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写作的黄金时期,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生活和书籍阅读中积累,在写作实践中锻炼,在发展评价中飞翔,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一件快事。 更多还原
[关键词]习作; 爽心; 快事;
著名教育家李吉林曾说过:小马驹要长成骏马,牧马人必须把他们带到水草丰盛的草原上,让他们的思想自由驰骋,才能茁壮成长。指导习作,应充分打开学生是思路,让他们的思想自由驰骋,不受束缚,使他们感到“要写,好写,写有兴味”。
新的小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而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它对完成语文教学任务、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培养复合型的人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长期以来,教师用惯用的习作教学模式扼杀学生的天性,使其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主要表现在:教师命题──作前指导──诵读范文──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种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重形式轻内容的教学模式写出来的文章显而易见是形式单一、枯燥无味的。我认为可以从以几方面去尝试指导学生习作:
一、鼓励展示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地强调要“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我们的学生,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鲜明的个体,都有着我们无法预测的想象力、创造力,他们的习作也应该是富有灵性和个性,因此要不断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法及兴趣爱好,让学生去写放胆文,做到“我手写我心”,“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彻底打破“格式化”下的“定位性”习作,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
二、贴近学生生活
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行为方式大多为兴趣所左右。如果在习作方面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欢天喜地、毫无惧怕地走进习作天地,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以多样化、综合性的训练形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习作空间和氛围,激发他们习作的积极性从而能动地去反应他们多采的生活,因此,在习作前可以适当组织学生一些活动,比如:老鹰捉小鸡、丢手绢、丢沙包等一些趣味活动或者将游戏带入课堂,如:成语接龙、击鼓传球、蒙着眼睛画画等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去表达情感,去创造性地发挥习作功能。在一次习作指导课上,我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布来蒙着自己的眼睛(在此之前没有告诉同学们带布来做什么),然后让他们去画头像,结果同学们全身心地投入,整个教室热火朝天。当画完头像我让学生把布从眼睛上摘下来谈感受时,他们的发言特别踊跃,有的说:“我以前画画都是睁开眼睛画的,没有想到蒙着眼睛却把耳朵画到眼睛上去了……”也有的同学说:“通过这次蒙着眼睛画头像的游戏,让我们更加懂得保护我们眼睛的重要性”, 还有的同学看着自己所画的头像,还没有来得及说完就笑了。这样,让他们在游戏的欢乐中有了深刻的感受,产生了具有个性化的表达,不仅培养了对习作的兴趣,同时其观察、想象、表达等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另外还可以抓住儿童的“好胜”、“好争”、“好强”的天性,设计一系列的比赛活动,如:演讲、讲故事、习作竞赛、登山比赛、小制作等,这样让学生产生积极兴趣,习作时就会有“身临其境、如在目前”的感觉。
三、指导拓展空间
习作来源于生活,反映着生活,是生活的需要,如果學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习作起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走出小课堂到大课堂中去,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及时用日记、周记或片段形式真实地表达出来,因此,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企业、田间地头、种植、养殖专业户等中去摄取反映我们身边的人、景、事、物的特点来写或者让学生到社会中去调查,用他们的语言不拘形式原汁原味地写出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翻天地覆的变化,使他们感到“处处留心皆文章“,从而争先恐后地用自己的童心去感受生活,用特有的童言去描绘生活,展示自我独特的个性,写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童趣。
四、捕捉其“闪光点”
赞科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 ,而鼓励能使学生产生特有的激情。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学生的每一篇习作总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劳动价值给予肯定和鼓励,作为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心理,尽量挖掘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多给予表扬,使学生在成功中的喜悦中去习作,在快乐中去激发习作欲望,“数予十过,不如奖予一长”。学生的习作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也不可能一无是处,在习作教学中,我会时常热情、真诚地赞赏学生的习作,让学生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消除对习作的厌倦心理。因此,作为教师要时常不吝啬对学生的鼓励,即使学生点滴的成功,只要我们抓住他的成功点,给以鼓励和肯定,就会使学生心理立即兴奋,激起喜悦之情,就会让学生更加乐于习作,不断提高习作能力。
总之,为了学生能写出更多优秀的习作,作为教师要为他们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他们在乐中习作、需中习作,化难为易,变苦为乐,让习作成为他们爽心的快事。
参考文献:
[1] 覃智锋.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J]. 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 2009(11)
[2] 张志明.谈如何搞好初中作文教学[J]. 中小学电教(下半月). 2009(12)
[3] 王重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培养学生乐于写作[J]. 宁夏教育科研. 2007(02)
