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 开展写作教学实践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ysun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教学“缺教”,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的问题,由此导致学生的写作处于自由散乱、盲目随意的境地。而统编教材写作教学体系把每个单元的写作要求与本单元内的课文联系起来,以随文学习为主,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后,进一步加强对写作目标的认识和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写作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依旧遇到不少困难,比如教材写作体系中写作知识点多而杂,实际写作教学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写作理论知识难以运用到生活实际,使得教授理论知识变为无用功;“写作实践”中的三道作文题逐一落实耗时耗力,成为无效实践等等。面对种种问题,语文教师既要做到尊重教材,又要做到研究教材,整合具体知识和技巧,为学生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这就需要对写作教学体系不断探索。
  下面试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怎么选材”为例,进行简单阐述。
  一、依托教材,整合写作要求
  从第四单元“怎么选材”的写作板块看,写作知识包含以下内容:
  通过上述梳理不难发现,教材中所呈现的写作理论知识多维度、多元化、多层次,而写作实践训练则是从“点—面”一应俱全、面面俱到,因此想要掌握这样过于繁杂的写作理论知识,同时再逐一落实写作实践,对学生而言,困难是不言而喻的;对教师而言,传授过多的理论知识也成为无效,为此把零碎的知识点进行提炼整合,便于学生吸收掌握重要的写作知识,为进一步习作夯实好基础,这显得尤为重要。
  依托统编教材第四单元“怎么选材”的内容,从“选材要求、选材途径、注意事项、课堂联系、写作实践”中,梳理繁琐冗杂的写作知识,并对理论知识进行整合归纳,明确以“写作内容的选择——写作技法的指导——写作结果的评价”为着力点入手探索写作教学的行动路径,为学生开展有效的写作实践,促进写作知识和生活实践相融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立足文本,聚焦写作过程
  (一)着力点:写作内容的选择
  写作是在模仿他人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创作,而对于初中生来说,人生阅历的缺乏势必导致写作内容的单薄和写作技能的不足,通过对文本教材和经典名篇的学习,让学生加强写作技法的学习,同时也为其写作夯实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训练技能。”为此根据初中学生已有的审美鉴赏水平,我们可以从同类主题的文章中入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同类主题文章的习作。当然,学生的习作内容不仅仅只是把文本教材作为范例,还可以选取同类主题的经典名篇,甚至还可以选择学生佳作,如中高考优秀作文、作文竞赛获奖文章、班级优秀作文等作为范例,以此来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同一主题选择多样的写作内容,它能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写作视角,打开学生更多的写作思路。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统编教材对初中作文常见主题进行写作梳理,以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怎么选材”为例:
  从以上表格中,通过同类主题的文本教材和拓展延伸的经典名篇的学习和鉴赏,将阅读与经典的鉴赏能力迁移到同类主题的写作中,这给学生的写作内容提供多样的选择,同时也扩大了学生广阔的写作视角,促进学生打开更多的写作思路,这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基础。
  (二)着力点:写作技法的指导
  温儒敏教授强调:统编教材注重一课一得、课课有得、螺旋发展。因此,从文本教材、经典名篇以及同主题佳作的群文阅读中,我们都应该特别关注其写作要点和技能技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写作能力提升。
  围绕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写作《怎么选材》的单元目标,习作训练前先让学生回顾和学习第四单元的群文阅读,注重把握每课的写作要点,如《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围绕对叶圣陶先生的情感为中心,通过选取与叶先生交往的几件小事,展现叶老待人厚、严律己的精神品质;《驿路梨花》中以“我们”的所见所闻来组织文章,围绕以“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中心,巧妙安排情节,设置三次悬念和两次误会,使得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最苦与最乐》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论述人生的责任,为了更好地阐述中心论点,适当的选材、恰当的引用论述“什么是最苦”和“什么是最乐”,使得文章思想深刻、立意深远等。此外,还可以拓展到课外的群文篇目,如魏巍《我的老师》、胡适《我的母亲》、林莉《小巷深处》、胡竹峰《手》、琦君《月光饼》等。
