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zj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的体会是:
  一、在教学目标上, 做到“上不封顶”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教学目标的确立上,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所谓“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所谓“上不封顶”,是指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质疑的精神,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基础。
  二、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笔者认为,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升华。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变成“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容易接受并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使学生能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究底。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还应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之类的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三、在教学练习中,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会学”中逐步形成的,而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则是在教学练习中得到保证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练习题的设计。笔者的做法是:一是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二是形式新颖有趣,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并非唾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四是适当运用一题多解等方法。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
  【组稿编辑:赖敏斌】
  (作者单位:341404江西省南康市浮石窝窖联小)
其他文献
整体教学现在已成为很多学科探究的共同课题,但对于整体教学的理解和解释却是见仁见智各有不同。笔者以为,随着新教学大纲的实施和新编英语教材的使用,英语教师和教研职员有必要多方位和多角度地深入地探究英语整体教学,广义地理解整体教学的深层意义,使其从根本上推进当前的英语教学探究和改革,提高英语的教学效益,以服务于社会发展之需要。    一、整体教学思想    整体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不应单纯地被看作一种教
期刊
对于中学生而言,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平时用时最多的是文言文,背得头脑发涨的是文言文,可考试时出错最多的也是文言文,应用起来最难的还是文言文,由此,既见文言文学习之难,又见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之低。针对一年一年的文言文的考试越来越重要,分值越来越大,而学生面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点望而生畏或不知如何是好,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课程》为蓝本,以考试为纲,以自主学习为经线,以诵读拓展激趣为纬线,竟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期刊
无论是平时还是小考,阅读理解都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其方式方法,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笔者在教学《周总理借书》一课前,翻阅了大量资料,写了一篇充分体现总理一生鞠躬尽瘁、大公无私精神的短文。当笔者声情并茂地读完后,学生深受感染,他们怀着崇敬的心
期刊
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或两类事物的一些属性相同或相似,猜测另一些属性也可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它既是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方法,又是一种寻找解题思路、猜测问题答案或结论的有效方法。近年来,高考数学命题突出了对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查,类比思想正在成为高考试题的新亮点。此类题旨在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算能力;根据提供信息,让考生通过类比,自己找到所面对问题的答案,又考查了学生的
期刊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维与学习是思与学的两个方面,它们在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过程中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学习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是创新的源泉。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双基”,才有可能运用有关概念、公式、原理去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和论证。同时,思维能力又是提高思维效益的必要条件。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没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就不可能真正
期刊
【摘要】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如何打造有效、高效的课堂,是一个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成就完美,于细微处见功夫,是当下课堂教学真正走向有效、高效的法宝。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打造高效数学课堂,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数学课堂 高效 教学细节 减负高效 课堂提问    课堂教学是由许多教学环节组成的,每个教学环节又是由一系列的教学细节构成的,一堂课最能
期刊
刚升入初中的学生,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初中数学教材的实践性增强、教学要求、学习方法的改变等原因。学生产生两极分化,后进生转化困难。如何引导数学后进生提高学习成绩和效率,是初中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近年来自身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后进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一、初中数学“后进生”的根源    1.小学、初中的知识没有衔接好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由于课程、知识容量的增加,感觉数学课的进
期刊
语言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不可缺少的思维工具和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而口语表达能力更是创造开拓型现代人才的必备重要素质。职业学校的语文课应加强口语教学。    一、职校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现状分析    职业教育的主旨就在于对受教育者进行特定的职业训练,使受教育者成为有专业技术的实用性人才,这就要加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  然而职中学生的口语表达不容乐观。不少学生不善于表达,提问交谈
期刊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而数学教学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学生学习数学,学会是基础,会学是目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完成“教是为了不教”任务的重要标志。想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与能力的培养。中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和途径通常包含有:更新教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
期刊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总喜欢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强加给学生,而忽视学生自身的兴趣和需要,结果必然会适得其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表面上按照教师的要求行事,实际上却是阳奉阴违,这样就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学生学习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