[4] 赵丽芬.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J].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08(11)
[关键词]习作; 爽心; 快事;
著名教育家李吉林曾说过:小马驹要长成骏马,牧马人必须把他们带到水草丰盛的草原上,让他们的思想自由驰骋,才能茁壮成长。指导习作,应充分打开学生是思路,让他们的思想自由驰骋,不受束缚,使他们感到“要写,好写,写有兴味”。
新的小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而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它对完成语文教学任务、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培养复合型的人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长期以来,教师用惯用的习作教学模式扼杀学生的天性,使其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主要表现在:教师命题──作前指导──诵读范文──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种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重形式轻内容的教学模式写出来的文章显而易见是形式单一、枯燥无味的。我认为可以从以几方面去尝试指导学生习作:
一、鼓励展示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地强调要“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我们的学生,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鲜明的个体,都有着我们无法预测的想象力、创造力,他们的习作也应该是富有灵性和个性,因此要不断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法及兴趣爱好,让学生去写放胆文,做到“我手写我心”,“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彻底打破“格式化”下的“定位性”习作,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
二、贴近学生生活
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行为方式大多为兴趣所左右。如果在习作方面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欢天喜地、毫无惧怕地走进习作天地,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以多样化、综合性的训练形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习作空间和氛围,激发他们习作的积极性从而能动地去反应他们多采的生活,因此,在习作前可以适当组织学生一些活动,比如:老鹰捉小鸡、丢手绢、丢沙包等一些趣味活动或者将游戏带入课堂,如:成语接龙、击鼓传球、蒙着眼睛画画等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去表达情感,去创造性地发挥习作功能。在一次习作指导课上,我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布来蒙着自己的眼睛(在此之前没有告诉同学们带布来做什么),然后让他们去画头像,结果同学们全身心地投入,整个教室热火朝天。当画完头像我让学生把布从眼睛上摘下来谈感受时,他们的发言特别踊跃,有的说:“我以前画画都是睁开眼睛画的,没有想到蒙着眼睛却把耳朵画到眼睛上去了……”也有的同学说:“通过这次蒙着眼睛画头像的游戏,让我们更加懂得保护我们眼睛的重要性”, 还有的同学看着自己所画的头像,还没有来得及说完就笑了。这样,让他们在游戏的欢乐中有了深刻的感受,产生了具有个性化的表达,不仅培养了对习作的兴趣,同时其观察、想象、表达等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另外还可以抓住儿童的“好胜”、“好争”、“好强”的天性,设计一系列的比赛活动,如:演讲、讲故事、习作竞赛、登山比赛、小制作等,这样让学生产生积极兴趣,习作时就会有“身临其境、如在目前”的感觉。
三、指导拓展空间
习作来源于生活,反映着生活,是生活的需要,如果學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习作起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走出小课堂到大课堂中去,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及时用日记、周记或片段形式真实地表达出来,因此,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企业、田间地头、种植、养殖专业户等中去摄取反映我们身边的人、景、事、物的特点来写或者让学生到社会中去调查,用他们的语言不拘形式原汁原味地写出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翻天地覆的变化,使他们感到“处处留心皆文章“,从而争先恐后地用自己的童心去感受生活,用特有的童言去描绘生活,展示自我独特的个性,写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童趣。
四、捕捉其“闪光点”
赞科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 ,而鼓励能使学生产生特有的激情。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学生的每一篇习作总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劳动价值给予肯定和鼓励,作为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心理,尽量挖掘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多给予表扬,使学生在成功中的喜悦中去习作,在快乐中去激发习作欲望,“数予十过,不如奖予一长”。学生的习作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也不可能一无是处,在习作教学中,我会时常热情、真诚地赞赏学生的习作,让学生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消除对习作的厌倦心理。因此,作为教师要时常不吝啬对学生的鼓励,即使学生点滴的成功,只要我们抓住他的成功点,给以鼓励和肯定,就会使学生心理立即兴奋,激起喜悦之情,就会让学生更加乐于习作,不断提高习作能力。
总之,为了学生能写出更多优秀的习作,作为教师要为他们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他们在乐中习作、需中习作,化难为易,变苦为乐,让习作成为他们爽心的快事。
参考文献:
[1] 覃智锋.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J]. 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 2009(11)
[2] 张志明.谈如何搞好初中作文教学[J]. 中小学电教(下半月). 2009(12)
[3] 王重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培养学生乐于写作[J]. 宁夏教育科研. 2007(02)
[4] 赵丽芬.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J].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08(11)