的不仅是年轻人热切的参军心理,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品鉴出来整个社会和人民群众对于参军高涨的情怀。单单一个字,简洁而有力。在孙犁的《嘱咐》一文当中,描写妻子看到离别多年丈夫时的神情,从猛地一怔住到咧开嘴笑,再到转过身去抽泣,这种神情与动作当中的转变描写极其细致,尽管用词简单却将妻子的情绪表达得十分到位,在其情感上蕴含着复杂的转折与冲击,在那一瞬间的神态变化全都细细拿捏,形象刻画仿佛跃然纸上,对于读者会產生更大的冲击力和吸引力。小说当中的简洁细致特色并不互相冲突,在孙犁的短篇小说当中,往往能用三四千字讲述一个故事,但其中一些细节上的刻画对于丰富人物形象和形成推进线索也显得十分重要,通过深入的思考和敏锐的捕捉,作品描写在简洁和细致的尺度拿捏上表现十分出色,也使得文章的张力十分突出。
  (三)作品率直含蓄
  孙犁的作品当中语言风格较为率直,总是以直接的对话形式来展现情节和人物的性格特点,但尽管每一句话的叙述都较为直白,在背后蕴含的人物特征和情感输出还需要细细揣摩,是一种较为含蓄隐晦的表现方式。孙犁也曾直言说过自己的作品创作,他对于口号标语式的情感输出和人物刻画并不认同,而是通过耐人寻味的情节、引人深思的价值观念取胜。孙犁认为,在作品当中越隐蔽地展现出作者的观念,越有利于作品的流传。其实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当中更多地蕴含着孙犁对于读者自行体悟、自行理解的一种认同,并不希望通过小说描写和人物刻画直白地将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附加在读者身上。如在作品《碑》当中,赵老金日复一日在河边打捞战友尸体,每一次的行动都是沉默的,他把网撒下去再慢慢地拉上来,最后都是叹一口气。这段文字用直白的语言描写出了赵老金的行为,背后却蕴含了一种含蓄的对于战友的怀念,通篇没有一个字直接抒发情感,甚至连一滴眼泪都不见,但这种情感的传递却十分有力,直击读者心灵。在孙犁小说作品当中的率直,主要是指他能够通过简单的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和作品画面,而背后又蕴含着十分含蓄的情感观念输出。作品读起来语言特点就好像日常生活当中的对话一样朴实无华,但却往往又蕴含着一丝需要体味的弦外之音。
  (四)语言平淡浓烈
  在孙犁的小说作品当中,语言用词较为平淡直叙,并没有使用大量华丽的辞藻堆砌,但是在情感和观念的传递上却十分浓烈,将所有的深情都蕴藏于淡语之中,这也是其作品与其他小说形成风格上差异化的原因之一。在《风云初记》当中描写芒种睡在露天的院场中,天河从头上斜过去,夜深人静,引着四面八方的相思。古代文人对于银河的幻想和描写使用了许多瑰丽或奇幻的辞藻,但在孙犁的笔下,仅仅使用了“天河”二字,平淡朴素到和人们日常的口语交流并无二致。却也正是这种平淡的描写方式,突出了芒种在观看夜空时产生的心绪转动,从牛郎织女延伸到对新人嫁妆、娶亲花轿的想象,在表达对于美好爱情向往的同时,也刻画出了更加饱满的芒种的人物形象。在孙犁的作品当中初看用词稍显平淡,但在反复阅读体会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感受出层层转浓的情感,这也是其作品富有生命力的一种表现。孙犁作品在情感表达上的浓烈和其情感交融式的写法与语言风格之间有很大关联,景中带情,事中寓情,人物含情,这种写法又怎能不突出浓烈的情感色彩?孙犁的文字清淡朴素也与其小说作品当中勾勒的人物有一定的关联,通过方言和直白的描写赋予了作品生命力,其中描写的农村人物形象正是这种直白的性格,这种平淡直叙的方式更易带来震动和共鸣。
  三、结束语
  总之,孙犁小说中的语言描写就仿佛勾勒画面的画笔意义,简简单单地描写涂抹就能够形成惟妙惟肖的画面,他的语言当中既保留了口语化的表现形式,又极具诗意和美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特点。在孙犁的语言中不同的手法形式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情感价值观的传递,在含蓄典雅中突出诗情画意,在简约质朴中展现热爱与激情。对孙犁作品语言风格的研究更有利于健全汉语言的发展与延伸,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张力的一种语言表现方式,对丰富语言库极具意义。
其他文献
“结构主义强调整体化、结构化,文学创作过程中主题思想明确性、人物形象的简单化或单面化就是这种整体化、结构化倾向的具体表现。”德里达将这一整体化、结构化倾向称为中心化倾向,这种倾向在传统文本和阅读过程中普遍存在,故解构主义理论攻击的主要目标是中心化的倾向或者说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传统,换句话说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秩序。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后,人类中心主义传统逐渐成为西方主流的价值观,建构了自我
