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与唠叨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lipin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家个案研究计划是A4当代艺术中心于2012年启动的一项实验性艺术项目,目的在于挖掘和探究艺术家的个人艺术线索与工作方法,展开与其学术建树相关的文献整理、记录、编撰工作。《歇斯底里,隐喻与转喻的生活—陈晓云个展》邀请了策展人鲍栋展开对陈晓云影像作品的批评与再读。
  个案展区别于个展的要素在于,它不仅仅是单向度的作品展示,它是策展人以考古学者的态度,去追索艺术家的足迹,在纵向的历史视觉和横向的社会语境的经纬度上形成对艺术家的立体建模,这个模型是从艺术家的观念和作品的表达上综合提炼而成,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真实经线度上建立的虚拟的精神影像,同时,在现有模型之上打开未来之窗,给艺术家提供一个创作方向的可能性和角度。当然,个案研究的意义和手法不仅仅如此,它不是某个时点的总结,对于艺术研究者来说,梳理艺术家的个人史是一项细致而长期的工作。
  当然,策展人鲍栋以学院派艺术评论的经典手法出发,借用语言学隐喻和转喻的概念来提炼陈晓云创作手法的主旨,而精神分析学的歇斯底里症状研究无疑为陈晓云的影像提供了概念上的证据。概念在策展人鲍栋的理论框架中占据着支点的位置,同时也是概念发酵的原体。鲍栋在艺术批评的推演上强调概念自身的成长和进化,从而铺就一条概念之路。
  个案展览的组织与现场呈现,与艺术家的沟通,理论梳理构成了策展人的基本工作,有趣的是,我们不仅在看艺术家陈晓云的影像作品,我们同样在看策展人鲍栋的个案分析作品,在这两条线索的交织中,策展人是引领者,是向导,是导演,是厨师,布置好大餐,等待观者来品尝和议论。而艺术家是素材提供者,是大餐的原料提供者。而鮑栋认为,他的作用相当于一个编辑,对陈晓云的作品进行整理裁剪,再编辑。
  陈晓云个案展是A4当代艺术中心以实验影像为主题的首次推演,似乎看到影像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悄然崛起的信号。“陈晓云影像作品总是表现为在隐喻与转喻这两个维度上的痉挛,把情绪与身体的失控转换成影像及语言的抽搐。他用隐喻与转喻使现实的符号秩序崩溃,又迫使事物与意义的关系在扭曲中再生,他砍断生活丛林里的所有树枝,只是为了结出更多的疤痕。”鲍栋干净利落的解读为陈晓云的创作赋予了概念的外衣。而笔者恰恰欣赏最后两句诗一样的语言,也许只有诗性才有效保持艺术的原貌,而理论和概念恰恰是禁锢的牢笼。
  陈晓云的影像始终在寻找一种极致反常的表现,一是艺术家自身述求的需要,二是视觉观看的需要,三是影像艺术技术和形式的实验性探索的需要。陈晓云在其多年创作中,不断推进,有效地运用影像的物理技术,戏剧的现场、装扮的演出、语言文字的提示和模糊功能,制造了丰富的社会人文景观。这也是陈晓云值得研读的理由,具备调动各种媒介的能力。
  《为什么是生活》这件完成于2010年的三屏影像作品,是陈晓云以人物表演加文字提示的方式对当下社会现场直观的反应。我们看到那些熟悉的词汇和场景,就在我们身边不断发生,不断上演着,以至于我们活在其中从愤怒、不满、失望、悲哀直至自以为然。然而陈晓云不甘于此,他尝试运用镜头将自己的反抗和众人的处境一次又一次推上前台晾晒和拷问。包括《夜-2.4公里》《火-3000公斤》《爱你大老板》《砍死你》等作品关注底层群体的多面图景,从社会学角度观察极端案例的爆发现象:无序、零散、混乱、不自觉、情绪化、无方向性释放。对大众行为和心理的观察提升到理性思考的层面。陈晓云总是在极度悲观与黑暗的投射里,寻找命运的出口,寻找日常生活以外的体验,寻找个体在现实强大的压制下释放生命力的可能性,在《抽、拉、我们活过的刹那,前后都是暗夜》《向夜晚延伸的若干的瞬间-II》《狴、绝望表演》这几部影像作品里一一展现。《特别项目》是鲍栋特意编辑了一组与陈晓云作品创作有关的40米长的“工作现场”:包括影像、剧照、摄影、草图、方案与文字在内的各种素材,帮助观众了解艺术家是怎样从大量的素材中选择作品材料进行加工创作的过程。《最臭的那部分》是陈晓云2013年的新作,是整个展览作品在观看情绪上最为轻松的一部,饶舌的台词,夸张的表演腔调,调侃的表情,但快速的咒骂似的字幕成为作品焦点,也是惟一的提示。最后是一组制作精细的摄影作品,终于,世界安静了。凝视中,从繁杂的感性叙述中抽离,取之理性地思考和平静地面对。而鲍栋将摄影作品作为展览最后的总结呈辞,陈晓云的影像是对其摄影的补充与注释,最终凝视取代了唠叨。
其他文献
与2013年冬天的气温一样,艺术圈每年一度的“冬眠”宿命在这个岁末也是姗姗来迟。各种展览卯足了劲儿的粉墨登场,各种乌龙事件的此起彼伏,都让往年在这个时候早已萧条的艺术行业保持着如九月旺季般的热度。而能为这个不暖不冷的冬天直接添柴加火的,莫过于那些与钱相关的事件和人物了,不论在何时,由金钱划出的曲线总能够统摄所有关注的目光,从画廊到媒体等,莫不如此。  曾梵志的亿元“强心剂”  首先作为二级市场的拍
