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厚积薄发,行文里推陈出新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crasher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下,“作文教学该向何处去”的问题摆在了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面前。在吸取传统作文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倡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体验中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让作文真正回归生活。文章试图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出发,力图扩大学生的生活范围,拓展学生的写作源泉,构建丰富的写作空间,让学生由“无东西可写”转变为“有内容可述”,让写作的素材由“点滴的生活小事”转化为“内涵深厚的大事”,由“课本的教学素材”转向“生活的真实体验”,从写作源头上进行写作指导,丰富学生写作的生活素材,积淀学生的写作材料,并以此带动作文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激活与创新 学生写作素材 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
  脱离生活空间——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过度地强调以大纲、教材、教师为中心,重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导致语文教学偏离社会生活,脱离生活空间,远离社会实际,不是表现生活中的人、事、景、物。
  缺乏写作素材——学生害怕写作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写作的素材,一方面由于学生接触生活面比较狭窄,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远远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灵活运用材料的方法不够,即使有生活材料,学生也无法将其入文,致使好的材料无法被灵活运用,无法被学生关注,导致学生在写作中总感觉一无所有。
  丧失理性思索——作文是学生对生活和情感的体验和感悟,学生要在自然和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加工,通过观察、发现、理解、整合,把生活空间转变成心灵空间。如何从材料中发现闪光点,如何从许多事件中提炼中心,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如何安排结构和选择写作技巧,如何用语言来表达体验和感受,这些都是学生所欠缺的,也是作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在写作方面强调,“贴近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都强调学生的作文同生活的联系,学生要在生活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观点、自己的体会、自己的启示,要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素材的积累与创新正是在素质教育下为适应语文教学的发展而提出的,它的提出对我们解决作文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有着极大的帮助,将改变学生作文不可写的局面,为作文教学开辟一个新的空间。
  二、策略研究及实施
  (一)体验熟悉生活,积累典型素材。
  1.生动再现客观生活
  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作品就是对生活的再现。所谓再现生活,就是学生立足生活,体悟生活,客观地再现生活情景,揭示社会生活的现状。
  在写了一篇“母爱”的话题作文后,我发现写作效果很不好,不够真实,于是我要学生回去仔细观察,要求:
  (1)把母亲与自己相关的言行记载下来;
  (2)仔细观察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
  (3)思考母亲的言行与自己事件的关系;
  (4)把自己的母亲与周围熟悉的人母亲比较。
  上面的步骤其实就是给学生设置一个活动的空间与环境,再现这一天的画面。目的是让学生认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寻找生活中真实的情感与生活材料。
  学生写作后,我发现了不少的好句子和片段:
  “我抬头看了看钟,只有五分钟了,我狼吞虎咽,塞满一嘴饭,偏偏又呛住了。‘慢慢来,不急,不急啊。’母亲赶紧凑过来,温和地说道,一手轻轻地捶着我的背,一手梳理着我那蓬松的头发,我感到一股从未有过的暖流在心中流淌,抬头看母亲,慈祥的面容掩饰不住苍老和疲惫,眼睛微微有一丝血红。哦,母亲昨晚上夜班,早上还没有休息。天啊,我儿时那漂亮的母亲哪里去了?”
