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翻译中的风格问题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cne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風格是一个经常用的词,风格是否可翻译,这是翻译者较为关心的一个问题。本人认为风格不管是存在于原著译品或者译者本身,风格都可以有一部分可以翻译出来。至于翻译到何种程度,这就要取决于翻译者对原著风格的感悟与理解以及翻译过程中对神韵的把握。
  关键词:翻译;风格;问题
  一、前言
  有的人认为文学作品的风格具有可翻译性,而有些人持否定态度,其认为文艺作品的风格不能够翻译,只是很难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不能把风格翻译出来,就等于没有翻译。这两种观点谁是谁非,也没有最终的定论,但是大多数翻译家都会倾向于后者---可翻译。造成人们对文学作品风格是否可以翻译在争辩,主要原因在于文学艺术工作者对翻译风格的概念在认知上存在着差异性。下面我们将从翻译风格的概念着手,来进一步了解文学作品的翻译风格。
  二、翻译与风格
  翻译指的是这样一种作品的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本的过程。风格一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但是对文学作品的翻译风格的定义却少之又少。英法两家,就在其领域的基础上提出了风格学。用风格学的观点来解释风格一词,每一位文学工作者都具有不同的风格特色,这种风格特色,凝聚了不同作家的文学修养、思想内涵以及对生活的认知观念。在翻译过程中对原著作品的风格的翻译应该是必须的,正常情况下文学作品的风格是作家的思想内涵以及对生活的认识。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既要保持原著的内容,又要保持原著的风格。那到底什么是风格呢?风格的内容又是怎样?我认为风格的具体内容不外乎下面四点。第一、题材。第二、用字。第三、表达。第四、色彩。题材:有正面题材,有反面题材;用字:有简单得,有难理解的;表达:有繁琐的,有简洁的;色彩:有浅的,有淡的。这是内容的要素。此外还有内容的标准,我们经过查阅《文学批评原理》,该书作者的观点认为风格既应该具备雄伟的气势,又应该具备优美的姿态。然而法国博物学家持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文学作品的风格如同一个人,这些作品的风格和合作者的性格息息相关。虽然能够对人们的性格类别加以区分,但是某一个人的性格尺度是怎样的,没有严格的标准,根据这种原因,法国博物学家则认为风格是不能够被另外一种语言所代替的,不能够通过其他话术进行描述,可以让人实施一些可行的对策去应对它,同时它还有助于提高翻译作品的质量,并产生非常好的表达效果。
  三、风格的可知性及其限度
  在传统的文学理论中,风格的论述通常是一些硬性元素,比如说典雅、情愿等,虽然这可以说明一切的风格特点,但是风格的意义是不能忽视的,作品的风格也可以说是形神兼备的。风格的形就是这语言的形式,标记是可以知道而分割的,神就是神韵、风骨等非形式的标记,属于想象的心理,具有不确定性。
  苏东坡写的词“念奴娇”前四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句话要翻译成英语有两个问题要解决,第一,这在总的方面,这四句与一般不同,气势非常雄伟,真的如长江大河一般,令人难以想象。第二,在用词方面“浪淘尽”“风流人物”这两个词在英语里很难找到合适的词语来代替。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得三句结语:“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一个外国人发表了《沁园春·雪》的英语翻译。把“风流人物”一词被翻译成“天才家”一词,这个翻译就太过于简单化了。这个结语比较雄伟,所以这种前无古人的雄壮要体现出来。
  写作风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写作风格的最重要的因素当属作家的性格。也许我们不能够比较两个不同作家是否具有相同的写作风格,但是在较短时间内,我们可以说某一位作家在近期内完成的两个作品及风格是相同的。鲁迅和梁实秋在人物性格上有着较大的差别,所以他们的文学作品在风格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无法通过确确实实的数字来体现出风格的具体指标,所以难以通过数量分析的方法比较不同作家作品风格的类似程度。在英国威海市里面,我们也可以找出一些例子,例子一: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一剧中,有一段是关于丹麦王子有关自杀与否的自白,在这里面有哲学家、科学家以及文人的人情世故,有的是故弄玄虚,有正面的,有反面的,可谓涵育于天地之间,而驾凌乎天地之上。叫我们怎样解释?例子二:英语作者风格最有力,而且是最够味的,大家都知道是19世纪的麦考莱,他是下笔千言,不能自己,文气之旺和风格之高。在英语作家里面,没有任何人能与他相比,他的长句每次都能超过一百多字,这样长的句子在他英国的名著中非常多见,这叫翻译工作者怎样着手?怎样把他的风格在另一种语言里面表达出来?
