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取甲烷的最佳反应温度探究

来源 :化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132zh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制取甲烷的传统实验方法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实验探究。2.5g的反应混合物,用高温热电偶传感器直接探测实时反应温度,通过记录反应的温度变化曲线和反应的产气速率确定反应的最佳温度。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反应物配比为无水醋酸钠:碱石灰:氢氧化钠=2:1:1时,反应产生气体的最佳温度在500℃上下,整个气体制备过程约5min左右。本实验温度探测、数据记录直接,用时短,实验结果可靠性强。能指导并帮助教师和学生方便有效地制备甲烷气体并进行甲烷的性质实验。
  关键词:甲烷;制取;反应温度;热电偶;传感器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11-0059-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甲烷作为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是中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的起点,因而,其制备和性质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实验方法采用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以1:3混合,反应速度慢,产气率低,副产物多且容易失败。国内研究者对于反应物配比、实验装置的优化、催化剂的选择、副反应的影响等进行了多次探究,但都未对甲烷制备反应的最佳温度进行深入探讨。在有机化学反应中,温度是非常重要的条件,也是实验过程中不易控制的。而且,固体反应物温度实时探测和气体产生速率确定的困难也是鲜有人探究的重要原因之一。鉴于此,本文将使用高温热电偶传感器直接探测反应的实时温度,有效消除了反应时加热强度不易控制带来的影响;通过收集反应产生的甲烷气体速率与反应温度的变化曲线确定甲烷制备的最佳反应温度。为甲烷制备与性质实验提供指导与帮助,以期获得理想的实验教学效果。
  1 反应物准备与实验仪器选择
  1.1反应物的准备
  总结国内一些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可以归纳出以下影响实验成功的因素:
  (1)市售碱石灰的成分氢氧化钠的含量较低不适合本实验;
  (2)适量的反应物比例才能促进反应进行;
  (3)实验的副反应生成了丙酮,影响甲烷的性质实验;
  (4)实验的碱石灰和无水醋酸钠不干燥,影响了甲烷的制备;
  (5)加热方式、副产物的冷凝、碱在强热下腐蚀玻璃易导致试管的炸裂;
  (6)使用铝箔小舟装载反应物可以防止碱与试管直接接触导致试管损坏。
  根据以上因素分析,本实验结合优秀的研究成果给出最佳的反应物配比,无水醋酸钠:碱石灰:氢氧化钠=2:1:1,碱石灰使用前在蒸发皿内由浅红色灼烧至灰白色,再先后与无水醋酸钠、氢氧化钠一起混合,研磨后备用。
  1.2实验条件及热源的选择
  甲烷制备反应原理为:
  碱石灰中的生石灰CaO起到了干燥剂和使反应物疏松甲烷易于逸出的作用。关于甲烷制备的反应机理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反应为离子型反应,甲基碳负离子夺取水中的氢生成甲烷;另一种认为反应为游离基反应。
  无论哪种机理都需要将反应物加热至熔融状态,且反应体系中须尽可能要保持无水状态才能使反应顺利进行。
  1.2.1最佳反应温度推测
  无水醋酸钠的熔点为324℃,氢氧化钠的熔点为327.6℃,基于以上分析估计反应在温度达到二者熔点之后才开始进行。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当反应物达到熔融状态之后仍需要加热。随着温度的上升,反应速度加快,产生的气体增多,直到反应结束。
  由上面推测可知,反应开始的温度应该在330℃以上,反应温度较高,通过沙浴、油浴加热已不能满足实验需要;若改用控温效果好的马沸炉却不能收集反应产生的气体,反应体系的实时温度也不易探测;改用酒精喷灯则温度过高,试管不能承受。最后选择酒精灯作为加热源,这更接近教师实验教学时的反应环境,希望所得的实验结果能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完成实验。
  1.2.2高温热电偶传感器校验
  在室温为15.8℃时,使用高温热电偶温度传感器测试沸腾的水的温度,两次分别显示稳定在99.0℃和99.1℃。说明传感器测试正常。
  1.2.3酒精灯加热强度讨论
  实验中用到以下两个酒精灯,1号酒精灯灯芯比较细短,火焰比较小;2号酒精灯灯芯比较粗长,火焰比较大。分别用高温热电偶传感器探测两个酒精灯的外焰温度,见图1。发现两个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温度都能达到850℃左右,1号酒精灯由室温加热到850℃平均用时约11秒左右,而2号酒精灯需要约7秒。2号酒精灯的加热强度略高于1号酒精灯。实验中将讨论加热强度不同时对甲烷制备实验产生的影响。
  1.3实验仪器与装置
  反应装置中使用铝箔槽防止试管破裂。将高温热电偶埋人平铺在铝箔槽(小舟)上的反应混合物中,另一端连接数据采集器以探测实时反应的温度,气体的收集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于倒扣在水槽中的500mL大量筒中,实验装置见图2。
