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医院健康儿童血清骨碱性磷酸酶水平的研究

来源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ru0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浙江省中医院健康儿童的血清骨碱性磷酸酶水平进行研究。

方法

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在浙江省中医院下沙院区儿科体检的990名0~16岁健康儿童,应用贝克曼库尔特UniCel Dx I 800免疫分析系统测定血清骨碱性磷酸酶水平。使用Z检验验证年龄和性别分组后,计算血清骨碱性磷酸酶的第2.5和97.5百分位值。

结果

正常儿童的血清骨碱性磷酸酶水平为(双侧95%区间):婴儿期(0~1岁):37~300 μg/L;幼儿期-学龄期(>1~9岁):40~196 μg/L;青春期(>9~16岁):25~284 μg/L(男性),30~199 μg/L(女性)。男性儿童血清骨碱性磷酸酶的水平与身高有极弱的正相关性(r=0.143,P=0.013);女性儿童血清骨碱性磷酸酶的水平与身高无显著相关性(r=0.157, P=0.83)。

结论

得到了本院实验室的健康儿童的血清骨碱性磷酸酶水平,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儿童的骨碱性磷酸酶水平不同。(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5,38:247-250)

其他文献
目的初步建立儿童脑脊髓液氨基酸及酰基肉碱参考范围,为临床诊治遗传代谢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采用串联质谱检测2010至2014年间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科就诊的152例癫痫儿童脑脊髓液中氨基酸及酰基肉碱水平,分析其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分析其中60例儿童脑脊髓液与血液氨基酸及酰基肉碱水平的差异。数据采用方差分析、Wilcoxon秩和检验及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初步建立了儿童
目的探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在临床细胞遗传诊断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对G显带核型分析与array-CGH进行比对分析。同时采用G显带核型分析和array-CGH芯片对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到深圳市人民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进行细胞遗传分析的10例病例进行核型分析,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差异。应用荧光定量PCR(FQ-PCR)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对芯片结果进行
miRNA在许多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与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相关。鉴于循环miRNA的稳定性,血液标本获取的无创性,因此它可作为生物标志物应用于临床。目前miRNA检测方法多样,影响其检测的因素很多,无统一操作规程,本文即对miRNA的检测技术及分析前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5,38:285-288)
EB病毒(EBV)是儿童期感染的重要病原体,除急性或一过性感染外,EBV还有可能引起慢性活动性EBV感染、嗜血淋巴组织增生、淋巴瘤等多种不良预后。因此,EB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对于EBV感染相关疾病诊断、监控和不良预后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EBV实验室诊断主要集中在EBV-DNA载量和血清学2个方面,不同的检验项目和标本类型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和适用范围,这给检验项目和方法的选择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本
目的通过生长激素缺乏症(GHD)儿童矮小发生与体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血铅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以及铅暴露大鼠模型IGF-1相关信号分子的改变,为阐明铅诱导儿童矮小的发生及其致病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为铅暴露致儿童矮小的监测、防治提供可行途径。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自2011年6月至2013年3月依据相应诊断标准纳入880例西京医院儿科生长发育门诊就诊矮小患儿,通过生长激素(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常见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并寻找特异的实验室诊断指标,为临床HSP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实验室依据和指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共收集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1 232例HSP病例,统计分析了这些患儿的临床信息并检测其免疫球蛋白、补体、T淋巴细胞亚群及CRP在HSP急性期的水平,以探讨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在HSP发病机制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UPLC-MS)分析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腔积液,建立基于代谢物组的OPLS-DA模型,探讨潜在的代谢标志物。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3年9月在天津市海河医院住院患者的胸腔积液标本166份(结核性胸腔积液83份,细菌性胸膜炎31份,肺癌30份,心力衰竭22份)进行代谢组学定量分析研究。通过模式识别方法构建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模型,代
期刊
目的观察在缺氧和(或)血清饥饿环境中,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和贝伐珠单抗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探讨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的潜在风险。方法将MDA–MB–231细胞分别置于4种环境培养,分别为营养环境(10%胎牛血清)、缺氧(1%氧气)+营养环境、饥饿环境(无胎牛血清)和缺氧+饥饿环境。在每种培养环境中,分别设空白组(未给予抗血管生成药物)、抑素组(给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