  还有个学生写道:“我赶紧收拾好书包,准备早自习,想到昨天没有书被老师批评,心里就不好受。啊,我的书又没有了?怎么可能了,我气急败坏地乱抓一通,还是没有啊,难道不翼而飞?……‘孩子,你的书,早上看了又忘在桌上了,快拿去。’一个熟悉的声音飘进来,我以为这是在梦中,当我抬气头时,看见母亲站在窗外,脸上还冒着热气,拿着我的救命草,我伸手接过书,忽然感觉那么沉重,那么温馨,我笑了,我看见母亲也笑了,从来没有过的那么美丽,原来我的母亲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母亲……”
  原来,学生缺乏的不是生活,而是观察生活的眼睛和体验生活的心灵。只要把学生的视野转入现实,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用情感去体验,就能发现更多的素材。
  2.勇于表现主观生活
  学生的作文既是对生活的表现,又是对自己主观情感的抒发。学生积累素材的另一途径就是表现自我,所谓表现自我,就是在客观现实生活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的感悟。
  (1)关注课堂,直抒胸臆。
  面对生活,敢于表达自己的理想。学生感觉在生活中很难发现材料,于是,在作文里,我广泛地利用各种形式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班会课上,我们观看了“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妈妈吴菊萍等感人事迹,学生情绪很激动,于是我抓住这个机会,我拟定了一个标题——《假如有一天我……》,让学生来说说自己将来的生活……
  学生在课后写一个片段,结果有同学想象自己将来做一名勇敢的边防战士,“假如我是一名边防战士,我将我会用我的鲜血捍卫祖国的荣誉;假如我是一名边防战士,我将用青春擦亮我头上的国徽;假如我是一名边防战士,我将用双手去创造和平的世界。我渴望赶快长大,能站在珠穆朗玛峰顶上,守卫祖国辽阔的边疆;能站在曾母暗沙的脚边,眺望一望无际的大海;能站在漠河的地平线上,看那美丽的日出日落……”
  只要走进生活,原来学生的心里世界就是无穷无尽的,他们心里装着整个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并能把他们描绘得绚丽多姿。   在学习《心声》这篇文章后,我在课后拓展了这样一个练习:“生活总是不尽如人意,我们总有一些委屈和意见,请说说你心中最想说的心声是什么。”
  其中一个学生写得很动情,题目是《我渴望得到爱》,文章是这样的:
  “母亲总爱着刚生下的弟弟,就是最后一颗饭也留给他。桌上的苹果我永远只能干巴巴地望着。尽管我努力地烧好饭,做好家务,可是还是逃不脱母亲严厉的斥责,我只能把泪水偷偷地藏在肚子里,期待着明天会更好。在老师眼里,我总是那么默默无闻,我是那么的渺小,我渴望老师能用柔和的目光看我一眼,渴望老师能用微笑着赞扬我一句。我渴望,那来自心灵的关爱……”
  回到生活,学生的心灵很丰富,他们渴望表达,渴望理解,渴望关爱,他们会把自己的心用形象的文字表现出来。
  (2)感悟自然,寄情山水。
  自然,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是熏陶感染我们的精神食粮。大自然给予了我们丰富的材料,赋予了我们写作的灵感。
  一次秋游之后,我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表达真情。有学生这样写道:
  有学生写道:“我终于看见花儿笑了,鸟儿飞了,麦苗儿抽芽了。阳光那么柔和,沐浴在春光里,就像小时候躺在妈妈的怀里。我在草原里尽情奔跑,忘记了牛顿的三定律,忘记了孔子的‘学而时习之’,脑子里空荡荡的,我忽然觉得自己飞起来了!刹那间,我忘记了老师对我考试后眼里的批评,淡化了因抢我的羽毛球而对王家明同学的怨恨,忘却了因为跑步不达标而被加罚的痛苦……”
  带着情感去看待生活,去体验生活,去发现生活,那么,就能欣赏到另一片美好的天地。只要让学生乐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化被动为主动,抓取积极因素,因势利导,学生就能在作文中找到写作的快乐,就能挖掘写作的素材。
  3.善于发掘想象生活
  想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现实的想象,就是把现实中的人、事、物用现实的手法,艺术地再创造出来。它受特定的环境、背景、条件制约。具有客观的因素。一种是非现实的想象,是借助生活的原型,冲破现实的约束,跨地点、时空、领域的再创造,具有主观因素。
  在学习了《桃花源记》之后,让学生想象桃花源人现在的生活,以《桃源子孙游北京》为题写作。结果很多同学想象得合情合理,有一位同学写得很好:
  “一群人刚准备过街道,忽然听见轰隆轰隆的响声,‘爷爷,那边是什么啊?’小孩子问道。‘快趴下啊,大炮的声音,’爷爷叫了一下,大家赶紧趴在地上,周围的人看见很奇怪,都围了过来。‘糟了,我们要做俘虏了,’爷爷心想,‘快跑啊,快跑啊!’爷爷弯着腰,带着大家从人群中冲了出去。大家刚逃出来,心还没有静下来,忽然看见一辆火车飞驰而过。‘我以前只知道龙在天上飞,没有想到还能在地上跑啊,了不起啊,这次真让我长了见识。’大家都点点头。”