  2 实验步骤和现象
  2.1排除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铝箔与氢氧化钠反应
  铝在氢氧化钠溶液中能发生剧烈的反应:2AI 2NaOH 2H2O=2NaAlO2 3H2↑。为了排除该反应的影响进行如下表1实验。
  实验用的碱石灰全部都由浅红色块状研磨成粉末后灼烧至灰白色,反应物按照无水醋酸钠:碱石灰:氢氧化钠=2:1:1的比例混合,经由同一个酒精灯加热。
  比较反应后实验1和实验4的铝箔小舟发现两者基本保持原有的金属光泽,没有受到腐蚀。实验1的反应物结块成一体,实验4的反应物基本保持在反应前的粉末状,仅有少量结块。在实验4加热后的小舟和反应物中滴加少量水,立即发生剧烈反应,铝箔小舟被腐蚀放出大量气泡和热量,反应最后铝箔小舟被严重腐蚀,表面也失去金属光泽呈灰黑色。
  由实验1、2、3、4可知:
  (1)在反应体系无水情况下即使加热到400℃,氢氧化钠与铝箔也不发生反应,可以排除铝箔小舟与混合物中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可能。   (2)甲烷的制备反应在350℃左右开始有气体生成,是否与反应物的质量和加热源的强弱有关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2.2甲烷制备反应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探究
  针对上一组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第二组对比实验,见表2。反应物配比等同上。
  实验5、6、7分别用不同质量的反应物和不同加热强度的酒精灯来进行实验,并记录反应温度在200℃之后到反应结束不再产生气体这段时间内变化,然后绘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见图3。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知:
  (1)实验选择酒精灯加热强度不同,会影响反应的总时间和反应速度的快慢,其中热源加热强度越大,反应体系温度上升越快,气体生成速率越快,反应结束越早;
  (2)反应物质质量的多少会影响反应的总时间,反应物质质量越多需要的反应时间越长,反应的总时间受到热源和反应物质质量多少的共同影响;
  (3)反应的热源加热强度不会影响反应发生开始产生气体的温度与结束温度,反应物质质量的多少也不会改变反应的开始与结束温度。通过数据采集器的记录可知开始产生气体的温度在350℃左右,反应结束的温度在510℃左右。
  2.3
  甲烷制备反应气体生成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探究
  根据以上结果设计了第三组实验,探究不同温度区间气体生成的速率,见表3。
  用500mL大量筒收集产生的气体,记录不同温度区间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和温度区间内经过的时间,其中从开始产生气体到不再产生气体的这段时间记录为反应总时间。计算不同温度区间内反应的气体生成速率并绘制条形统计表见图4。
  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热源加热强度不同和反应物质量不同的条件下,实验开始产生气体温度和实验结束的温度符合前两组实验的结果:即在350℃左右开始产生气体,在510℃左右反应结束。由图4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温度区间内反应的气体生成速率表现出以下几点规律:
  (1)随着温度的上升气体的生成速率逐渐增大,且在440℃之后增大的幅度明显加快,在500℃附近气体生成速率出现了峰值,在出现峰值之后气体生成速率开始下降至反应结束。
  (2)实验表明甲烷的气体生成速率与加热强度有关,由图4可见,加热强度大的实验9气体产生速率明显高于实验8的气体产生速率,但两个实验的速率增长趋势相同。
  (3)实验8、9同时表现出均匀产气的时间约为120s左右,且在到达500℃气体生成速率峰值之后实验也趋于结束。整个实验的加热时间约在五分钟左右,时间较短适合在课堂进行演示实验。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实验结果
  从上述系列实验的结果可知:
  (1)反应开始产生气体的温度(350℃)和反应结束的温度(510℃)不受热源加热强度和反应物质量多少的影响;
  (2)甲烷气体的生成速率与热源的加热强度呈正相关;
  (3)甲烷制备过程中均匀产气时间约为120s左右,整个加热制备过程约5min左右。
  3.2甲烷制备实验副反应产物的影响
  影响实验的副产物主要是乙烷和丙酮。研究表明反应的主要副产物为丙酮(乙烷的量很少),采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后可以除去。所以实验的副反应产物对甲烷产气速率的影响可以基本排除。
  3.3实验结论
  甲烷制备实验的最佳条件是:当反应物配比为无水醋酸钠:灼烧除水的碱石灰:氢氧化钠=2:1:1时,试管内使用铝箔小舟装载混合反应物2.5g左右,反应产生气体的最佳温度在500℃左右。
  本系列实验利用高温热电偶传感器直接探测反应物的实时温度,突破了固体反应物温度探测的难点。更重要的是,本实验通过反应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曲线和反应产气速率的统计来确定反应最佳温度,有效地保障了实验结果的科学性。该实验结论对于课堂演示或探究甲烷的制备和性质实验过程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完成整个实验,对于甲烷及相关知识的学习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一)  邮筒机器人吉陶乐孤独地伫立在路边。  他身上的绿油漆已经掉得差不多了,曾经胖胖的身体也变得瘦瘦瘪瘪的。最重要的是,已经很久没有人给他投喂信件了。  邮筒机器人都喜欢吃信。信里写着问候与祝福,承载着对远方的思念。这份思念非常珍贵,能散发出一种温暖的能量,这就是邮筒机器人重要的“粮食”。  可惜,现在写信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确切地说,用手写信的人越来越少了。想要联系上远方的人,有更多更快的方
