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对策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bz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使其专业素质达不到企业的需求的现状,从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的价值、现状及对策这三方面,对当今校企合作模式不但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目的,能够强化学生专业基础,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水平,还能为企业提供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从而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进行简要的说明,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启发。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1  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的价值
  相较于传统理论教学,校企合作可以使学生通过亲手实践,更好的将知识融会贯通,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计算机专业来说,校企合作可以使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满足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这对高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2  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
  2.1 企业积极性不高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众多高职院校的重视,现阶段,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校企合作主要是由行业协会推荐、政府统筹安排、学校主动与企业联系等方式实现。校企之间社会定位不同,学校希望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实践自身所学,弥补學校师资设备的不足,提高其学术水平,而企业更重视的是学生能否更好地为企业带来实际的效益,由于在安排学生顶岗实践工程中可能会对企业效益造成影响,因此,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致使在合作过程中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企业认为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使命感等比较低,不能满足现阶段企业对学生专业技能扎实、责任感强、具备进取心、职业期待与自身水平相符的需求,对实习的学生需求量比较低,校企合作很难得到实际的效果。
  2.2 校企合作模式单一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全新的办学理念,得到了社会各方的广泛认可,但现阶段的校企合作,主要是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二元模式”合作,相关部门参与程度不足,不够重视校企合作之间的引导及监督。同时校企合作之间的产出与投入比例很不协调,过高的投入与过低的回报率严重的阻碍了校企之间的合作发展,使校企合作难以走向制度化、高效化和规范化的道路,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实际效果,不利于多元合作模式的建立,也就不能培养出适应当今企业需求的高水平计算机专业人才。
  2.3 合作质量不够高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受到企业的影响比较大,比如学校从企业方面获得企业的技术教材、实习实训、技能认证等,很少对其进行内部改造,只重视项目内容,轻视理论原理,使课程体系的商业意识浓厚,降低了教材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同时,校企合作通常是学校与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展开联合,学校不能及时与企业的技术研发部门进行联络,往往难以了解企业应用的最新技术,不能够将最新的科技传授给学生,降低了计算机专业技术学习的实效性,影响力学生的培养效率。
  计算机专业本身的具备极强的前沿性、机密性和科技性等特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其职业岗位得到了细致的划分,大方向就能够划分为数据库、人工智能、算法、系统机构、计算机网络等方面,其中还会有更细致的划分比如计算机软件编程就分为软件设计、软件测试、编程语言等方向。学校希望学生能够在企业内实践与本专业相关的岗位,然而,企业出于对技术、商业机密保护的态度,不会安排实习的学生,使学生的实践受到一定的限制[1]。
  受传统观念影响,计算机专业学生到企业实习,往往会去IT类企业,选择与专业对口的岗位,但实际上,社会上能够大量提供与计算机专业对口岗位的IT企业比较少,如果学校只将IT企业作为校企之间的合作企业,将会影响校企合作的发展空间,造成合作单一化。
  3  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的对策
  3.1 建立校企分层合作
  企业中与计算机有关的岗位,或多或少的设计部分商业机密,而这些商业机密大多是学生希望能够学习的先进技术。为了加强校企之间的融合,可以建立校企分层的合作模式,将校企双方的合作规范签订到协议上,层层落实双方的责任义务,在合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工作岗位的职责进行解构,将学校与企业人员分级结对,加强企业人才对学生的教育,落实校企合作协议,加强校企之间的人才交流。
  比如,学校校长与公司的战略领导者进行沟通,计算机专业院长与企业技术部门负责人进行联系,计算机专业的主任与项目经理进行联络,计算机专业各班班主任与各项目的项目组长进行对话,学生与企业员工直接交流。通过分层合作明细培养方案,学校重构课程体系,依照“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方式,确立平等互利的原则,建立校企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即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实习的机会,就算是没有被企业所录取的学生,也提升了自身的实践水平,增长了见识;而企业实际上是完成了一次员工招聘和培训选拔,最终达成了校企合作之间的双赢。