  学生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在想象的生活空间里,他们会表达自己的渴望、爱好、未来,在实际生活中,还会把这种美好的愿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自我有很大的帮助。
  (二)审视陌生生活,挖掘新颖素材。
  1.审慎观察
  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
  (1)素材同化
  体验式作文教学提倡学生反映客观生活,表现主观自我。生活中的人、事、景、物都可以纳入学生的笔端,然而,这些事物既是客观存在的,又带上了主观情感;既是互有差别的事物,又有相同之处。因此,善于观察,就要从不同的事物中找到相同之处,再从中提炼主题。所谓同化,就是从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或者截然相反的万事万物中找到相同点,将这些具有相同要素的材料信息构成一组,对它们稍做加工,发现新的信息,构成写作的材料。
  首先,学生要善于比较。对于学生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发现,没有比较就没有组合,没有比较就没有内涵。所以,在体验式作文教学中,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特眼光。
  在写作《美》这篇作文时,我让学生搜寻生活中美丽的事物,可以是人、事、物、景,后来学生在课堂上呈现了很多:旅游地的风景美、美丽司机吴斌的美、父母的关爱美、老师的温馨教育美、最美丽妈妈的美、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美、自强不息奋斗的美、故乡的美……
  学生就合理运用了最美丽司机吴斌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美丽的,父母关爱呵护自己是美丽的,老师的悉心教育是美丽的。
  其次,学生要善于综合。世间万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不仅要学会辨别比较,更要学会综合运用。面对一组材料,虽然能够表达一个中心,然而并不是每一个都能够运用,所以学生要学会取舍,能用则用,不能则舍。当情感所需时,材料的张弛要有度。
  (2)素材异化
  正如黑格尔指出的:“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学生要学会对比,善于寻找异同点,在表现和再现事物时避免雷同和模式化,这样才能写出独特之笔。
  为让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观察校园每天的不同点,寻找出眼中校园的不同之处:
  最后学生发现:星期一与星期五不同:学生的心情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同。星期一学生带着疲倦的面孔来到学校,少了些激情与活力;星期五学生都带着回家的喜悦,特别是住校生,对家有着一种久违的亲切。
  上课的校园和活动课的校园不同:上课校园安安静静,飘荡着朗朗书声;活动课的校园人山人海,笑声满园,人头涌动。
  学生抓住这些异同点,就能写出活灵活现的人物和事件。学生学会了异化素材,就能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发现不同人、事、物的特点,写出不同的特点。
  2.咀嚼品味
  首先,学生要学会赏景。蓝天、白云、草原都是色彩鲜明的;小溪、江河、鸟雀都是富有声态的;田野、校园、森林都是情态各异的,要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观察力,要有“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闲情逸致,还要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表现力。   其次,学生要领情。学生要学会从自然景物的观察中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见到硕果累累的秋流露而喜悦,面对萧索寒冷的冬而感慨。
  最后,学生还要悟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自然界有其自身变化的规律;“人有旦夕祸福”,人类也有自己的成长轨迹;“物极必反”,事物也有变化发展的规律。
  我在校园里看到石架上缠满了葡萄根,曲曲折折蔓延在石架上,面对此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体悟生活的能力。我就让学生去看看校园此景,然后把自己的观察写一个片段。很多学生围绕树藤转了几圈,很快就回来写了起来:“那些稍粗的根有水管那么大,小的也有我们的小拇指大,颜色是灰色的,形状有些像松树皮。可是都枯萎了,干死了,连一片叶子也没有,样子很丑陋,还弯弯曲曲的,我真想把它拔起来,种上漂亮的花……”