最近,森林里住房太紧张了,因为居民增长的速度太快,住的地方不够用了。  “让每一棵树都发挥最大的作用!”  于是,复式公寓产生了,一棵树不再是属于哪一家,而是属于好几家。  一棵树的住客不少于五家,比如这棵树从低到高分别是:  树下的土洞是灰兔子家。  第三个树杈和第四个树杈之间的树洞里,住着松鼠一家。  第五个树杈上蹲着猴子一家。  稍高一点的地方住着猫头鹰一家。  再往上是蜜蜂一家。  最顶层
摘要: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运用问题讨论的模式进行“物质的量”教学。  关键词:建构主义;情境;问题;物质的量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7-0033-02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有些化学概念往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且教材通常采用单一的文字描述,以终态的形式呈现,略去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基于上述原因,学生理解概念时思维不顺畅,运用概念时不灵活,辨析概念时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11-0057-04中图分类号:G424.74文献标识码:B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落下帷幕,全国各地的化学试卷已浮出水面,纵观高考化学试题,有一些亮点,也存在一些疑惑。现将个人不成熟的思考和盘托出,就教于方家。  今年高考化学试题最主要的亮点是——新颖度、综合度、陌生度。  例1.(全国Ⅰ卷理综第28题)取化学式为MZ的黄色粉末状化合物进行如下实验。将MZ
摘要:阐述了初等化学中金属活动次序知识点的教育价值,指出金属化学活动性和反应激烈程度没有必然的相关性,分析了有关金属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实验体系的特点,并给出了教学建议。  关键词:化学实验;金属;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9—000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初等化学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化学学科的启蒙教育,它之所以必不可少,在于它的
春天,草原上盛开了一朵粉红的小花。一只爱美的小蜘蛛偷偷把网结在了小花的叶子下面。很快,小花发觉了这位新邻居。  “你好,我是雏菊,我们可以做朋友吗?”  蜘蛛使劲点了点头:“我是蜘蛛,很高兴跟你做朋友,可是……可是你真的不嫌弃我丑丑的样子吗?”  雏菊没有回答,她张开两片绿叶,给了蜘蛛一个大大的拥抱。从此,草原上多了一对好朋友。  夏天的暴風雨说来就来,蜘蛛吓得浑身发抖:“我的网要保不住了!”雏菊
摘要:本文设计了“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为课题的学案,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未知的过程,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  关键词:学案设计;物质性质;钠的性质;基本方法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9-0037-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学习内容  鲁科版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部分“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2、学习目标  (1)结合研究金属钠的性质的
摘要:以高三复习课“电解原理”为例,从电解原理的再现、电解原理的拓展、电解原理的应用等3个方面,尝试采用递进式问题链驱动化学课堂的互动教学,以增强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递进式问题链;高三复习;电解原理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9–0031–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如何在高三复习中,既能达到巩固基础、培养能力、加强应用、提升素
早上,熊在院子里修理自行车,突然听到树上响起一阵“哗啦啦”的声音,惊醒了几只还在打瞌睡的鸟。  他抬头一看,一朵云从天上掉了下来,正好卡在了树梢间。  原来这朵云太沉了,浑身湿透,飞不到天上了。云只好请熊收留它。熊的家里住过很多客人,但是收留一朵云还是头一次呢。  这朵云实在是太大了,熊的家里别说适合的床了,连能容纳云的房间都没有。云倒是不介意,它躺下来打个滚,一下子把院子里的草地占得满满的。  
你的勇气如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