期刊
汉乐府民歌《上邪》是一首以爱情为主题的千古绝唱,动人心魄的誓词短短数十字却被传诵至今.与其同名的长篇小说《上邪》却大胆解构了古老情歌《上邪》所歌颂的不渝爱情,她笔
期刊
台湾乡土小说与中国内地乡土小说一样,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到20世纪70年代,台湾发生的第二次乡土文学论争中,乡土文学派认为乡土文学写作应摒弃现代主义手法,回归乡土写
期刊
目前,随着国内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师开始认识到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与学习能动性的重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解读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其深入地挖掘人物形象,随后从多个方面去了解作品与世界。  一、从描写角度来看  (一)从具体描写入手,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描写  在形象化语言当中,分析描写成为人物、事件、环境进行具体且生动描绘的必要手段。学生需要从文章中描写的对象入手,通常在分析时包括人
期刊
《文城》封面是张晓刚画作《失忆与记忆:男人》,内容是一个人的一只眼睛眼含泪水,面庞上带有痕迹,可能这种痛苦已留下深深的伤痕,永远无法消去。能够从封面中寻找一些线索,可能又是一个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一、懵懂—若如初见  余华此次主人公的名字为林祥福,又是一个非常讨喜的名字。林祥福抱着女儿、背着庞大的包袱不远千里寻找文城(地名),他在找谁?还得从他的背景说起,林祥福出生于富庶家庭,五岁时父亲突然去
期刊
“他者”理论这一思潮的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时代,他首先提出了“同者”和“他者”的对立关系。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提出了他者的“凝视”概念,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主客体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品钦的小说《拍卖第四十九批》叙述了一位发生蜕变的女性形象—奥迪帕。主人公奥迪帕是一位典型的女性形象。小说的亮点在于探寻奥迪帕在寻求遗嘱真相过程中的种种遭遇,完美地再现女性的蜕变过程,展现女性从自主自愿地依靠男性到自我解救
期刊
午后的两个小时,向来是白日里最安静的时刻。校园里的人们陷入餍足后的倦怠。正午的阳光普照,落到静立的树木上,被树叶反射出粼粼的光。站在四周的安静里,看着那些树叶晃啊、晃啊,头脑便有些昏昏的。  可是周围并没有风。晃不动树叶,也撼动不了四周的沉静。  这是阿澶最讨厌的环境—尽管她不明白缘由。她讨厌这沉沉落下的阳光和这令人昏沉的安静。阿澶坐在自习室里,望着静谧湛蓝的天空,漫无边际地想着。很久以前,她也有
期刊
“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蛰伏一季的人们,熬过数九寒天,终于盼来了春天。性急些的人,按捺不住,豪气地脱下厚重的冬装,换上轻便的春服,带上老人、孩子,宠物小狗也不落下,倾巢而动,走出户外舒展舒展,去乡村郊野,踏青寻春,看草长莺飞,柳绿桃红,感受时令的更迭轮转。  我也不能免俗,加入这春天出游的行列。早春的一个周末,难得的好天气,弟弟、弟媳带上孩子,邀我一起去附近的小镇杨店看桃花。  杨店看桃花,若
期刊
才女张爱玲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丝毫不吝啬表现自己对于服饰的喜爱,这种喜爱是文化上的相互认同,更是个人情感的集中表现。在张爱玲的笔下,服饰的价值远远比人物的外貌、性格更加重要:其尽力描写人物心情变化时、情感遭受波折时服饰的变化特点,借由“外在”的改变来渲染相关形象。对于张爱玲来说,服饰中包含着的艺术、色彩与工艺之美吸引着她,也使得故事中的人物重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感性与狂热并存的表达方式,正是张
期刊
父母分开了,那年她5岁。  自从她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她就没听过关于父亲的任何好话。离婚一定是这个男人的责任,她始终这样认为。  “可怜虫,可怜虫,没爹的孩子是可怜虫……”社区里的孩子们手拉着手把她围在中间,绕着她转。自始至终,她神情淡漠,一声不吭,直到那些孩子觉得无趣走开后,她才皱了皱眉头。  后来她上大学了,18岁。  到学校报到的那天,她一个人坐上了火车。推开宿舍门时,本应是四个人的房间挤满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