  我看了暗自发笑,于是让同学们仔细地再看,一定要找到你所没有发现的特征,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小节。学生有了教训,也有了压力,于是又去了。这次,他们用手折,用脚踩,还有的同学用刀削皮,三两个人在一起讨论,然后才动手写。
  “今天,我在花园里看见了许多葡萄树根,它们的根大的有水管那么粗,小的也有我们的小拇指大。颜色是暗灰色的,就像松柏的表皮,又像老人的手,那么粗糙,摸起来挺刺手的。它们蜿蜒在花园的石架上,曲曲折折地伸展开去。这些枯萎的根难道能长出鲜美可口的葡萄?我不禁生疑,这些没用的根,不如拔掉了种一些漂亮的花,我暗自想到。我随意用小刀划开皮,从里面流出了粘粘的体液。啊,居然是活的,原来没有死掉,我喜出望外……”
  看到这里,我开始高兴了,他们终于能够由表及里地去观察了,能够不被事物的外表所迷惑,我接着再看,有几篇的结尾让我大吃一惊。
  “哦,原来它是在积蓄能量,为了新生命的开始而默默地等待,等待那个花开的季节。原来,生命,不在于炫耀;美丽,不在于外表。”
  “当它的枝头挂满亮晶晶的葡萄时,每个人都围绕着它,称赞它,吹捧它;当它孤零零地在寒风中颤抖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来安慰它,甚至鄙夷它。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这是怎样的一个人类呢?”
  (三)深化拓展文本,创新课内素材。
  1.文本延展
  (1)记忆内部延伸
  学生在记忆深处总会有意识无意识地储藏着童年的美好,或者难忘的记忆,或者开心的往事,或者刻骨的教训,这些都是写作的素材。但是,这些素材的出现需要某些触动。
  在学习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后,大家认为作者笔下的童年是那么有趣,处处散发着童年的气息。于是,我就趁机发问:“同学们,在你的记忆中最深刻的事件是什么?你童年最喜欢的是做什么?在你们的家附近,有什么好玩的吗?”于是,学生纷纷发言,都讲述了自己的那些故事。然后,我就提出,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故事加上头和尾,再修改后交上来。同学们都仿照课文,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故事。
  课文的内容可以延伸,从作者延伸到学生自我;从过去的事情延伸到现在的生活;从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延伸到学生对生活的回忆,这些回忆都是学生极为可贵的素材,只要教师一伸手,学生的储存在内心深处的往事便渐渐浮现、成型、组合,成为华丽的篇章。
  (2)空间外部拓展
  学生的思维往往受到很多局限,即使有好的素材,也不知道有意识地去挖掘提炼,因此就不会很好地合理运用起来,不是没东西可写,而是有东西却不会灵活运用。教师只要激发学生运用意识,就能让学生创造出新材料。
  所谓空间外部拓展,就是指让学生从课文内部得到感受,得到触发,向无限地生活空间拓展,激发学生已经储备的素材,转变为活题材。
  学生都很喜欢《紫藤萝瀑布》,紫藤萝花的顽强生命力感染了学生,作者对人生的态度也征服了孩子们的心灵。于是我问道:“同学们,你曾经看到过这样的花或者树吗?”
  “我妈妈喜欢养花,以前把菊花养在家里,可是并不怎么茂盛,经常浇水、施肥,弄得盆里干干净净,可是长得并不好,像要死了的样子,后来就把它扔在了路边。过了一段时间后,我竟然发现它长得很好了,即使是风吹雨打,路人踩踏,它照样生长。”
  “那你明白了什么呢?”我继续追问。
  “都说温室里的花朵没有自然的好,我看是真的。只有经得起风吹雨打,经得起挫折的才好。”
  书本可以提供很多写作信息的导引,因为很多材料和我们的生活相关,我们可以模仿,拓展与自己相关的信息材料,挖掘潜藏在记忆深处的未知信息。书读多了,生活积累丰厚了,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于是就开始写作了。
  2.生成创新
  (1)故事新编
  在材料作文中,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抓住线索,展开情节,完全靠想象去完成。
  例如,在学习了杜甫的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后,为了进一步熟悉作者和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我就让学生把它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学生去查找了资料后,把诗歌改成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学生通过第一人称,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示了诗人生活情景和社会背景。
  再如,在学习了《心声》后,我让学生写出了自己的心声,在我们围垦地带,有许多家长外出工作,亲人团聚较少,孩子们也渴望能与家人生活在一起,所以有许多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期待爸爸妈妈回家,渴望家人团聚!