  文有定法,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的写作技法回顾之后,并结合本单元梳理写作知识的重点内容,明确从以下几点的写作技法进行指导:①确定写作主题;②围绕中心选材;③确定主次,详略安排等,把群文阅读中研习到的丰富写作技法和梳理的写作知识进行融合,让学生灵活自如地进行习作。
  (三)着力点:写作结果的评价
  写作教学应遵从“自评—互评—师评—升格”的模式,叶圣陶曾经说过:“写作一定要教会学生‘自行评改’作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因此基于群文的阅读和技法习得,学生写好作文后,反复进行作文创造性的修改和自我评价,让学生在修改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针对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怎么选材》的写作目标,课堂中以《不该丢失的____》为半命题作文进行训练,有一学生题为《不该丢失的灯笼》,在习作中围绕①确定写作主题;②围绕中心选材;③确定主次,详略安排等多方面对文章进行“自评—互評—修改—升格”,使文章更加富有表现力,从而达到优秀作文的标准,以下是课堂中对升格作文的点评:
  本文以“灯笼”象征着自己童年的梦想和初心,围绕着梦想从“确立—丢失—坚信”的过程,作者娓娓道来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不该丢失梦想的懊悔,但同时也坚信着即使短暂性丢失梦想,最终也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饱含深情地回忆童年美好的点滴,追溯着快乐的童年,感受着童年的忧伤和温度,使得文章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在课堂中,先通过师生互动讲评,共同寻找写作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别人问题再反思并自我评价,紧接着通过同桌或小组互评,推荐好的范文以供全班同学进行共同修改和评价,最后得出自己对习作的认识和理解,以此重新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创造性的修改和升格,长期以往,这样稳扎稳打的作文课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围绕恰当的写作主题,立足于教材文本、经典名篇、优秀范文等,以其经典性、示范性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的同主题作品,这是写作的第一个着力点;通过教材文本、经典名篇等阅读中研习和掌握丰富技法,促使学生在写作中灵活自如地运用,这是写作的第二个着力点;在阅读和研习同主题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章的主题、选材、主次安排等进行精心、反复地修改和自我评价,有个性化地升格创新,这是写作的第三个着力点,也是写作的本真。有层次地把握三个着力点,促使文章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张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融合实践,深化迁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为此在群文閱读鉴赏中应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文学作品,使之产生独特的理解与鉴赏,并迁移到个人的生活实际,再结合生活体验来创作同类主题的文章,这有力地促进学生理论迁移能力的提升,更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深化。
  一般来说,对不同年级因写作目标不同而写作训练会有所侧重,如七年级重在积累素材,可以定期训练小练笔、周记等;八年级侧重作文技法专题训练;九年级侧重训练考场作文等,虽然不同年级侧重点不同,但是写作共同点都是基于生活体验,用真情实感打动人。为此针对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怎么选材》的写作目标,结合本单元群文阅读习得的丰富技法等,使之迁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并以小练笔形式进行训练,展示学生小练笔(如下):
  美术课?!
  “叮铃铃”伴着清脆的上课铃声,我们端正地坐在各自的位置上。热切的目光投向门口,焦急与喜悦混杂交织于心头,生怕一不留神就被数学老师抢了先机,占了课。
  听着干脆的脚步声离教室越来越近,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默默祷告,“美术老师,美术老师,美术老师……”
  “哒哒哒……”近了,近了!老师的脚步近了!老师来了!来了!来了!
  刹那间,大家不约而同地松了一口气,总算上成了美术课!我们的眼眸迸发出欣喜的光芒,瞳孔也不再漆黑,炽热的火焰在其中燃烧,心中有一种难以压抑想鼓掌的冲动……
  不禁悄悄在内心大喊一句:“耶,太棒了!”
  幸福地拿起早已准备好的画本,用色彩斑斓的笔,画出内心所思所想所喜所爱。
  空气似乎不再沉闷,洋溢着喜悦的气息。我默默看向窗外,看着那云自然悠闲地飘逸于湛蓝的天空,情不自禁地感慨:“川端康成喜欢未眠的海棠花,而我更喜欢没被数学老师侵占的美术课!”
