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的语言特色及象征性探讨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ngyu0614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人与海》这篇名作具有重要的艺术性价值,从出版至今都有着极高的可读性,该部作品收获了众多知名人士的点评与喜爱,著名作家王小波说:“我佩服老人的勇气,佩服他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佩服海明威。”瑞典文学院院士霍尔斯陶穆为《老人与海》作出评价,称其是一部异常有力、无比简洁的作品,具有一种无可抗拒的美。
  一、《老人与海》作者及内容概括
  《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中篇名作,该书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領域的突出地位:1953年获得美国普利策奖,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位风烛残年的老渔夫(圣地亚哥)连续84天都未能钓到一条鱼,但由于他的不认输、充满斗志的积极力量与精神,终于在第85天钓到了一条前所未见、巨大的大马林鱼,然而大马林鱼并未如他所愿地服从于命运的安排,大鱼有力地将老人的船向深海方向拖拽游走,老人始终坚持着捕获大鱼的愿望并紧抓鱼竿不放手。在大鱼将老人拖拽至深海的过程中,处在一个几乎难以捕获大鱼,甚至是难以生存的情况下,就算是左手抽筋他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灰心丧气。经由两日两夜后,他终于如愿地杀死了大鱼,两日两夜的搏斗与坚持,老人终于将他的战利品带回到了岸边,但是在回程阶段出现了许多鲨鱼,并对他的战利品进行撕咬,老人拼尽全力保护他的战利品并坚决、有毅力地将鲨鱼一一杀死,一直坚持到最终阶段。虽然在保护战利品的最终阶段,老人仅能使用一支已折断的舵柄进行搏斗与防身,但他依旧坚持初心地保护着他的战利品回到了岸边。经过坚持与拼搏,最终老人精疲力竭地地将一副大鱼骨头拖回到了岸边,这与之前那条有力的大鱼产生了极大的反差。回到家后的老人回想起激昂的过程以及无奈的结局,体现出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差异。
  二、《老人与海》作品的创作历程追溯
  于1930年的一个暴风雨中,海明威获得了格雷戈里奥的营救后,根据真人真事创作了该中篇小说,自此,海明威与老渔民结交成为了朋友,并且时常出海捕鱼。1936年的一天,老渔民出海捕鱼,由于该鱼十分庞大,在深海中被大鱼拖拽了许久未能归岸,就像是故事中所讲述的,大鱼将老人拖拽于深海中,未能及时快速地返程,并且在归途中受到了鲨鱼的猛烈袭击,从而在回到岸边后,仅剩下空空的一副鱼骨架。
  1936年海明威发表了一篇名为《碧水之上:海湾来信》的散文,文章中的片段写到了一位老渔民在出海捕鱼时捕获到了大马林鱼,但是由于大鱼的力气巨大,老人未能如愿地及时将大马林鱼捕获至岸边,大马林鱼的大部分被鲨鱼吃掉了。这则故事极大地激起了海明威的感性心理,看似普通的事迹却给了海明威极大的触动,并以一名作家的敏感性,察觉到该事迹的艺术性、戏剧性,虽然这一事件看起来具有明显的小说素材特点,但是海明威未能及时地动笔来描述它。直到1950年圣诞节结束后,他突发奇想地希望用笔尖来描述与记载该事迹,随后他产生了极强的创作欲,动笔记录创作了这部作品。1952年的2月23日,海明威最终完成了《老人与海》初稿,再动笔直至定稿,其间仅仅花费了八周的时间,从而可以发现,海明威对该事迹所具有的充分感受、迫切将其进行整体性描述的激情以及他高水平的写作能力。在截稿后的传阅阶段,海明威的亲友皆给予了他高度的赞美,以及对该小说的高度赞扬。
  三、《老人与海》作品的语言特色
  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具有独特的个人特征,在《老人与海》作品中,以简洁、明了、高效的对话形式来开展故事内容,通过干净、利落的修辞手法和自然的韵调来讲述故事内容。海明威使用着简单明了的对话形式来讲述故事,通过他所刻画的形象鲜明的人物特征,能够细致具体地讲述故事中的细节,具有着极强的代入感。例如,“我已经感到了你的力量,让我们面对面地斗一斗吧。我和你谁也没有帮手,这很公平。来吧,来吧,让我看看你是谁?”利用老人的内心自我对话,使读者身临其境,将自身想象成正在与大鱼、与鲨鱼搏斗的情形,通过老人激昂、勇敢、坚毅的话语来表现老人的内心世界,极强地塑造了老人的性格特征。海明威用潇洒、毫无矫揉造作的创作笔法来塑造故事、塑造人物,虽然仅仅通过平滑、朴实的话语来描写小说内容,但却以丰富的小说意涵描写了一则动人的故事,拓宽了故事的描写空间,让读者自行进入到故事中,自行体会其中描写客体的特点和特征,并自行得出结论,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海明威笔触细腻,从细节出发对人物进行刻画与描写,使读者从老人视角出发,从老人的语言、动作、肢体等方面,细致、真切地体会老人的经历与感受,使读者置身于故事情境之中。