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的数学核心问题设计策略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为解决区域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重形式,轻实质”“重结果,轻过程”“重本位,轻联系”的问题,切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所在的区教研室近年来开展了“问题引领,自主建构”数学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问题引领,自主建构”数学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教学内容进行问题化设计,以问题为载体并贯穿教学过程,学生在感受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萌发学习动机和欲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个人的全面发展。其操作流程为:呈现背景,创设情境;启发引导,提出问题;自主建构,解决问题;拓展运用,反馈矫正;归纳反思,总结提高。这一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够解决区域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突出了“问题”在教学中的地位,把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把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整合,使学习过程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建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科学探究的策略与方法,养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质疑反思的学习习惯,提高了思维能力。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一些教师的数学教学未能取得预期成效,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的核心问题的设计策略了解不多。笔者拟以《函数y=Asin(ωx j)的图象(1)》为例,对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的核心问题设计策略进行一些探讨。
  二、内涵阐述
  核心问题是针对教学目标所提出的问题,是一节课中或某个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问题,其他问题都是与之存在逻辑联系的派生问题,核心问题(及其派生问题)的解决要贯穿整节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的核心问题设计就是教师基于学生认知基础,按照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自主建构的原则,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调整的过程,是对一节课整体架构与布局的安排,其关键在于寻找学习目标与学生认知水平间的契合点,以形成适合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自主建构的学习路径。
  三、设计策略
  1.研读教材,围绕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设计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是针对教学目标提出的问题,教师的教学、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也是围绕着教学目标开展,因而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核心问题的前提条件。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师生活动的聚集处,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主要内容。基于将教学内容进行问题化设计的要求,教学重点、难点必然是教师设计核心问题时关注的对象。因此,教师只有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核心问题,才能进一步发挥核心问题的桥梁作用,促进学生和教材之间的沟通,学生的探究活动才能更有效、更深入。教师在设计核心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与问题进行对话,真正地指向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果指向不明,需要及时对其进行修改、完善,确保核心问题对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针对性,保证学生对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沿着正确的方向展开。
  2.优化内容,针对教材的薄弱环节设计核心问题
  教材是师生活动的范本,有其内在的逻辑体系,但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上,也有不够合理、不够完善的地方。如果对这些内容不及时进行调整、充实,就可能会造成学生对知识意义建构的主动性、完整性等方面的缺失,甚至会失去一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良机。因此,教师在通读教材时,要从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等方面与教材进行深度对话,及时发现其薄弱环节,针对教材中的薄弱环节设计核心问题,引发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以弥补教材中的薄弱环节对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例如,教材中对三种函数与 关系的讨论,采用的方法都是从对几种特殊的函数图像的观察中得出结论,方法重复,数学味淡薄,严谨性不够,学生的思维能力未能得到有效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力图打破这种格局,有针对性地设计核心问题:“你能不能应用所学的y=Asinx与y=sinx图像关系的知识,类比出y=sinωx与y=sinx的关系?”使学生看清这两种变换之间的本质联系,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力。
  3.尊重学生,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核心问题
  通过将教学内容进行问题化设计,核心问题就成为引领学生探究的载体,学生的学习活动就转化为围绕核心问题的探究活动。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因而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能力就成为影响核心问题设计的重要因素。核心问题的设计要建立在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之上,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努力是可以顺利解决的。问题过易,无需探究,建构不了新知;问题过难,探究无法开展,建构难以推进。因此设计核心问题必须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在“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意义建构。例如,在研究y=sin(x j)与y=sinx的关系以及y=Asinx与y=sinx的关系的时候,教材仅仅把“五点作图法”作为教学起点,忽略了有关函数图像变换的知识同样是学生认知的起点,造成了教学中感性有余、理性不足的缺憾。在学生用“五点作图”完成对图像变换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再通过设计核心问题“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它们的关系”,引导学生从函数图像变换的视角进行研究,让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清问题的本质,进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实现认识水平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4.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引领学生学习的路径上设计核心问题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整体的特性是由各个局部及其相互作用方式决定的,局部总会以一定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整体的性质。整体和局部的意义是相对的,一个较小系统中的整体可以是较大系统的局部,反之,较大系统的某个局部也可以是较小系统中的整体。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为我们设计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的核心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即在解决一些复杂核心问题时,我们可以从局部认识整体,从整体去认识局部。对于一些难度远超学生知识基础和能力的核心问题,在学生难以直接入手、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无法推进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和提炼影响核心问题解决的相关因素,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将一个复杂的问题拆分为几个难度相对较小的局部核心问题,这些局部核心问题就成为某一个教学环节聚焦的对象。师生围绕这些局部核心问题展开探究,直至把陌生的问题化归为学生熟悉的问题。例如,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将“如何研究函数y=Asin(ωx j)(A>0,ω>0)的图像与y=sinx的关系”这个复杂的核心问题转化成为三个局部核心问题加以解决,从而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使得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得以有效推进。