期刊
12月23日,由北京文化局、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作为指导单位,99艺术网主办的“多元时代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国际视野与发展——第四届中国艺术品市场高峰论坛(CAMS 2013)”在北京亚洲大酒店召开。  进入2013年,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有回暖的趨势,尤其是曾梵志在拍卖市场高额的拍卖价格让当代艺术进入了“亿元”时代,但同时中国的书画市场也是有声有色,水墨热也成关注的焦点,艺术品电商“蜂拥”登场,面对着一
期刊
“博伊斯”、“安迪沃霍尔”,2013,与这两个闪耀的名字一同使人们印象深刻的,就是两次活动的主办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CAFAM)。作为体制内的美术馆,央美美术馆在2013年可谓是一改终年的沉默,以一个极其富有激情、活力、和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并影响了2013年的中国当代艺术。而央美美术馆的活跃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两件事:一、我国如此多的公立美术馆都在干什么?为什么存在感如此之低?二、号称业界“
期刊
编者按  在刁庆春的绘画作品中,历史的点点斑痕被隐藏进了斑驳纵横的肌理塑造之中,沉淀在过去时间里那些鲜艳的花朵、空阔的风景和沉静的壁画等,在历史之河的洗濯中已成为段段怀念着斯人已逝的静态残片,却又在画笔的皴擦点染间,将无声岁月的清晰年轮刻画在了画布的每一寸肌肤之上。  作为一位使用油画媒介来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对于中国传统精神意蕴的追求,在刁庆春的绘画中并没有表现为简单的图像拼凑与转接。在一片片初看
期刊
艺术家跨界到时尚圈现在绝对不是什么新闻。古有Coco Chanel的艺术家亲密小伙伴,比如达利,今有小马哥与一系列艺术家的商业合作,比如草间弥生。主要原因是艺术家儿需要吃饭接地气,阳春白雪的老端着确实不是个事,而时装品牌们,尤其是奢侈品总爱在贩卖衣服的时候传达文化艺术,于是两边一拍即合。 11月17日晚,雕塑艺术家蔡志松与谭盾、李云迪、吴彦祖、姚晨及企业界精英共十人被被凤凰网与凤凰卫视评为“201
期刊
采访/本刊编辑部 编辑/白江峰  工作室地点:环铁艺术区  东方艺术·大家:您的工作室最早是在哪儿?  刘庆和:2005年之前,没有工作室概念。所谓“工作室”,其实就是个人宿舍。  东方艺术·大家:那时候学校是有提供一个“空间”,是吧?  劉庆和:美院没搬到花家地之前有,但也都是版画系的“铜版工作室”这种,个人的工作室没有。  东方艺术·大家:那您从美院出来后,就直接到环铁艺术区了是吧?  刘庆和
期刊
采访/本刊编辑部 编辑/张宗希  工作室地点:马泉营艺术驿站  不论我们愿意承认与否,作为个体的每个人身上几乎都会不同程度的带有其特定时代的痕迹,而艺术家们的敏锐之处,也即在于对其所处时代、将会成为未来“痕迹”之物的感受及表达。在这一点上,“无名画会”与“星星画会”的成员们无疑是优秀的。和其中多数成员的艺术经历类似,出生于上海、六岁时随父亲移居北京的马可鲁也有过报考美院不被准考,下乡插队、回城后做
期刊
采访/本刊编辑部 编辑/朱国良  工作室地点:环铁艺术区  东方艺术·大家:为什么会选择在北京建立工作室?  吕山川:在北京会感觉很适应,这里的环境和我的画面是合拍的,因为我的画面有一种灰色调,和北方的环境很相似,很接地气的一种感觉。  东方艺术·大家:来北京之后搬过几次工作室?不同工作室对创作会有影响吗?  吕山川:只有一次,当时因为要拆迁的问题。搬工作室对创作肯定会有影响,我也想过去找条件更好
期刊
“你是真空中的人,我们都是俗人。”  ——李燎岳父  李燎的北京首个个展《艺术是真空》毋宁说是创造自他的岳父——他所要做的只是干脆把“真空人”的牢底坐穿。如果你看过他在现场的《马拉松》行为表演,一定会像他的“岳父”一样生气:一个年轻人蜷缩在沙发里,看着电视中的马拉松比赛昏昏睡去——萎缩、瘫痪、徒劳、腐朽。之所以被岳父“驱赶”、“排斥”,正是因为他的“懒散”、“游手好闲”——用福柯的批判话语,越出了
期刊
“九十年代以后,‘占地’更多与商业‘开发’简单绑定。有一种景象,现在中国随处可见。圈进高墙的一栋栋长相类同的居住高楼,配套的商业大厦,门牌冠以外文译音又缀以诸如 ‘都’、‘城’、 镇’、‘苑’、‘园’、‘宫’、‘公馆’种种。这样人为开发以‘平方米’论价的地盘,是中国当下最为波澜壮阔的‘风景’……”这是“占地一平方米-处境”策展人廖文的一段话,相信,任何正生活、或曾经生活在这个“城市文明”迅速崛起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