  3.2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要依照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本地政策,建立良好的校企沟通平台,合理定位校企双方合作的地位,在进行实践前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需要签订保密协议,学校需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学生的保密意识和纪律意识。相关部门可以对参与合作的企业进行一定的激励和补偿,调动企业加强合作的积极性,为校企之间的合作构建良好的环境。学校方面也要依照地方产业布局加强指导管理优化环境,防止专业同构化,引导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依照当前市场需求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培养的同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3 将强院校基础能力
  加强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的设置,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加大专业课的教学力度,培养出更受企业欢迎的学生,促进校企之间的合作,安排学生在放假期间和做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的时间段进入企业实习,使学生可以即时掌握社会上计算机行业的市场需求,真正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发展力量。
  就计算机专业来讲,其发展迅速理论性与实践性同样重要,因此高职院校也要依照当今社会对计算机发展的要求来设计课程,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人员进行互聘,在学校内引入企业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案例进行讲解,加强培养现阶段需求量比较大的计算机专业能力,在此期间,企业也可以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了解,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令学生能够达到企业的需求,在毕业后即刻上岗。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主体岗位、应用岗位及拓展岗位的人才需求量也在逐年增长,学校可以将校企合作从IT企业扩展到所有需要计算机岗位的企业,使学生转变曾经的专业对口的就业观念,为各领域企业输送计算机专业人才,从而扩大校企合作的规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2]。
  4  结语
  为了更好的促进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的展开,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优秀人才,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加强联系,充分结合利用两者之间的资源技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实践,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 何竟文.校企合作背景下虚拟现实技术在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应用现状研究[J].营销界,2019(42):278-279.
  [2] 彭凯.探析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及对策[J].南方农机,2019,50(13):180.
  [3] 宋剑杰,高登.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21):231-232.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建筑业的市场竞争也显得愈来愈激烈,因此,要注重技术管理,培养技术人才,合理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
考察了3种有机磷阻燃剂对溴化聚苯乙烯阻燃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材料性能的影响,筛选出了合适的有机磷阻燃剂,全面考察了其用量对阻燃增强PET体系力学性能、热学性
本文分析了大学物理实验课预习的重要性和现状,提出了借助优秀的信息化教学手段"雨课堂"构建实验课预习新模式,并阐述了实施的具体过程;新的预习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
针对Struts框架不具备很好的视图层适应性,引入可扩展的样式语言(XSL)技术,利用XSLT强大的转换功能,把它和Struts结合在一起,对Struts的视图部分进行改进。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
介绍了喂线球化、孕育处理以及喂线净化变质处理技术的特点及其优点.比较了冲入法与喂线法工艺用于QT450-10球墨铸铁、Cr25抗磨白口铸铁生产的效果.结果表明:(1)包芯线喂线工艺
本文剖析了中职学校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学生现状,为促进学生由机械学习到深层学习的迈进,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思考能力,辅助学生正确形成编程思维,引入体验式教学
《白莽作〈孩儿塔〉序》这篇700字的短文,写于1936年3月11日夜,离鲁迅辞世220天。如何理解这篇小体积大味道的文章?如何理解鲁迅深沉复杂的情感脉络?这对十六七岁的孩子们来
目的对新研制的产品Pri-trac定位器的定位性能进行检测,并对钉、盘2种定位器的定位性能进行比较.方法用 Pri-trac、Accu-trac 和Tecno-line pin定位器制作活动代型,测量锯开
智能节水灌溉设备依托于农业物联网,借助4G远程无线通讯技术,可将作物土壤环境数据上传至客户端,从而完成农业灌溉的智能化、现代化,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减少人力资源浪费
在准确判断了《树》一文的文化和文学价值后,我采用速读一篇、精读一段、深究一点的方式,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思考,挖掘文本价值,增加教学容量,解决把握文章内容、理解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