  上面所说的这些并不是说风格的雄伟,就是让翻译工作者不能进行翻译或者是遇到更多的困难,当然更不是说文艺工作者完全不必要注意原作的一个风格,因而置风格于不顾。在这里必须要澄清的是两个方面,翻译工作者一方面是理解原文,另一方面是要写出翻译的译文。
  先谈理解原文。理解有主要的一面,也有次要的一面,主要的是原著作的语言意思,这是理解内容的前提。次要的是作者的时代背景、思想意义、原作的风格这是理解的外部条件。后者主要是辅助,前者可以使翻译工作者,更顺利更清楚地理解原来的著作,两者不可以混淆,更不可以缺少任何一个。因为没有辅助的一面,理解也就不会特别全面,没有主要的方面,根本谈不上理解。曾经有一位文学工作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到底有多少文学工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苏东坡相似?如果从量化角度来讲,我认为这位文学工作者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言。如果从风格学角度来讲,这位文学工作者是对风格概念的思考。
  这样来看,说明风格是不容易被模仿的,因为风格的不同,如同人性的不同,人性是我不同如同人心的不同,人心不同就像人的模样不同。
  这样来说,在同一个语言领域里,一个作者的风格不容易被别人模仿,在翻译方面,把原来的作品用另一种语言翻译出来,而同时要保持与原来同样的风格,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做到的。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要尽量给广大读者呈现出原汁原味的文学作品,那么翻译工作者就要注重作者写作风格的研究。同时也要把自己所理解的和自己所研究出来的风格特点体会出来,文学作品的翻译并不是一种语言,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翻译出的文学作品要表现出原著文学作品的雄伟壮观,有时是优美的格调,一点一点地翻译出来,既要保持原作的特点,又要合乎翻译语言的规律,这是必须要做的工作,但同时也没有人敢去尝试这样做。   那么风格到底能不能翻译呢?目前对此也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是风格不可翻译,另一种是风格是可部分翻译出来。例如:我国经典的诗歌,其风格就是不能够被翻译的。我国著名作家周希良持有这样的观点:语言是任何一个文学作品风格的载体,文学风格不能够单独存在必须依附作为其载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周希良认为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具有不可翻译性。因为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许某一个词语在当代国家存在着较为知名的典故,像这种情况,翻译工作者连内容上的完整性都无法保证,又何谈文学作品的风格呢。在我看来,即使再优秀的翻译工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也会或多或少改变原著的写作风格,我们并不能够认为原著的写作风格一定对比翻译工作者的写作风格要好,因为这没有具体的参考指标,写作风格没有好坏之分。朱光潜和周锡良他们在这方面的观点较为相似,朱光潜认为文学艺术作品,具有不可翻译性,那些人大多数都不太懂诗,大部分的文学作品谁都可以翻译,但是翻译出来的译文也就是跟原文相似。朱光潛其实是在说包括诗在内的某些文学作品风格是无法被翻译出来的,大部分的文学风格是可以部分翻译出来。那么在我们讨论风格是否可以翻译时,是否应该将翻译的风格搁置起来呢。笔者认为不是诗人就应该停手,但是作为世人可以去讨论它。王佐良曾气愤的表示,翻译工作者并不是诗人,那么怎么能够翻译出诗的风格呢?在我看来王佐良这样的观点过于否定诗的风格不具可翻译性。翻译工作者也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倘若文学工作者能够熟悉原著作者的性格以及原著文学作品,翻译者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翻译出部分文学作品的风格。王佐良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认为写作风格是依附文学作品不能够独立体现的。而我认为的翻译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翻译出文学作品的风格,则是指的是文学作品风格的相似程度。因为就关于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来说,作为载体,其各自所在的文化内涵不同,思维模式也不同。不过不提这些的话,我们同样也会发现,无论世界上哪个国家的人,只要有思维能力,都有喜怒哀乐,这些心情都能表现出来。风格能被部分翻译出来的基础究竟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还得看翻译者对作品的神韵把握以及对原著的感悟。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只要是翻译者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才能够保证原著的精神文化内涵,就能够使翻译出来的作品,体现出原文艺术学效果和艺术价值。但是我们应该也能看到原文的翻译的文章在风格上是不可能达到完全符合。
  四、译类分析
  我认为翻译工作者也应当在这三个方面就做出努力,没有必要在风格上多下费工,费更多的脑筋,其结果弄的牛头马尾,事倍功半。首先要先了解语言发展的趋向,现在的语言趋向是偏向于口语化。风格在当今现代来说虽然还是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但时代在进步,经济在发展,风格越来越简单。在将来的某一天肯定有风格不成问题的时候。我们经常能听到“共同语言”,这四个字就是将来我们要发展的趋向。其次就是机器翻译。在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已经获得了初步成功。其他国家,也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都奋起直追,不甘落后,都向着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看齐。而现在所研究的是根据分类和归纳的两种方法。编制一部万能的词典,将来这些词典就可以完成。这些著作原文已经发布,译文就可以翻译出来,机器翻译变为机械翻译。到那个时候风格两个字肯定不成问题了。最后还得要求一般风格翻译者不要专职谈理论,而不摆出事实来,应该理论联系实践。倘若他们真的能够摆出一些事实说明,这样做是照顾到原著作的风格,那样做是不符合原著的风格的,能够做出这样和那样的说明,说得很明白,很透彻,这样就符合于客观情况。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一定表示心悦诚服,放弃我的“缪见”,同时也是心情舒舒畅地接受他们的指导。