海明威对生活具有着细腻的观察,笔触细致,用心描写人物、用细节来展开故事内容,在语言方面通过细致描写来展开叙述,从而为读者带来这部优质的作品,有力地将读者群体引入至故事发展的全过程,并由作品出发,结合自身情感、经历、积累等产生系列联想,使作品真正能够打动人心,使作品读到读者心里去。《老人与海》具有着超越其小说本身的无可抗拒之美,让读者透过文字感受到了力量感、坚毅感,通过对文字的解读与感受,为读者带来了极强、极有力的阅读体验。海明威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老人与海》这部著名的小说作品通过细致入微的艺术性描写、象征性的语言表达方式,表述了人可以失败,但是精神不能认输,仿佛描写了人的生命画像。有学者认为,读该篇小说,每阅读一次都是一次新的阅读体验,每次都会带来新的感受与新的收获。
  四、《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探讨
  西方文学中的大多数作品都以其所涵盖的丰富意涵来描写故事内容,它可能是亲近的朋友,也可能是令人生畏的恶魔。《老人与海》通过意涵的结构,将故事中的各个描写客体赋予其独特的生命力,从而来开展故事内容。例如,在《老人与海》故事中所描写的大海,其被赋予了一种女性的特征,在故事发生的全过程,海都是以平静、柔和的特征存在于故事内容中,在老人钓到大鱼、被大鱼拖拽至深海、大鱼被鲨鱼撕咬、老人与鲨鱼搏斗等多个场景中,海依旧是那样平静、柔和。虽然它是那样平和、平静,但是却拥有着极其强大的力量,以安静、自信的方式凝视着这位坚毅的老渔民。在海中,有着人们前所未闻的大马林鱼、贪婪懒惰的鲨鱼,表现出了大海具有着深不可测的独特魅力,使读者透过柔和的外表看到其内心真正的坚毅与坚强。   在《老人与海》小说中,老渔民以主人公的形象出现在读者的视野之中,通过对这位“真正的硬汉”的描写,在重重困难出现后,能够以自身的坚毅、果敢、拼搏等精神,坚持内心、坚持初心地為梦想而努力,即使在追逐梦想的旅途中,遇到了众多的风险与挑战。例如:“一群无所畏惧的鲨鱼正嗅着血迹,朝这里涌来。成群结队的鲨鱼向老人的战利品──那条系在船边的大鱼,发起了猛攻。”鲨鱼的围攻使得老渔民在捕鱼过程中,增添了风险性、困难性,给老渔民在归途中增添了不确定性,从而表现了人们在逐梦途中的众多影响性风险。但是在老人的持续性坚持下,与鲨鱼进行猛烈搏斗之后,却仍难以保住他经等待、坚持、搏斗之后所捕获的大马林鱼,这一系列细节性描写,展示出了老人坚韧不拔、勇于挑战、勇敢守梦的坚毅心理,在逆境中一次次付出了顽强的努力,但是最终却未能将这条大鱼完整地带回岸边,顽强的搏斗过程与不完美的结果体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异,从而来表现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
  大马林鱼代表了老人的梦想、希望等,它的出现具有着极其重要的艺术性价值,经过老人漫长的84天等待后,终于在老人仍旧坚持的过程中,出现在了老人的视野里,这使得老人看到了完成梦想的希望,激发了老人的斗志,也在后来的鲨鱼围捕中体现出了鲨鱼的贪婪与老人的勇敢、坚毅。没有大马林鱼的《老人与海》就会成为不完整的《老人与海》,它的出现就像是一个机遇,老人通过对机遇的把握,对梦想的坚持,遇到了这条大马林鱼,从而为他的梦想与愿望带来了希望。海明威通过对大马林鱼的描写,以平实、朴素的笔尖来引导读者对梦想的期待、对未来的希望,告诉读者成功之路的漫长,需要我们坚持。海明威对鲨鱼的描写代表了在人们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与影响性因素,我们需要直视它、勇敢面对它,就像是文中老渔民一样勇敢并坚持梦想,哪怕是鲨鱼的一次次出现,都是他成功路上的绊脚石,但正是因为这些不确定因素,才真正塑造了《老人与海》的高度艺术性价值,也呈现给了读者在困难中坚守梦想之美。这部作品虽没有对狮子进行重点笔墨的描写,但是狮子就像是镶嵌在链子上的珍珠,使得故事更为完整、更具连贯性,烘托了老人的内心世界。
  五、结语
  《老人与海》所描写的故事内容,在形体上有力、在精神上伟大,通过平实、质朴的小人物来展开故事内容,从而以小见大地表现出海明威对人生的态度,对生命的理解。通过对《老人与海》的阅读与理解,我们可以得出生活中的人生哲理以及面对未来生活的积极态度。
其他文献
汉乐府民歌《上邪》是一首以爱情为主题的千古绝唱,动人心魄的誓词短短数十字却被传诵至今.与其同名的长篇小说《上邪》却大胆解构了古老情歌《上邪》所歌颂的不渝爱情,她笔
期刊
台湾乡土小说与中国内地乡土小说一样,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到20世纪70年代,台湾发生的第二次乡土文学论争中,乡土文学派认为乡土文学写作应摒弃现代主义手法,回归乡土写
期刊
