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小学阶段实施情感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的全新尝试。它从小学生的情感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小学生在提高学习水平的同时,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情感教育 体验 情境 兴趣 效果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有关智商和情商谁重要的问题一直讨论不休。大多数人认为,只要学习好、智商高,那么教育对他就是成功的,反之,就是不成功的。孰不知,他们忽略情商对人的重要性。新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一个人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必须具备智力、道德、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所以,要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的人才,就必须从小学生抓起,从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换言之,情感教育就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按照情感所反应的社会内容的性质不同,可以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通过对小学生实施情感教育,可以加强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把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在传播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同时,激发、培养、保护学生的情感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是列宁对情感认识的重要评价。
现在的小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缺乏一些必要的锻炼,容易养成自私、骄横等人格缺陷。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注意到学生的这些不良习惯,用情感的方法去克服他们消极的情感需要,从而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是全面教育,应将情感教育与德育、智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去看待。通过培养学生优良的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使学生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等都合乎社会要求的人。这样的人能保持愉快、开朗、乐观的情绪和情感,敢于负责,勇于克服困难,这样的人热爱自然,热爱同学,热爱人类,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非常向往。有效的情感教育对教育教学是很有帮助的,能极大地促进学生智育的发展,能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在积极的心境下,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用顽强的毅力、执著的追求来对待学习的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情感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寻,也无具体的程式,因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情感方面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积极、有意识地把情感教育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1 有一种“爱满天下”的心。学生眼中有一个老师,而在老师眼中应该有每一个孩子。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唤醒学生的爱心并激发学生善良的美德和高尚的情操。
德国教育学家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呼唤鼓励学生,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怎么能唤醒沉醉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当教师对学生有赤诚之心时,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善良和真诚,从而对教师产生亲切感,乐于听从教师的教导,“亲其师,信其道。”
2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体现学生的教育主体性。学校教育不应当仅仅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简单看成是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的过程,还应重视人的价值观态度和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和发展。一个有自尊心的人,总是有信心,更有能力,学习更有效率的。教师尊重学生,会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不仅是一个学生,更是一个独立的人。学生只有觉得被人接受和承认,情感得到尊重,自主性得到体现,他的发展才会是健康的、有效的。
3 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师,教师的工作就是教导学生,因此,彼此保持沟通和交流是非常必要的。“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我们各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各有两个思想。”这一个形象的、有名的哲学描述,说明了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性。在交流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以一种平等的关系进行,拒绝说教式的教训和居高临下的态势。从情感的角度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真情去激发感情的浪花,引起学生的共鸣。
4 创设情感交流的情境,以境染情。在教学中提供能引起积极情感的情境来培养情感。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一种充满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如在英语教学中,知识的接受以及学生技能的培养是以师生间的心理相互影响为背景的,一声问候语,一次鼓励、道别,既营造了学习氛围,又利于学生的学习,何乐而不为呢。
5 树立正确的评价观。不能给学困生贴标签,甚至把学生“一棍子打死”,取消优等生和学困生的评价观。情感教育的评价观认为,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功能在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情感体验。在教育活动中,采取积极评价,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是情感教育必不可少的条件。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情感所起的作用,比单纯理智所抱的信念或比由于恐惧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习惯都要强有力的多。”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用情感教育陶冶心情,完善学生的人格,从而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和谐发展的新世纪合格人才。
关键词 情感教育 体验 情境 兴趣 效果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有关智商和情商谁重要的问题一直讨论不休。大多数人认为,只要学习好、智商高,那么教育对他就是成功的,反之,就是不成功的。孰不知,他们忽略情商对人的重要性。新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一个人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必须具备智力、道德、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所以,要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的人才,就必须从小学生抓起,从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换言之,情感教育就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按照情感所反应的社会内容的性质不同,可以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通过对小学生实施情感教育,可以加强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把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在传播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同时,激发、培养、保护学生的情感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是列宁对情感认识的重要评价。
现在的小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缺乏一些必要的锻炼,容易养成自私、骄横等人格缺陷。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注意到学生的这些不良习惯,用情感的方法去克服他们消极的情感需要,从而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是全面教育,应将情感教育与德育、智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去看待。通过培养学生优良的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使学生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等都合乎社会要求的人。这样的人能保持愉快、开朗、乐观的情绪和情感,敢于负责,勇于克服困难,这样的人热爱自然,热爱同学,热爱人类,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非常向往。有效的情感教育对教育教学是很有帮助的,能极大地促进学生智育的发展,能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在积极的心境下,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用顽强的毅力、执著的追求来对待学习的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情感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寻,也无具体的程式,因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情感方面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积极、有意识地把情感教育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1 有一种“爱满天下”的心。学生眼中有一个老师,而在老师眼中应该有每一个孩子。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唤醒学生的爱心并激发学生善良的美德和高尚的情操。
德国教育学家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呼唤鼓励学生,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怎么能唤醒沉醉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当教师对学生有赤诚之心时,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善良和真诚,从而对教师产生亲切感,乐于听从教师的教导,“亲其师,信其道。”
2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体现学生的教育主体性。学校教育不应当仅仅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简单看成是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的过程,还应重视人的价值观态度和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和发展。一个有自尊心的人,总是有信心,更有能力,学习更有效率的。教师尊重学生,会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不仅是一个学生,更是一个独立的人。学生只有觉得被人接受和承认,情感得到尊重,自主性得到体现,他的发展才会是健康的、有效的。
3 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师,教师的工作就是教导学生,因此,彼此保持沟通和交流是非常必要的。“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我们各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各有两个思想。”这一个形象的、有名的哲学描述,说明了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性。在交流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以一种平等的关系进行,拒绝说教式的教训和居高临下的态势。从情感的角度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真情去激发感情的浪花,引起学生的共鸣。
4 创设情感交流的情境,以境染情。在教学中提供能引起积极情感的情境来培养情感。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一种充满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如在英语教学中,知识的接受以及学生技能的培养是以师生间的心理相互影响为背景的,一声问候语,一次鼓励、道别,既营造了学习氛围,又利于学生的学习,何乐而不为呢。
5 树立正确的评价观。不能给学困生贴标签,甚至把学生“一棍子打死”,取消优等生和学困生的评价观。情感教育的评价观认为,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功能在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情感体验。在教育活动中,采取积极评价,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是情感教育必不可少的条件。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情感所起的作用,比单纯理智所抱的信念或比由于恐惧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习惯都要强有力的多。”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用情感教育陶冶心情,完善学生的人格,从而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和谐发展的新世纪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