  许多文学工作者认为文学作品的风格具有神秘性,他们认为文学作品的风格具有不可翻译性。造成这样的原因是这些文学工作者,是因为对文学作品的翻译性概念认知有所偏移。从细化角度来讲,这些文学工作者是对两种语言的熟悉程度不够,不能够结合两国文化特色差异了解语言的相通性。我国著名文学作家钱歌川说,文学作品翻译工作者要熟悉两种文化语言,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否则是无从下笔的。他对外国语言的知识是必须有一定的判断力,而对于本国的语言必须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所以说两种语言的通法是不同的。如果不具备两种语言的话,翻译者就无法进行更好的翻译,也更不可能翻译出好的风格。因此说通用两种语言是必备的条件,但同时也必须要说的是,好的翻译者必须具备艺术鉴赏能力,必须掌握一定的修辞技巧,也必须有语言艺术的底蕴以及语言表达上的自己独特的个性。只有有了这些,翻译者才能翻译出有创造性的语言,才能驾驭得了语言。在有创造性的同时,还能传达出文化的内容、艺术效果以及它所表达的风格。才能翻译出部分作品的风格,产生翻译者自己的风格。但是翻译品中的风格有多少是从原著中传达出来的,有多少是翻译者自己本身所特有的,这思维是很难界定的,就很大的模糊性,也是值得令人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五、总结
  文学作品的风格如同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一样,具有可认知性和可翻译性,但是文学作品的风格在翻译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翻译工作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尽量给广大读者呈现出另一个语言版本的原汁原味的文学创作。要想完成这样的工作,这对翻译工作者文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竟不同民族的语言在运用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翻译工作者要熟知两国的文化发展差异性。
  参考文献:
  [1]周英超,董会庆.从哲学“度”的视角浅谈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J].鸡西大学学报,2015,15(04):71-73+77.
  [2]田晓娟.浅谈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科技英语翻译教学[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10):86-87.
  [3]罗荻.浅谈汉英文化思维差异对比研究与翻译[J].科技信息,2010,(01):197.
  [4]高强,李曹.浅谈直译法与意译法在翻译工作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4):263-264.
  [5]肖肇威.浅谈翻译批评功能研究途径的优势[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7,(06):75-78.
其他文献
清朝平准叛乱之后,大量的汉回进入新疆且行走于不同的路线,天山北路的汉回主要以屯民和士兵为主,天山南路则多是商人群体与绿营士兵,不同的身份使得天山南北汉回在信教需求上
传统物流管理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学必须通过研究性教学模式展开;而相对于传统高校,
摘 要:论文为避免经济法主体制度的常识性误读,从一个常识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经济法主体制度重构策略。首先分析了经济法主体的性质和类型,认为经济法的主体是角色主体,不同部门法的主体有不同的承担角色,部门法主体和该部门法的权利义务密切关联。其次就经济法主体的识别指出资格判断要遵循基础法的组织法规定,也要遵循民商法的规定。行为认定在考虑调控行为与规制行为时,也要考虑市场主体行为,更要和法律要求契合。最后认
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摘 要:本文从重庆轨道交通的出现、发展入手,对重庆轨道交通人物纪实摄影创作进行了初步的探析,以期通过影像记录给重庆的轨道交通人物留下宝贵的影像资料。  关键词:纪实摄影;轨道交通;影像;人物纪实  摄影从一出现开始就体现了其纪实的本质。法国人尼埃普斯最早拍摄的照片《鸽子窝色》就忠实地记录了拍摄者窗外的风景。随着摄影的不断发展,摄影的纪实功能逐渐变得强大起来。从尼埃普斯、马修·布雷迪、奥古斯特·桑德
高校青年教师是学术职业的接班人,是高校学术队伍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新生力量,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发展.本研究通过问卷等方式调研,实证研究了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及教育理念的变化,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现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城乡音乐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山区内由于物资及资金的匮乏,学生们音
本文通过对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中古文字的比较研究,对《说文解字》中的十例古文进行探析,并对古文发展的过程给予简要说明。 By comparing the unearthed documents with th
创新能力是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创造,形式多样化的实践类教学活动是实现创新的基本途径.基于我校渐进式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针对第一层次的创新实践类选修课程,设计了创新课堂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城市规划专业技能型人才,在提出社会与专业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规划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基本素养,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完善现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