目前,随着国内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师开始认识到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与学习能动性的重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解读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其深入地挖掘人物形象,随后从多个方面去了解作品与世界。  一、从描写角度来看  (一)从具体描写入手,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描写  在形象化语言当中,分析描写成为人物、事件、环境进行具体且生动描绘的必要手段。学生需要从文章中描写的对象入手,通常在分析时包括人
期刊
《文城》封面是张晓刚画作《失忆与记忆:男人》,内容是一个人的一只眼睛眼含泪水,面庞上带有痕迹,可能这种痛苦已留下深深的伤痕,永远无法消去。能够从封面中寻找一些线索,可能又是一个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一、懵懂—若如初见  余华此次主人公的名字为林祥福,又是一个非常讨喜的名字。林祥福抱着女儿、背着庞大的包袱不远千里寻找文城(地名),他在找谁?还得从他的背景说起,林祥福出生于富庶家庭,五岁时父亲突然去
期刊
“他者”理论这一思潮的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时代,他首先提出了“同者”和“他者”的对立关系。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提出了他者的“凝视”概念,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主客体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品钦的小说《拍卖第四十九批》叙述了一位发生蜕变的女性形象—奥迪帕。主人公奥迪帕是一位典型的女性形象。小说的亮点在于探寻奥迪帕在寻求遗嘱真相过程中的种种遭遇,完美地再现女性的蜕变过程,展现女性从自主自愿地依靠男性到自我解救
期刊
午后的两个小时,向来是白日里最安静的时刻。校园里的人们陷入餍足后的倦怠。正午的阳光普照,落到静立的树木上,被树叶反射出粼粼的光。站在四周的安静里,看着那些树叶晃啊、晃啊,头脑便有些昏昏的。  可是周围并没有风。晃不动树叶,也撼动不了四周的沉静。  这是阿澶最讨厌的环境—尽管她不明白缘由。她讨厌这沉沉落下的阳光和这令人昏沉的安静。阿澶坐在自习室里,望着静谧湛蓝的天空,漫无边际地想着。很久以前,她也有
期刊
“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蛰伏一季的人们,熬过数九寒天,终于盼来了春天。性急些的人,按捺不住,豪气地脱下厚重的冬装,换上轻便的春服,带上老人、孩子,宠物小狗也不落下,倾巢而动,走出户外舒展舒展,去乡村郊野,踏青寻春,看草长莺飞,柳绿桃红,感受时令的更迭轮转。  我也不能免俗,加入这春天出游的行列。早春的一个周末,难得的好天气,弟弟、弟媳带上孩子,邀我一起去附近的小镇杨店看桃花。  杨店看桃花,若
期刊
才女张爱玲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丝毫不吝啬表现自己对于服饰的喜爱,这种喜爱是文化上的相互认同,更是个人情感的集中表现。在张爱玲的笔下,服饰的价值远远比人物的外貌、性格更加重要:其尽力描写人物心情变化时、情感遭受波折时服饰的变化特点,借由“外在”的改变来渲染相关形象。对于张爱玲来说,服饰中包含着的艺术、色彩与工艺之美吸引着她,也使得故事中的人物重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感性与狂热并存的表达方式,正是张
期刊
父母分开了,那年她5岁。  自从她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她就没听过关于父亲的任何好话。离婚一定是这个男人的责任,她始终这样认为。  “可怜虫,可怜虫,没爹的孩子是可怜虫……”社区里的孩子们手拉着手把她围在中间,绕着她转。自始至终,她神情淡漠,一声不吭,直到那些孩子觉得无趣走开后,她才皱了皱眉头。  后来她上大学了,18岁。  到学校报到的那天,她一个人坐上了火车。推开宿舍门时,本应是四个人的房间挤满了
期刊
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中,孙犁的语言特色是值得进行深入剖析研究的。他能够将口语与诗意完美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小说作品还是散文,在内核上都具有雅俗共存的特点,并没有因为诗情画意的特点而脱离了其描写的普通劳动人民,反而为作品赋予了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孙犁小说当中的人物对话和景致描写等使用了一些地方口语,通俗的语言使小说作品更加生活化,也使得人物形象的勾勒更加饱满,这些语言文字糅合在一起的时候又具有诗画一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