  事实证明,京京可以生活在当代,可以回到现实生活中来。通过这些素材的转化与重组,学生就理解了可以把课文用到生活中,真正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2)扩充原文
  在小学时,可能学生经常运用,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仍然可以借用。特别是一些不太会写作文的,那些面对作文题就不知所措的学生,可以抓住一个小的故事或者就是故事中的一个小点,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他们展开,把自己的理想、感受表达出来。   在学习了《孙权劝学》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动力,我提出一个很灵活的很富有想象力的问题:“同学们,你们想想吕蒙进步这么快,是怎么学习的呢?”
  一个学生说:“悬梁刺股,发奋读书。”
  “具体细节呢?”
  “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上班读书,回家也读……”
  后来学生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发挥想象,写得很细致具体。
  无论是改编,还是补充和扩充,学生都要与自己的经历和生活结合起来,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而空想。
  (四)开拓多种激活渠道。
  1.勤写周记或日记
  周记的内容,有话则多,无话则少,可以记叙、可以描写、可以议论、可以抒情,学生可以把这些有用的信息暂时储存,当灵感涌动时,这些原本沉寂的素材可能会在刹那间激活,这是积累的重要方式。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批改了许多周记,发现学生的观察力越来越强,文字表达能力也强多了。在写作文时,他们就会从中间选取典型的事件来写,而由于材料较多,他们就有了选择的余地,结果作文写起来得心应手。
  2.多写读书笔记
  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不嫌少;尽兴而写,随意而止。
  3.广泛搜集报纸杂志
  学生可以多收集报纸杂志,特别一些文学杂志。比如《中学作文报》、《语文周报》、《新概念作文》、《读者》,等等。学生的阅读面越广,储存的知识越丰富,他在写作时就越轻松。
  4.常收听广播收看电视
  广播中有许多优美的散文,而且很多都是感情比较真挚、选材新颖的文章,学生可以利用休息的时间采用不同的方式积累。在电视中,学生可以了解世界各国和自己周围的大事,对环境、资源、社会、和平等问题有所知晓,这对积累生活素材和提高文章的深度有着直接的帮助。
  三、研究效果
  作文的素材激活引导学生回归自然和生活,提倡学生表达真情和实感,引导学生发挥个性和特长。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方式较灵活,知识面得到拓展,观察力得到较大的提升,敢于表现自我,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在写作时,素材十分丰富,改变了以前捉襟见肘的局面,能够随主题的变化来组织安排,根据中心确定详略。在语言表达上,文采比以前优美,字斟句酌,在写作技巧和修辞的运用上叫注重。特别是有些作文很贴近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倾诉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理想,真正把自己融入社会和生活。
  尽管作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但激活和创新素材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写作空间,带给我们新的写作材料,相信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它能不断完善和充实,为陈旧的语文教学带来活力和生气,为语文作文教学开辟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3]张作明.开放性作文新认识.湖北教育出版社.
