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作品欣赏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hxf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林清玄的书,总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触动,那些或宁静或激昂的文字,给人太多感慨,值得细细品味。他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显现出博大的悲悯情怀,其散文也呈现出质朴、清新的特点。悲悯情怀是林清玄文章的情感内核,悲悯是其散文的精神特质。
  林清玄也自认,还未到定下一个风格,一个走向的时候,他还是要去做多方的揣摩,去走多样的路,去写多样的文章。因为,他一直是永恒的新人,一个新人永远都需要去竞逐,永远都需要接受新的肯定。
  随风吹笛
  ◎林清玄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萧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埂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的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出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涛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是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琮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因为画是静的,自然的风景是活的、动的;而除了目视,自然还提供各种声音,这种双重的组合才使自然超拔出人所能创造的境界。世上有无数艺术家,全是从自然中吸取灵感,但再好的艺术家,总无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因为自然是有声音有画面,还是活的,时刻都在变化的,这些全是艺术达不到的境界。
  最重要的是,再好的艺术一定有个结局。自然是没有结局的,明白了这一点,艺术家就难免兴起“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寂寞之感。人能绘下长江万里图令人动容,但永远不如长江的真情实景令人感动;人能录下蝉的鸣唱,但永远不能代替看美丽的蝉在树梢唱出动人的歌声。
  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
  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选自《林清玄散文精选》,有删节)
  作者真正感悟自然,竹林乐声让作者心存敬畏,表达了自然的声音是美好的,自然的声音能净化人的心灵,人要亲近崇敬自然的题旨。在写自然天籁的时候,多角度进行渲染,描写“竹林的交响”时,插入对蛙声、鸟声、雷声、蝉声、溪水声等的描写,与“竹林的交响”映衬比较,彰显出了其美妙。
  野姜花
  ◎林清玄
  在通化市场散步,拥挤的人潮中突然飞出来一股清气,使人心情为之一爽;循香而往,发现有一位卖花的老人正在推销他从山上采来的野姜花。
  我买了十把野姜花,想到这位可爱的老人,也记起买野花的人可能是爱花的,可能其中也深埋着一种甜蜜的回忆;就像听一首老歌,那歌已经远去了,声音则留下来,每一次听老歌,我就想起当年那些同唱一首老歌的朋友,他们的星云四散,使那些老歌更显得韵味深长。
  如今,岁月像蝴蝶飞过、像小舟流去,我也度过了很长的一段流浪岁月,仅剩野姜花的兴谢在每年的秋天让人神伤。后来我住在木栅山上,就在屋后不远处有一个荒废的小屋,春天里月桃花像一串晶白的珍珠垂在各处,秋风一吹,野姜花的白色精灵则迎风飞展。我常在那頹落的墙脚独坐,一坐便是一个下午,感觉到秋天的心情可以用两句诗来形容:“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记忆如花一样,温暖的记忆则像花香,在寒冷的夜空也会放散。
  我把买来的野姜花用一个巨大的陶罐放起来,小屋里就被香气缠绕,出门的时候,香气像远远的拖着一条尾巴,走远了,还跟随着。我想到,即使像买花这样的小事,也有许多珍贵的经验。
  有一次赶火车要去见远方的友人,在火车站前被一位卖水仙花的小孩拦住,硬要叫人买花,我买了一大束水仙花,没想到那束水仙花成为最好的礼物,朋友每回来信都提起那束水仙,说:“没想到你这么有心!”
  又有一次要去看一位女长辈,这位老妇年轻时曾有过美丽辉煌的时光,我走进巷子时突然灵机一动,折回花店买了一束玫瑰,一共九朵。我说:“青春长久。”竟把她激动得眼中含泪,她说:“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没有人送我玫瑰了,没想到,真是没想到还有人送我玫瑰。”说完她就轻轻啜泣起来,我几乎在这种心情中看岁月蹑足如猫步,无声悄然走过,隔了两星期我去看她,那些玫瑰犹未谢尽,原来她把玫瑰连着花瓶冰在冰箱里,想要捉住青春的最后,看得让人心疼。
  每天上班的时候,在复兴南路和南京东路的快车道上,时常有一些卖玉兰花的人,有小孩、有少女,也有中年妇人,他们将四朵玉兰花串成一串,车子经过时就敲着你的车窗说:“先生,买一串香的玉兰花。”使得我每天买一串玉兰花成为习惯,我喜欢那样的感觉——有人敲车窗卖给你一串花,而后天涯相错,好像走过一条乡村的道路,沿路都是花香鸟语。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东部的东澳乡旅行,有一位长着一对大眼睛的山地小男孩卖着他从山上采回来的野百合,那些开在深山里的百合花显得特别小巧,还放散着淡淡的香气。我买了所有的野百合,坐在沿海的窗口,看着远方海的湛蓝及眼前百合的洁白,感慨万千。
  因此,我总是感谢那些卖花的人,他们和我原来都是不相识的,因为有了花魂,我们竟可以在任何时地有了灵犀一点,小小的一把花想起来自有它的魅力。
