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心理健康教育现象,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tou119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课改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凸显了体育教育的根本内涵,即体育教学不仅要担负起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重任,更要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发展,这样才能实现基于“以人为本”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需要,而教师的发展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因此,关注教师的自我成长水平非常重要。教师的成长途径有多种,但课堂这个师生共同成长与发展的主要阵地是任何人都不可怀疑的事实。那么,体育教师如何利用课堂这个主要阵地去完成健康教育,同时又能实现自我成长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善于捕捉现场的教育资源,对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再利用,是提高教师自我成长水平的关键。
  比如,一位腿部有点残疾的女生,在跑一百米的时候,每次都用“外八字”步艰难地最后到达终点,由于动作难看,常常招来同学的嘲笑。我怕她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从不提她的成绩,也不提她的残疾,只是在她每次坚持到终点的时候给她鼓励。在一次训练中,我发现平时善于积极拼搏的一名学生竟然漫不经心地和她一起跑到终点,我认为这名学生是在故意消极应对训练,便狠狠地教训了她几句。这位学生委屈地流着泪说:“老师,对不起,我不是故意想消极的,我是想陪着那位同学一起跑到终点,她腿不方便,每次都在其他同学的异样的目光中跑在最后,她在课上表现得很顽强,但是你知道吗?她的内心是多么痛苦和悲伤啊?在课后她不知道哭了多少次呢,我想我陪着她一起跑到终点,不就没有倒数第一了吗?”
  听完这位学生的哭诉,我的鼻子不由得一酸,只感到眼圈发胀,一种感情的亏欠让我的内心顿时充满着内疚和不安。自以为不提其“短处”,不断给予鼓励是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艺术”之处,但事件的发生却又让我由然感受到这种教育“艺术”的苍白无力。
  无独有偶,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另外一次100米的练习中,一位女生由于肥胖,每次练习都艰难地完成任务,但是有一次别的同学都冲刺结束后,那位女生依然在途中吃力地跑着,因为该女同学的“笨拙”大家爆发出一阵狂笑。这位女同学跑到终点后并没有如往常一样停下来,而是继续向前跑了一段距离,然后坐在操场边哭了起来。猛然间我似乎明白了发生什么事,分明是刚才那些同学对她的嘲笑刺激了她。我制止了那些同学的笑声后来到这位女同学身旁,对她进行了心理上的安慰,告诉她其实那些同学的笑只是本能的一种表现,从心底上并不是想真正去伤害她。然后我又让其他学生知道,其实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人本来就是有瘦胖、高矮、黑白之分,这不是我们大家的错,希望同学们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鼓励,而不是相互嘲笑。经过这件事情以后,课堂中再也没有发生类似的嘲笑了,相反,大家都能在先完成任务后再主动地帮助和鼓励那位女同学,那位女同学从此也不再自卑,而是很阳光地参与学习。
  我们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别忘了也是他们教育了我们,以上的案例实际上就是对我们很好的教育:或许我们与那些嘲笑别人的学生进行课前的沟通,让他们知道每个人都存在不同的短处或缺陷,人人都需要尊重,就可以避免某些有身体缺憾的学生受嘲笑的伤害;或许课后多与有身体缺憾的学生进行发自内心的交流,就可以让他(她)在一种真正阳光的心态下表现出顽强的精神,而不至于课上课后两重心情;或许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学生的特殊性而采用特殊教学手段,让这样的学生感受到全班同学和老师对她的关心与帮助。
  然而,应该的往往是现实中容易被忽视的,而关注教学现象,我们往往能从中悟出许多道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浅表的认识或某一个表层的教学行为中,教师应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多种途径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在不同的个性心理环境下所形成的生生或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中扮演多重角色,并不断给予引导、疏导,让他们感受到教学关系中的和谐与适应,从而消除各种心理障碍,以健康快乐的心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我们深知,教师成长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保障,但现实是,当我们不断追求培训、自我学习等外在的各种途径时,却往往忽视了课堂教学这种内在的成长环境,习惯性思维中的课堂教学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必然场所。其实,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创造别人的精神生命,也应该是自我精神生命的创造者,教师在造就他人的同时也在成就着自己……不是眼望别人成长,而是永远和他的学生们共同成长”。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是教师实现自我成长最具有生命价值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教学事件正是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核心要素。
  参考文献
  [1]袁瑞堂.体育课程践行的探索与理解[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韦淑红)
其他文献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社会的和谐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要加强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推进高校德育工
从近年的中考形势看,苏州市政治中考试题突出能力立意,强调素质教育,提高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要求,也就是希望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能用学到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特别是注意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考核,渗透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要求。如果教师能够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真正达成新课改所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般情况下,我们遇到一个问题,第一反应就是从条件入手,顺着题意一步一步分析,找出条件与结论的内在关系,搭建条件与结论之间的桥梁,进而解决问题,我们称之为正向思维.而当正向思维受阻,思维活动进行不下去时,我们则可以改变思维方向,打破常规.换个角度来看问题,也许转机就会出现,问题随之迎刃而解.下面笔者以自身在一线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为例,谈谈如何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例1】 对于满足0≤p≤4的
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百余年的梦想,更是20世纪的两位历史巨人--孙中山和邓小平孜孜以求的崇高奋斗目标.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创立了完整系统的现代化理论,成
期刊
荀子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无成,国无礼则不宁。”《晏子春秋》:“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以有礼也。”“卧冰求鲤”孝敬父母成为美谈,而“程门立雪”更是成为尊敬师长的典范。这些自古流传下来的典故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礼仪道德的所在,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者、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的青少年,他们更有责任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精髓,使中国“礼仪之邦”的美称名副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自我批判的品质,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中国社会和人类世界的发展强烈诉求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从"类意识"出发研究社会实践中凸现的问题,并借此实现中国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