  [4]董小玉.现代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其他文献
摘 要: 2013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地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本文立足于高校辅导员工作岗位,深入分析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结合工作实际讨论如何开展实践活动。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岗位 群众路线 教育实践活动  80多年前,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中,我们党培育
摘 要: 《湖畔旅馆》是英国当代女作家阿妮塔·布鲁克纳问鼎布克奖的力作。文章通过对文本的细致解读,层层深入地将蕴含于文本内部的叙事伦理做了挖掘和阐释,力图说明布鲁克纳在小说中呈现的大龄知识女性面临艰难处境做出的伦理抉择背后的必然性。  关键词: 《湖畔旅馆》 叙事伦理 回归  阿妮塔·布鲁克纳是活跃于英国当代文坛的著名女作家,凭借《湖畔旅馆》、《下一件大事》两度入围曼布克奖短名单。其中,《湖
摘 要: 贾平凹作为当代文坛不可忽视的一位作家,其语言风格独特,带有浓重的地域性特征,其代表作《秦腔》和《废都》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其非凡的语言天赋和深厚的语言运用功底。本文将把这两部作品结合,从神秘荒诞主义、诙谐幽默、符号化语言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四个方面对其语言风格进行整体把握、分析。  关键词: 神秘荒诞 诙谐幽默 符号化语言 传统 现代  当代作家中,贾平凹作品语言独特,蕴含极大的本土性和民
摘 要: 记叙文要精妙,可以在行文构思上下工夫:文章叙事从“最富于包蕴性的瞬间”切入,或用“动情物”挈领全文。此二法可以让学生作文细节生动,结构精巧,情感真挚,从而摆脱平淡,增加亮色。  关键词: 记叙文 行文思路 构思二法  生活和阅读是写作的奠基石,要写好作文,自然要多读多看多思,有米才有炊。与此同时如何把饭做得好吃,香糯适中,则又是一门学问。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我们往往“神思方运,
摘 要: 随着国际交流的逐渐密切,中俄两国之间的教育合作应运而生。合作办学慢慢在各高校发展起来。这是一种新的办学模式,旨在有效利用两国间的优势资源,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合作办学模式下的俄语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教训,摸索出合适的教学方法,不断推进合作办学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 合作办学 俄语教学 问题分析 应对策略  一、引言  随着国际局势的变换
摘 要: 清末状元张謇是一位典型的实业家、教育家和慈善家。他所形成的职业教育思想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独具特色,有与现代教育思想相一致的成分,具有极其显著的现代特征,对中国当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张謇 职教思想 现代特征  张謇(1853—1926),清末状元,是一位从鸦片战争至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前最典型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和慈善家。他对中国早期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并未拘泥
摘 要: 作者以温州市某高校为例,从当前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下二级学院反腐倡廉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加强二级学院反腐倡廉建设的基本设想,即“四不为”机制,这对于增强二级学院反腐倡廉建设效果,保障二级学院自身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关键词: 校院两级管理模式 二级学院反腐倡廉建设 完善机制  二级学院反腐倡廉建设是高校党建的重要内容,是二级学院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重要政治
摘 要: 為进一步增强办学活力,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部分行业特色高校启动了省部共建高校建设项目。作者结合其他共建高校的经验,以及对相关文献的学习心得,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就省部共建契机下的行业地方高校定位和发展战略进行思考。  关键词: 省部共建 地方行业高校定位 发展战略    2011年7月23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签署了《共建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协议》,
摘 要: 西晋,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统一的王朝,历史短暂却尤显重要。其一大特色是吸纳居住于关中、并州、幽州一带的五族内迁。然因民族矛盾突出,江统承袭前人加以系统著述《徙戎论》,但不为当政者采纳。介于此,通过追溯江统《徙戎论》的背景及渊源,透视“迁戎理论”的不切实际,观民族大融合之必然。  关键词: 西晋 “徙戎论” 民族融合  所谓“徙戎论”,即反对华夷杂居,将少数民族迁回原居地,倡导华夷之别。
摘 要: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运用西方哲学、美学观点系统诠释中国文学作品的著作。以叔本华和康德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固然对其产生重大影响,但以老庄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功不可没。本文以《红楼梦评论》中对“利害”的讨论以及纯粹艺术论和伦理功用价值说的联结为例,来体验叔、康的美学框架与老庄“无用之用”的圆融相交杂的美感。  关键词: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纯粹艺术论 利害 伦理功用价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