  初中学生的生活处于“家—校”两点一线模式,他们的生活体验相似,导致习作中素材的引用几乎都是大同小异的,如上课、回家、娱乐等,但只有从个人独特的感知中体察刻画、详细描摹,才展现出真正的自己和真实的生活。该学生联系生活实践,选取课堂中发生平常的小事,抓住个人独特的心理感受,展现内心的情感,给人以真实自然之感。叶圣陶曾说过:“作文命题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因为实际作文皆有作为而发,言各有的,辞不徒作。”因此写作训练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促进学生把课堂写作理论和生活体验相融合,同时也提升学生的写作迁移能力。
  为学生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写作教学应立足统编教材,整合各种写作知识和技巧,明确以“写作内容的选择—写作技法的指导—写作结果的评价”为三个着力点入手探索写作实践的行动路径,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把写作知识迁移到生活实际中,使学生的写作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研究”(课题编号为D/2018/02/21)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笔者因工作需要,2018年5月17日一天连续听了8节课,八位教师执教内容均为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八位教师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均有“推荐阅读”的内容。  教师一:推荐阅读——茨威格的《最美的坟墓》,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托尔斯泰》,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教师二:推荐阅读——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罗曼·罗兰《名人传》,托尔斯泰的《一个
小说《项链》是一篇并不好教的文本,不好教的根本原因是,它太熟悉,学生熟悉,教师更是熟悉。小说这类文体,对高中生而言是一种特别即时性的东西,因为学生更多追求的是小说情节的新鲜、曲折、扣人心弦,一旦在课前读过这篇小说,那么在课堂上阅读、研讨的兴趣就会大大降低,就像在看一部被剧透的电影。而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项链》是一个早就读过的故事,于是,我们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研讨的欲望,就成为了开展课堂教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阅读教学的总目标与内容中提到“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深化整本书阅读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被选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作为必读书目,可见其地位之重要。笔者在研读作品时,发现小说《西游记》中作者多次采用了以假乱真的
专题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早在1896年,教育家杜威曾经尝试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行研究,以此培养其实践能力。之后,教育家威廉·赫德·克伯屈在《教学方法原理》中也提出,专题学习过程必须由学生负责计划、研究以及实行。高中语文教学多年来深陷接受性学习的小格局中难以自拔,原本应该卓然不群的高中生,被迫在教师的“搀扶”下,失去了独自行走的能力。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萧红墓畔口占》一诗是戴望舒晚年的作品,1948年收入诗集《灾难的岁月》。2018年出版的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共收入了十首中国新诗,《萧红墓畔口占》收入九年级下册第一单。1942年1月22日,年仅31岁的萧红病逝于香港,安葬于香港浅水湾丽都酒店海边。本首诗就是戴望舒在一次去萧红墓凭吊后有感而发之作。诗作第一稿发表于1944年9月10日,题为《墓边口占》。   “口占”是指出口即成,《萧红墓畔口占》
《新课标》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这一任务群的学习贯穿高中阶段的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导向,导致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学习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如何整本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的经典作品,也一直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名篇、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人教版教材中位于必修一,在部编版的新教材中位于选择性必修的中册。就鲁迅很多作品都涉及“说”与“不说”的二元对立,如《野草·题辞》《呐喊·自序》《“感旧”以后(下)》,但《记念刘和珍君》是一个更特殊的文本,因为它更为可视化地集中展现了鲁迅在“说”与“不说”之间进行抉择的矛盾心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尝试从“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高考作文更重视联系现实的问题。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命题都十分注重“事理论述”,要求作文必须事清理明,必须联系现实。凡是高分作文一定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人云亦云泛泛之辈则鲜有佳作。   作文重在说理,在说理中必须使用现实材料,为了突出事理的价值,也可以单独设一段来联系现实。这样做有什么益处呢?第一说明作文言之有物;第二说明作文有针对性;第三使议论有深度;第四说明作
【教学设计依据与思路】   透过作家在文本中所创造的审美形象,探究作家在其中注入的审美内涵,进而走进并理解和阐释作家在其中赋予的与生命、文化有关的情怀,是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从文体角度看,《项脊轩志》是一篇记叙性的写人记事类抒情散文。大多数读者在阅读和理解这篇经典散文时,往往把“项脊轩”看作是一个外在于作者的客观存在的、用来聚焦和引出家庭衰败和表达亲情的物理性空间,过度关注文章所记之事和所写之人,
方长安,武汉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写作》《长江学术》主编,武汉大学中国新诗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写作学会会长,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新诗研究、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出版专著9部;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4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文艺理论》等全文转载。主持完成2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