  作者选取现实生活中常见野花“野姜花”为写作对象,写出了对人间温情的留恋。从琐碎的日常生活、风俗民情娓娓道出生活的真谛和独特的文化感受,足见作者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的一点。另外,作者感情细腻,视野开阔,联想丰富,把理性的思考化为形象的揭示,这种把抽象感情具体化的能力亦是非凡。
其他文献
议论文写作,要避开老生常谈和人云亦云,首先是要进行多角度思考,运用创新思维,提炼新颖别致的观点。只有这样,你才能独辟蹊径,写出自己的东西,展现有别于他人思维的新思想。而这种新思想在考场作文中特别可贵,它能确保你的作品在众多的大众化的平庸之作中脱颖而出,让阅卷老师在审美疲劳中因你的作品而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振。反弹琵琶就是议论文立意求新最常用的方法。所谓反弹琵琶,也称逆向思维,对人们普遍认可的道理或
期刊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小猪在稀泥里打滚\不为讨人欢心\而改变自己的模样  鱼儿不羡慕兔子在岸上蹦跳\它只是喜欢水  大象也不想学鸟儿飞到树上\它有长长的鼻子\够得到天堂的树叶  思路引擎  这则材料节选自海桑《连枯枝败叶都是好的》。它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说的是小猪不为取悦别人而改变自己;第二句说的是鱼儿不因羡慕别人的优点而改变自己的喜
期刊
近段时间,随着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的热播,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小诗《苔》一夜爆红。节目中,支教老师梁俊和贵州乌蒙山区孩子用宛如天籁的声音动情演绎了《苔》。  梁俊,原籍江西,后生活在重庆。2013年9月,梁俊和新婚的妻子来到贵州乌蒙山区石门坎的苗寨支教。石门坎的孩子,80%是苗族,天生爱好唱歌。在进山之前,梁俊就想到,预先给一些古诗词谱曲,然后教孩子们唱。他希望孩子们活在诗里,可以感受诗的美好
期刊
清代戏曲家李渔认为,工匠盖屋务必先构图,考虑清楚“哪边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写议论文犹如建屋,挥笔着墨之前必有一个总体构思。  如果说“横向议论”是围绕一个观点,在同一个层面上,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体现并列关系,那么,“纵向议论”就是围绕一个观点,从不同的层面,逐层深入地展开议论,体现递进关系。纵向议论主要采用层进式结构,文章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
期刊
1.自设“启”姓当始祖  启功先生是满族人,清朝皇室后裔,雍正帝九世孙,名为爱新觉罗·启功,但他从未用过“爱新觉罗”的姓。他诙谐地说:“本人姓启名功字元伯,不吃祖宗饭,不当八旗子弟,靠自己的本领谋生。”有人给启功写信,上书“爱新觉罗·启功收”,启功开始只是一笑,不以为意。后来这种写法的信件越来越多,启功索性标明“查无此人,请退回”。启功还特意在《中华读书报》上写文昭告天下:“我叫启功,字元白,也作
期刊
没有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就不会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没有清晰的写作思路,写出的文章就会杂乱无章,不够条理。鉴于此,我们结合一篇脍炙人口的科普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来学习如何观察事物,如何理清写作的思路。  一、说明事物要观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如果没有对生活中的事物细致观察,就不会全面地了解事物,更不会洞悉事物的本质特征。从《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可以看出作者对荔枝这一事物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  比
期刊
2017年12月30日,元旦假期第一天,微信圈的头等大事,是18岁的照片你晒了没!曾经或帅气或稚嫩或飞扬的青春靓照宣告了每个人的青春——个个都是春风十里不如你啊!有人说,马上要到2018了,这是“爱你18”的开始,有人说,这是90后的群体呐喊……  有人一边晒照,一边调侃自己;有人怀念回不去的青春;也有人遗憾,在最美好的年纪,却没有留下一张照片……  多维解读  对于“元旦微信圈晒18岁照片”引发
期刊
黄大年:一心中国梦  功德冠群英  黄大年,男,1958年8月生,广西南宁市人,曾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导。黄大年留学英国18年,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回国前,他住在剑桥大学旁边的花园别墅里,妻子还经营着两家诊所。2008年,中国开始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他用最短的时间辞职、卖掉房子和诊所、办好了回国手续。归国7年多来,黄大年担任国家多个技术攻关项目的首席专家,经常工作到
期刊
一、从因果思路拓展  即抓住论据陈述的事实并推究其产生原因。例如,2017年高考山东卷一考生的满分作文《得大格局者兼其利》中写道:  几百年前,农民锄禾日当午,带月荷锄归,即便是不考虑严苛的赋税,温饱也只是一种奢望。而如今,世界范围内耕地数量减少,却依然能产出数量质量皆远超古代的粮食。何也?土壤质量被人为改良,优良品种得以广泛播种,先进技术得到有效推广。经营好比耕作,只低头锄着这一方土地,哪怕四海
期刊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