  当局部核心问题得到解决以后,如果不作累积,学生对整体的认识可能难以全面准确。因而在解决了局部核心问题后,教师还要在局部问题交汇处设计一些综合问题,将这些局部问题的研究结论整合起来,学生既能了解局部问题对整体的影响,又能从整体中加深对局部的理解,使得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实现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这种将问题分解、累积的策略,既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具有一般方法论意义的价值。例如,设计核心问题“函数y=sin(2x 1)的图像,只需将函数y=sin2x图像上所有的点向左平移多少个单位长度”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更多的累积问题的讨论,将在下一课时进行。
  在将复杂问题转化为几个局部核心问题时,会面临着一个探究次序安排的问题,研究次序由局部核心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的认知规律等因素决定,教师在编排探究次序时要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科学有序地探究局部核心问题。例如,在安排三个局部核心问题的次序时,就要考虑到前两个局部核心问题除了可以用“五点作图法”加以解决之外,还可以用前面所学的函数图像的变换知识加以解决,便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而第二个局部核心问题研究的成果可以迁移到第三个局部核心问题的研究中,这样的次序安排就使得探究的路径更加科学合理。
  “问题引领,自主建构”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施,对于解决区域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设计目标相比,还有很多内容需要进一步探索。我们对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的核心问题设计策略的研究也是初步的,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反思和总结。唯此,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更加深入,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其他文献
摘要:“悦读一刻钟”校本课程,是依据学校办学理念,结合学生阅读诉求,充分挖掘优质资源,以“悦”为出发点、落脚点、归宿点的阅读课程。在校本课程的不断开发与实践研究中,基于学会阅读,实现享受阅读,走向越界阅读,将学生语文素养向“四面八方”拓展。  关键词:阅读;悦读;越读;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9A-0077-03  “悦读一刻
摘要:数学复习课既要引导学生对本章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回顾,更要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之间逻辑关系的体系进行整体建构。以中职“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教学为例,阐明在复习课教学过程中关注知识之间的共性、特性以及内在逻辑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案例探讨复习课重视知识体系建构对关注学习要点、明确学习重点、化解学习难点、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复习课;知识体系建构;课例研究  
摘要:陈红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秉持“让每一个儿童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让每一个孩子成为独特自己”的教育理念,进行差异化教学的实践探索。差异化教学实践源自关爱儿童的情怀,基于科学严谨的理论,孕育了日益成型的思想,贵在操作体系的构建和坚持,收获于师生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差异化教学;差异成长;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9B-001
摘要:为了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成为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好的课堂,必须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根据导入媒介的不同,可采用视频导入法、图表导入法、案例导入法等。每一种导入法都必须关注具体的操作技巧,以生为本,以问题为引导,以快速引导学生进入预定的学习轨道。  关键词:课堂导入;导入媒介;道德与法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6B-005
夏 静 做有勇气的教师  韩建芳 积聚校本研训力量,激扬教师职业生命  黄树生 领航专业成长 探索卓越教育  赖高明 拾起思品课堂上的思想  翁森勇 基于微慕学习系统的书法技能习得心  理分析  应从祥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前概念及其转化  张承智 影视文化对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策略研究  顾 华 情境化:小学品德教育的效益追寻  祝祖岗 品德课堂:让儿童的道德情感自然生长  毛俊艳 有源·有趣·有意
摘要:语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凭借。幼儿期是人一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将关系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基于“生命·实践”教育视域,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素养现状调研基础上,以育人为本,营造语言素养提升的文化场,以能力为要,搭建语言素养提升的实践场,以发展为旨,创设语言素养提升的研究场,在实践中促进学生语言素养提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素养;现状;提升策略
爱因斯坦曾经定义科学为“探求意义的经历”。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是探索未知世界的经历。对儿童而言,学习科学的过程也是一种经历,是儿童探索他们未知世界的经历,这种经历包含了多种维度,除了科学知识的获取,科学方法的习得,更重要的是儿童获得一种情感的体验,态度,兴趣的培养,思维的提升。小学科学的教学实施,本质上就是一种儿童探求意义的经历。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真正经历有意义的探究?回归到
摘要: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下构建的。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必须整体设计中职与高职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注重中高职教育在知识技能、专业课程、实训项目、转段考核等领域的系统衔接,实现中职与高职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培养;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C-0043-05  中高职一体
听沈玉芬老师执教《晏子劝齐王》,感到沈老师的教学既简单又丰满。教学板块简单明了,教学内容却丰满充实;教学没有乱眼的“繁花”,学生的身心却时刻“在场”,充分经历着学的过程。沈老师的课堂高明又高效,她引示我再回首,去审视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一、指向“生本”:咬定青山不放松  罗曼·罗兰说:“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语文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语文教学“以生为本”成为执着而不懈
摘要:以《布罗镇的邮递员》一书的阅读指导为例,从课型的选择、作品的解读、整本书内容的教学化选择、教学路径的创设等方面探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阅读指导;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5B-0059-04  整本书阅读课教学究竟可以怎样组织?虽然我们也经常观摩到各类整本书阅读课,但那只是一种结果的呈现。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